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蒼茫雄渾,古柮彪悍,吳昌碩的腕底風雷

作者:米剛462
蒼茫雄渾,古柮彪悍,吳昌碩的腕底風雷

吳昌碩1844-1927

蒼茫雄渾,古柮彪悍,吳昌碩的腕底風雷

Lot 374吳昌碩(1844—1927)石鼓文九言聯立軸 水墨紙本己未(1919年)作244×55.5 cm(每幅)RMB: 3,800,000-5,800,000 (2)題識:爾梅先生大雅屬篆,為集舊拓獵碣字,時己未(1919年)冬孟。七十六叟吳昌碩。钤印:吳昌碩先生大聾、缶翁釋文:同日來遊蜀逢君立馬,臨淵自樂可謂吾知魚。出版:《榮寶齋—書法篆刻講座·篆書》,第93頁,榮寶齋出版社,2020年版。說明:鄒濤題簽條。

吳昌碩從年輕時便涉獵石鼓文,中年以後更是将石鼓文作為主要臨摹對象。數十年間,他博覽衆多金石原件及拓本,反複研習,并不以刻意模仿、徒求形似為滿足。他的石鼓文,凝練遒勁,自出新意,風格獨特。60歲後他的石鼓文更為圓熟精悍,剛柔并濟,并且将石鼓文字集語書寫對聯。

此件《石鼓文九言聯》作于1919年,時吳昌碩76歲。作品尺幅巨大,書寫上一氣呵成,用筆遒勁,氣息深厚,章法停勻,筆法精到,無一懈筆。篆書結體上密下疏,行筆舒展婉轉,圓勁中而寓方折,風格樸茂自然,含蓄藴藉而不計較于規矩,富有金石氣。款字行書運筆圓渾,如“錐畫沙”、“屋漏痕”,醇厚沉郁,完全展現了他蒼拙古健、恬淡脫俗的書風。

蒼茫雄渾,古柮彪悍,吳昌碩的腕底風雷

Lot 371吳昌碩(1844—1927)篆書“悃愊無華”橫披 水墨绫本甲寅(1914年)作39.5×217.5 cmRMB: 2,000,000-3,000,000題識:嘯廬先生行将入都,書此以志去思。王遂蓥、萬和、沈瑩、洪焘敬上。吳昌碩時甲寅(1914年)歲十一月,年七十有一。說明:悃愊:至誠樸實;華:浮誇。至誠而不虛浮。形容真心實意,毫不虛假。出自《後漢書·章帝紀》:“安靜之吏,悃愊無華。”時年七十一歲的吳昌碩剛加入九老會。并任上海書畫協會會長,在其好友嘯廬先生将赴都之際,缶老書此贈予嘯廬先生,表現了吳昌碩對嘯廬先生極高的人品評價。

此幅“悃愊無華”是缶翁晚年書法精品。在近現中國書法史上,吳昌碩是開宗立派的變法大師,作品有獨特的個人風貌。在吳昌碩的書法創作中,以篆書、行草為主,此幅作品創作于1914年為缶老晚年書法精品,點劃圓熟精悍,剛柔并濟,以篆籀入筆,蒼勁雄渾,不拘一格。中晚年後,吳昌碩臨寫《石鼓》漸漸“離”形而傳神,參以隸書,楷書以緻草書的筆法傾向愈加明顯。而其書寫的小篆,也大有“任情恣性”之感,逐漸形成了此幅作品在這種特有的美學特征。此幅作品中的書寫用筆,是完全的中鋒,表現了文人“守中”的正氣,在圓轉曲折中透出一種力度,柔韌而不失于軟弱,流暢靈動而沒有絲毫的張狂。其筆畫具有強烈的“墨氣”,作者在書寫時蘸墨飽滿,下筆酣暢,是以在起筆處出現較粗的“頭”。在筆畫緊鄰處,還出現裡因墨滲融而筆畫有些許粘連的現象。在吳昌碩擅長的篆,隸,楷,行,草諸體書法中,行草成熟最早,應用也最為廣泛。從此幅作品的題跋可以窺見,其行書收放自如,潤燥相宜,有排山倒海之勢。吳昌碩的行草早年受帖學影響,四十歲左右逐漸摻入篆書筆意,七八十歲以後便形成此幅作品中這種篆,隸,楷,行,草各種筆法溶于一爐,雄渾蒼勁,恣肆老辣,自家風貌已臻成熟,達到孫過庭“通會之際,人書俱老”的境地。

蒼茫雄渾,古柮彪悍,吳昌碩的腕底風雷

請橫屏觀看

蒼茫雄渾,古柮彪悍,吳昌碩的腕底風雷
蒼茫雄渾,古柮彪悍,吳昌碩的腕底風雷
蒼茫雄渾,古柮彪悍,吳昌碩的腕底風雷
蒼茫雄渾,古柮彪悍,吳昌碩的腕底風雷

Lot 372吳昌碩(1844—1927)臨石鼓文四屏立軸 水墨紙本丙申(1896年)作134.5×40 cm(每幅)RMB: 1,500,000-2,500,000 (4)題識:丙申(1896年)十月既望臨天一閣北宋本石鼓文字,病臂握管未能虛實兼到。吳俊卿。钤印:俊卿大利、倉石

《石鼓文》是中國最早的石刻文字,刻于十個鼓形石上,故得名。《石鼓文》線條較金文更加勻整圓潤,字形結構較甲骨文和金文簡單,整齊而略呈長方,平行線條多作排列裝飾,嚴謹茂密,用筆圓勁挺拔,筆道遒勁凝重,字距、行距開闊均衡,疏朗如晴空星月,字大逾寸,氣韻淳古,雄強渾厚,樸茂自然,頗受曆代大家推崇,是入手大篆的極佳範本。明朱簡《印章要論》說:“《石鼓文》是古今第一篆法。”

曆代書家對《石鼓文》臨習最多、最深,且最有獨到之處的當數吳昌碩,大凡評說吳昌碩,都要提到他臨的《石鼓文》。光緒十年(1884)是吳昌碩篆書創作實踐中的一次重要轉折,吳昌碩開始接觸《石鼓文》拓本,對其後來的書法産生重要影響。從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終于煉成一代大師,成為“石鼓篆書第一人”。

此件吳昌碩《臨石鼓文》作于1896年十月,是臨的天一閣北宋本石鼓文,自謙未能虛實兼到。吳昌碩所臨摹的《石鼓文》,和原始的《石鼓文》面目已相差很大,既有古典形态,又有胸中丘壑。線條上由原版的平穩沉實變成了筆意流轉、天趣飛動,線條雖圓實,但無草率油滑之意,都是紮實的篆書線條,有殘破感,具金石氣;結構上由原來的平正之姿形成高低不平之勢,字字飛動,呼之欲出;空間分割打破均衡,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用筆老辣蒼邁,萬毫齊力,充滿霸悍之氣;用墨上有幹濕潤燥之分。這是吳昌碩借古開今的成功嘗試。

這套四屏整體效果于規矩中有韻緻,吳昌碩臨仿用心,一方面說明精力彌滿,一方面可見功力不凡。與晚年那種常見的老辣、金石氣彌漫的石鼓文比起來,此四屏益顯俊朗之姿,不僅能看到吳昌碩早期的不凡功力,更是研究吳昌碩書法曆程的重要史料,彌足珍貴。

蒼茫雄渾,古柮彪悍,吳昌碩的腕底風雷

Lot 373吳昌碩(1844—1927)隸書六言聯立軸 水墨紙本甲寅(1914年)作111.5×24.5 cm(每幅)RMB: 500,000-800,000(2)題識:雲壑大弟屬書,甲寅(1914年)孟夏,集曹景完碑字。安吉吳昌碩。钤印:俊卿之印、倉碩鑒藏印:一硯齋藏釋文:大漢征三千士,故吳尊五百賢。上款:“雲壑大弟”即趙雲壑(1874 -1955),江蘇蘇州人。字子雲,原名龍,改名起。趙雲壑初學畫于任預、顧沄,後師從吳昌碩,盡棄前學,遂成名,為吳昌碩高足。後移居上海,為“海上題襟館”常任理事,海上書畫聯合會會員。善繪花卉,山水,兼擅篆刻,亦能草書。書、畫、篆刻皆得吳昌碩之神韻而不徒襲其貌,博采徐渭、石濤、石溪、八大山人之法,是以畫益豪邁,聲譽日隆。1950年代初,聘為蘇州文史館館員。說明:文物商店藏。

吳昌碩早、中年時期的主要精力與努力并不是放在隸書之上,他早年雖然學過一段時間的隸書,并自雲“曾讀百漢碑,曾抱十石鼓”,但由于興趣的緣故,他當時的精力與努力其實都在“十石鼓”之上,是以,其早、中期在隸書上所花費的研究與努力是不多的。雖然不專門于隸書,但吳昌碩深厚的篆書、行草書功夫日積月累地不斷發酵,在一種“無意于佳乃佳”的狀态下,成就了一種前無古人的隸書風格。在吳昌碩的潤例中常有“隻作篆書,分隸不應”、“分隸、真楷不應”字樣,所流傳下來的隸書作品也極為稀少,常人很難得見。此《隸書六言聯》作于1914年,是吳昌碩為高足趙雲壑所書。對于得意弟子索書,吳昌碩自然是要同意的。趙雲壑早年學畫于任預、顧沄,1904年前後,經詩人顧茶邨之介,得以拜吳昌碩為師。吳昌碩成為海上畫壇領袖,趙雲壑功不可沒。趙雲壑攜吳昌碩信件求訪王一亭,深蒙王一亭厚愛。打通各箋扇莊、裱畫店,使得朵雲軒、九華堂、錦雲堂、錦潤堂、天寶堂等畫店代為收件。約半年,趙雲壑回蘇州,告吳昌碩以海上成就,促使吳昌碩決意定居海上。王一亭于上海商界與藝界大力推介吳派藝術,吳昌碩終成“海上畫派”領袖。在題跋中,吳昌碩自言此《隸書六言聯》是“集《曹景完碑》(即《曹全碑》)字”而成。吳昌碩隸書主要受《曹全碑》、《裴岑紀功碑》、《張遷碑》、《開通褒斜道刻石》以及鄧石如的影響。但與《曹全碑》扁平體勢不同的是,吳昌碩的這件《隸書六言聯》結體偏縱長之勢。每個字的結體縱長、上寬下窄、左低右高,圓筆直人、正鋒鋪毫,再糅雜了石鼓文篆書功夫結合而成的,高古渾樸,雍容自在。他的隸書成功之路正好印證了清代以來印學所提倡的“印外求印”的理念,以“他山之石”來攻此“玉”,走出了一條自由之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