天天看点

苍茫雄浑,古柮彪悍,吴昌硕的腕底风雷

作者:米刚462
苍茫雄浑,古柮彪悍,吴昌硕的腕底风雷

吴昌硕1844-1927

苍茫雄浑,古柮彪悍,吴昌硕的腕底风雷

Lot 374吴昌硕(1844—1927)石鼓文九言联立轴 水墨纸本己未(1919年)作244×55.5 cm(每幅)RMB: 3,800,000-5,800,000 (2)题识:尔梅先生大雅属篆,为集旧拓猎碣字,时己未(1919年)冬孟。七十六叟吴昌硕。钤印:吴昌硕先生大聋、缶翁释文:同日来游蜀逢君立马,临渊自乐可谓吾知鱼。出版:《荣宝斋—书法篆刻讲座·篆书》,第93页,荣宝斋出版社,2020年版。说明:邹涛题签条。

吴昌硕从年轻时便涉猎石鼓文,中年以后更是将石鼓文作为主要临摹对象。数十年间,他博览众多金石原件及拓本,反复研习,并不以刻意模仿、徒求形似为满足。他的石鼓文,凝练遒劲,自出新意,风格独特。60岁后他的石鼓文更为圆熟精悍,刚柔并济,并且将石鼓文字集语书写对联。

此件《石鼓文九言联》作于1919年,时吴昌硕76岁。作品尺幅巨大,书写上一气呵成,用笔遒劲,气息深厚,章法停匀,笔法精到,无一懈笔。篆书结体上密下疏,行笔舒展婉转,圆劲中而寓方折,风格朴茂自然,含蓄藴藉而不计较于规矩,富有金石气。款字行书运笔圆浑,如“锥画沙”、“屋漏痕”,醇厚沉郁,完全体现了他苍拙古健、恬淡脱俗的书风。

苍茫雄浑,古柮彪悍,吴昌硕的腕底风雷

Lot 371吴昌硕(1844—1927)篆书“悃愊无华”横披 水墨绫本甲寅(1914年)作39.5×217.5 cmRMB: 2,000,000-3,000,000题识:啸庐先生行将入都,书此以志去思。王遂蓥、万和、沈莹、洪焘敬上。吴昌硕时甲寅(1914年)岁十一月,年七十有一。说明:悃愊:至诚朴实;华:浮夸。至诚而不虚浮。形容真心实意,毫不虚假。出自《后汉书·章帝纪》:“安静之吏,悃愊无华。”时年七十一岁的吴昌硕刚加入九老会。并任上海书画协会会长,在其好友啸庐先生将赴都之际,缶老书此赠予啸庐先生,表现了吴昌硕对啸庐先生极高的人品评价。

此幅“悃愊无华”是缶翁晚年书法精品。在近现中国书法史上,吴昌硕是开宗立派的变法大师,作品有独特的个人风貌。在吴昌硕的书法创作中,以篆书、行草为主,此幅作品创作于1914年为缶老晚年书法精品,点划圆熟精悍,刚柔并济,以篆籀入笔,苍劲雄浑,不拘一格。中晚年后,吴昌硕临写《石鼓》渐渐“离”形而传神,参以隶书,楷书以致草书的笔法倾向愈加明显。而其书写的小篆,也大有“任情恣性”之感,逐渐形成了此幅作品在这种特有的美学特征。此幅作品中的书写用笔,是完全的中锋,表现了文人“守中”的正气,在圆转曲折中透出一种力度,柔韧而不失于软弱,流畅灵动而没有丝毫的张狂。其笔画具有强烈的“墨气”,作者在书写时蘸墨饱满,下笔酣畅,因此在起笔处出现较粗的“头”。在笔画紧邻处,还出现里因墨渗融而笔画有些许粘连的现象。在吴昌硕擅长的篆,隶,楷,行,草诸体书法中,行草成熟最早,应用也最为广泛。从此幅作品的题跋可以窥见,其行书收放自如,润燥相宜,有排山倒海之势。吴昌硕的行草早年受帖学影响,四十岁左右逐渐掺入篆书笔意,七八十岁以后便形成此幅作品中这种篆,隶,楷,行,草各种笔法溶于一炉,雄浑苍劲,恣肆老辣,自家风貌已臻成熟,达到孙过庭“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的境地。

苍茫雄浑,古柮彪悍,吴昌硕的腕底风雷

请横屏观看

苍茫雄浑,古柮彪悍,吴昌硕的腕底风雷
苍茫雄浑,古柮彪悍,吴昌硕的腕底风雷
苍茫雄浑,古柮彪悍,吴昌硕的腕底风雷
苍茫雄浑,古柮彪悍,吴昌硕的腕底风雷

Lot 372吴昌硕(1844—1927)临石鼓文四屏立轴 水墨纸本丙申(1896年)作134.5×40 cm(每幅)RMB: 1,500,000-2,500,000 (4)题识:丙申(1896年)十月既望临天一阁北宋本石鼓文字,病臂握管未能虚实兼到。吴俊卿。钤印:俊卿大利、仓石

《石鼓文》是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刻于十个鼓形石上,故得名。《石鼓文》线条较金文更加匀整圆润,字形结构较甲骨文和金文简单,整齐而略呈长方,平行线条多作排列装饰,严谨茂密,用笔圆劲挺拔,笔道遒劲凝重,字距、行距开阔均衡,疏朗如晴空星月,字大逾寸,气韵淳古,雄强浑厚,朴茂自然,颇受历代大家推崇,是入手大篆的极佳范本。明朱简《印章要论》说:“《石鼓文》是古今第一篆法。”

历代书家对《石鼓文》临习最多、最深,且最有独到之处的当数吴昌硕,大凡评说吴昌硕,都要提到他临的《石鼓文》。光绪十年(1884)是吴昌硕篆书创作实践中的一次重要转折,吴昌硕开始接触《石鼓文》拓本,对其后来的书法产生重要影响。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终于炼成一代大师,成为“石鼓篆书第一人”。

此件吴昌硕《临石鼓文》作于1896年十月,是临的天一阁北宋本石鼓文,自谦未能虚实兼到。吴昌硕所临摹的《石鼓文》,和原始的《石鼓文》面目已相差很大,既有古典形态,又有胸中丘壑。线条上由原版的平稳沉实变成了笔意流转、天趣飞动,线条虽圆实,但无草率油滑之意,都是扎实的篆书线条,有残破感,具金石气;结构上由原来的平正之姿形成高低不平之势,字字飞动,呼之欲出;空间分割打破均衡,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用笔老辣苍迈,万毫齐力,充满霸悍之气;用墨上有干湿润燥之分。这是吴昌硕借古开今的成功尝试。

这套四屏整体效果于规矩中有韵致,吴昌硕临仿用心,一方面说明精力弥满,一方面可见功力不凡。与晚年那种常见的老辣、金石气弥漫的石鼓文比起来,此四屏益显俊朗之姿,不仅能看到吴昌硕早期的不凡功力,更是研究吴昌硕书法历程的重要史料,弥足珍贵。

苍茫雄浑,古柮彪悍,吴昌硕的腕底风雷

Lot 373吴昌硕(1844—1927)隶书六言联立轴 水墨纸本甲寅(1914年)作111.5×24.5 cm(每幅)RMB: 500,000-800,000(2)题识:云壑大弟属书,甲寅(1914年)孟夏,集曹景完碑字。安吉吴昌硕。钤印:俊卿之印、仓硕鉴藏印:一砚斋藏释文:大汉征三千士,故吴尊五百贤。上款:“云壑大弟”即赵云壑(1874 -1955),江苏苏州人。字子云,原名龙,改名起。赵云壑初学画于任预、顾沄,后师从吴昌硕,尽弃前学,遂成名,为吴昌硕高足。后移居上海,为“海上题襟馆”常任理事,海上书画联合会会员。善绘花卉,山水,兼擅篆刻,亦能草书。书、画、篆刻皆得吴昌硕之神韵而不徒袭其貌,博采徐渭、石涛、石溪、八大山人之法,是以画益豪迈,声誉日隆。1950年代初,聘为苏州文史馆馆员。说明:文物商店藏。

吴昌硕早、中年时期的主要精力与努力并不是放在隶书之上,他早年虽然学过一段时间的隶书,并自云“曾读百汉碑,曾抱十石鼓”,但由于兴趣的缘故,他当时的精力与努力其实都在“十石鼓”之上,所以,其早、中期在隶书上所花费的研究与努力是不多的。虽然不专门于隶书,但吴昌硕深厚的篆书、行草书功夫日积月累地不断发酵,在一种“无意于佳乃佳”的状态下,成就了一种前无古人的隶书风格。在吴昌硕的润例中常有“只作篆书,分隶不应”、“分隶、真楷不应”字样,所流传下来的隶书作品也极为稀少,常人很难得见。此《隶书六言联》作于1914年,是吴昌硕为高足赵云壑所书。对于得意弟子索书,吴昌硕自然是要同意的。赵云壑早年学画于任预、顾沄,1904年前后,经诗人顾茶邨之介,得以拜吴昌硕为师。吴昌硕成为海上画坛领袖,赵云壑功不可没。赵云壑携吴昌硕信件求访王一亭,深蒙王一亭厚爱。打通各笺扇庄、裱画店,使得朵云轩、九华堂、锦云堂、锦润堂、天宝堂等画店代为收件。约半年,赵云壑回苏州,告吴昌硕以海上成就,促使吴昌硕决意定居海上。王一亭于上海商界与艺界大力推介吴派艺术,吴昌硕终成“海上画派”领袖。在题跋中,吴昌硕自言此《隶书六言联》是“集《曹景完碑》(即《曹全碑》)字”而成。吴昌硕隶书主要受《曹全碑》、《裴岑纪功碑》、《张迁碑》、《开通褒斜道刻石》以及邓石如的影响。但与《曹全碑》扁平体势不同的是,吴昌硕的这件《隶书六言联》结体偏纵长之势。每个字的结体纵长、上宽下窄、左低右高,圆笔直人、正锋铺毫,再糅杂了石鼓文篆书功夫结合而成的,高古浑朴,雍容自在。他的隶书成功之路正好印证了清代以来印学所提倡的“印外求印”的理念,以“他山之石”来攻此“玉”,走出了一条自由之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