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70后的你一定看过《音乐之声》吧

作者:隐溪读书社

电影《音乐之声》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故事。

70后的你一定看过《音乐之声》吧

见习修女玛利亚是个性格开朗、热情奔放的姑娘,她爱唱歌跳舞,还十分喜爱大自然的清新宁静。但是修道院院长觉得玛利亚不适应这种与尘寰隔绝的生活,于是她来到萨尔茨堡,当上了前奥地利帝国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家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

在此期间,玛利亚关心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很快就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她教7个孩子一起练合唱,成立了一支很有素养的家庭合唱队,这激起了上校对生活的热爱,也唤起了他对玛利亚的爱情。玛利亚也爱着善良而坚毅的上校,他们最终结成了美满的伴侣。

此时正值30年代希特勒准备吞并奥地利的前夕,纳粹分子早已嗅出了上校家浓郁的自由气味,命他立即返回海军服役,而且他的全家也在监视之中。最终,玛利亚机智地利用民谣节的机会,在修女和朋友们的帮助下,全家跨过阿尔卑斯山,逃出了多难的祖国,来到了自由之地。

70后的你一定看过《音乐之声》吧

朱莉·安德鲁丝生于英格兰,10岁就开始登台表演。1954年开始她在百老汇的舞台上出演了许多经典的角色。1965年朱莉出演了电影《音乐之声》,引起了巨大的豪动,她演活了剧中那个热爱自由、开朗活波而又善良重情的修女,曼妙的舞姿与优美的歌声让人为之倾倒。1998年,这位一直活跃在百老汇舞台上、以歌唱为事业的著名女星因咽喉部位染上疾病而不得不接受手术,从此失去了优美的嗓音。直到2003年,她才重出江湖,在电影《公主日记》中扮演一位高雅雍容的女王,同时也是一位疼爱孙女的老祖母、望着屏幕上舞姿依然曼妙的她,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将这个“祖母”与当年那位充满活力的玛利亚联系起来……

70后的你一定看过《音乐之声》吧

《音乐之声》清新有致,雅俗共赏,其中几首经典音乐都广为流传,如表达理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欢快的《哆味咪》等,都成为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其中,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深情无限的奥地利民谣《雪绒花》更是生于70年代的人们最熟悉的歌画。

雪绒花,雪绒花,清晨迎着我开放。

雪绒花,雪绒花,永远祝福我家乡……

70后的你一定看过《音乐之声》吧

如果说那首著名的《友谊地久天长》经常响起在生于70年代这批人毕业送别的时候,那么《雪绒花》带来的可能是比较欢快的回忆——因为它经常被唱响在元旦联欢会上。如今,每当圣诞节前后,《雪绒花》被当作节日歌曲跟《铃儿响叮当一起回荡在空气当中时,相信有许多生于70年代的人,会想起自己当年在联欢会上对着全班甚至全校的同学唱起这首歌时的紧张羞涩的样子。然后,整个冬天都会因为这些回忆面温暖起来。

70后的你一定看过《音乐之声》吧

电影《音乐之声》取材干玛利亚·奥古斯都·

特拉普的同名自传体小说,根据美国百老汇的同名音乐剧改编面成,是世界电影史上最经典的音乐片之一。在电影的结尾,冯·特妆普一家整上了阿尔卑斯山山顶,阳光普照。你平此后他们的生活一用光明,箕实不然。2003年,阿加莎·冯·特拉普——《管乐之声》中大女儿的原型,以90岁高龄出版了新书《鲁乐之声诚生前后》,讲述了们一家真实的生活。他们离开奥地利后,成了一文不名的逸亡着,只好进,卖艺为生。1939年,他们来到美国佛蒙特洲的小镇斯托,觉得这里的山特别像自己的家乡,就在此定居。1947年,玛利亚在斯托成立了特拉普家庭音乐营。随着音乐营的扩展,她家提供过夜的客房渐渐不够使用,于是她就建起了特拉普山庄。

1980年,一把大火把特拉普一家辛辛苦苦建造起来的特拉普山庄化为灰烬。但是,挫折和教训没能使这个移民家庭倒下去。一年半之后,在原来的房基上又出现了一幢崭新的特拉普山庄,每年接纳成千上万对特拉普家的经历和他们的歌声情有独钟的游客。从没有一文钱的逃难者到创下一番成功事业,特拉普一家吃了不少苦:大女儿曾一度不能感受严格的家规导致精神失常;玛利亚的自传改编成音乐剧后获得了极大成功,可她却因上当受骗没有获得任何报酬…...

电影《音乐之声》与现实生活有那么大的差异却得到那么多人的喜爱,或许答案就在它是一个能唤起观众情感共鸣的积极健康的故事,一切都单纯而明亮,黑与白对比分明,所以全世界的人都记住了那个萨尔斯堡午后的山谷,阳光灿烂,7个孩子和一位美丽的姑娘,用歌声放飞爱、自由与梦想——那该是全人类对和平与自由的向往!

70后的你一定看过《音乐之声》吧

“也许我的童年很调皮,也许我曾在痛苦中度过少年时代。但是,在那调皮鼎苦的管日,一定有片刻的诚实。因为你就站在这儿,爱着我,不管你是否应该。

——当上校对玛利亚说“我爱你”的时候,幸福的玛利亚欣喜地唱起歌来。

“上帝关闭一扇门时,必然会打开另一扇窗。

《音乐之声》中最经典的一句台词。

70后的你一定看过《音乐之声》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