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陈小春父子关系揭示养娃最大悲哀:有些心结不打开,孩子会记恨

作者:朵妈陪娃

设想一个问题:如果你和家人出现了争吵矛盾,最后你发现是你错了,你会向家人道歉吗?

我相信很多人的答案是肯定的。

但如果这个对象是孩子,又有几个父母,能做到呢?

我在后台收到一个妈妈的留言,她抱怨孩子脾气脾气太大,因为一点小事就跟她大闹,让她非常头痛——

她因为一些误解,责骂了孩子并且说要惩罚他,结果后来发现是自己搞错了,她跟孩子说自己知道了、他不用受罚了,孩子反而闹起来,说她是坏妈妈冤枉人。

陈小春父子关系揭示养娃最大悲哀:有些心结不打开,孩子会记恨

对于这种情况,她百思不得其解,觉得孩子无理取闹,自己已经让步,孩子还不领情不懂事。

我问她,你搞错了事骂错了孩子,后来有好好跟孩子道歉吗?她却觉得哪有跟孩子道歉的道理,意思意思可以了。

这么些年来,当父母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但一种根植于中国父母心中的“底层逻辑”好像从没变过:

父母永远都是对的,孩子永远都是错的;如果父母错了,那也要打死不认错!

我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事。

一名网友,分享了自己和妈妈之间的一段聊天记录,截图里,妈妈发了长长的文字,字里行间都是对女儿年幼时自己的行为感到抱歉。

女儿也把前因后果分享了出来:小时候因为她某次考试成绩不好,妈妈一怒之下把她很喜欢的一块奥特曼橡皮擦扔出了窗。

陈小春父子关系揭示养娃最大悲哀:有些心结不打开,孩子会记恨

之后即使妈妈重新买了块米老鼠橡皮擦补偿给她,她却始终耿耿于怀,多年后聊起这件事,还是忍不住哭诉当时自己的伤心难过。

而面对已经成年的女儿,妈妈才终于郑重地跟女儿道歉,希望弥补女儿当时的痛苦,即使妈妈甚至都不记得发生过这样的事。

迟来的对不起,还有意义吗?我不是当事人无法猜测,但是我能确定,当年这个网友在面对这样的事时,是真的希望妈妈能跟自己说一声对不起的。

否则不会因为一块小小的橡皮擦,记了十数年也无法释怀,甚至聊到这个问题就情绪崩溃。

可惜在我看来,这个女儿、以及像她一样在童年时经历过父母如此对待的人,在成年后能获得一份迟来的道歉;

陈小春父子关系揭示养娃最大悲哀:有些心结不打开,孩子会记恨

但在年幼的那个时候,得到的有可能只是“破除冷战”的一句“来吃饭了”。

原因无他,只是因为在许许多多的父母眼中,从没把孩子看做独立的个体,更遑论是能与自己平等的人了。

这些“打死也不跟孩子道歉”的父母,并非没有礼貌的人,他们在生活中面对其他家人、朋友与同事,会主动道谢、道歉。

一句“对不起”并不是说不出口的烫嘴话语,只是这个对象如果换成了他们眼中“依附”自己的孩子时,就开不了口了。

在我们国家的整体教育环境中,父母的威严一直是被反复强调的,大家总是默认父母应该是孩子的天、父母要保持绝对的“育儿权威”。

陈小春父子关系揭示养娃最大悲哀:有些心结不打开,孩子会记恨

我们这代人,大多都是在这样的教育下成长的,小时候父母说的都是对的,即使有些做法我们并不认同,也不会据理力争,而是默默服从。

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下,我们认可了这种模式,当自己成为父母后,也用同样的一套来要求自己的孩子。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在如今看来多么荒谬,但却传承了千百年,被一代代父母奉为圭臬。

别说父母了,没有人能一辈子不犯错,不管错误是大是小都很难避免。因为犯错是常有的事,道歉就理所当然了。

但是当这个双方身份变为父母与孩子时,道歉就从行为中被抹去了,父母天然地拥有了“对孩子不会犯错”的光环。

陈小春父子关系揭示养娃最大悲哀:有些心结不打开,孩子会记恨

为了维系自己在孩子面前绝对的权威,也是因为对孩子某种程度的“轻视”,父母们对待孩子的时候,词典里的“对不起”三个字就此消失。

放不下的面子、低不下的头,不想在孩子面前示弱,让家长们一步步走入这个育儿“陷阱”,轻则给予孩子一、两个过不去的心结,重则让亲子关系就此陷入僵局并延续数十年。

记得几年前看陈小春带着儿子Jasper参加的那期《爸爸去哪儿》,当时就跟朋友感叹,陈小春真的是“深藏不露”。

因为他在荧幕中给人的感觉是那种很酷很权威的性格,不容人反驳违背自己的意见,但他带着Jasper在节目里却表现得不一样。

陈小春父子关系揭示养娃最大悲哀:有些心结不打开,孩子会记恨

看得出来,他依旧不是耐心很足的爸爸,每当Jasper有什么事没做好时,他也没忍下脾气,开口批评,甚至气上头了还会吼人。

然而每次当他在游戏环节或是生活环节上犯了错误,他都会认真地向Jasper道歉。

有时候看到Jasper正伤心委屈地哼哼哭,听到爸爸的一句“对不起”后,小雨就转晴,情绪被安抚住。

而看上去严肃“冷酷”的陈小春,在这件事上却一改传统父母的态度,愿意放下身段,平视儿子说出对不起。

也因此可以看出,陈小春可能因为以前带孩子不算多,Jasper并不十分依赖他,但却对爸爸百分百信任,愿意听从爸爸的要求,也愿意与爸爸沟通。

陈小春父子关系揭示养娃最大悲哀:有些心结不打开,孩子会记恨

对比很多父母觉得给孩子道歉是丢面子、拉不下脸来的事,陈小春这种向儿子“弯腰”的行为,更难得也更益于孩子的成长。

除了因为得不到父母的道歉而觉得受伤挫败的体验,孩子也会无意识模仿家长的行为,不经意间,你可能就会收获一个“死不认错”的娃。

所以除了调整心态,将孩子看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想法,勇于说“对不起”外,正确的道歉方式也很重要。

①、首先,我们对孩子道歉,是为了取得孩子的谅解,那么清楚地描述自己犯的错就很重要了。

我们应该都体会那些敷衍的道歉,就是单薄的一句对不起或不好意思,好像只是完成任务一样,被道歉的人并不会觉得得到了解决。

陈小春父子关系揭示养娃最大悲哀:有些心结不打开,孩子会记恨

所以跟孩子道歉时,我们要告诉他们,我们是因为自己某些行为话语误解、伤害了他们,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因为意识到了不对,我们才通过道歉来希望得到他们的谅解。

②、其次,我们道歉的态度和语气也很关键,我们因为对孩子犯了错才需要道歉,我们的目的是安抚孩子的委屈、寻求孩子的谅解。

这个时候,不吝你的共情去理解孩子的心情,如果是你自己受到这样的委屈,当然希望对方能真诚地道歉。

所以家长们要用不敷衍的态度、温和真诚的语气对孩子说出“对不起”,要让孩子知道你确实已经“知错了”。

陈小春父子关系揭示养娃最大悲哀:有些心结不打开,孩子会记恨

③、再来,对孩子道歉时最忌讳话锋一转开始为自己辩解,因为在孩子耳中,这不是道歉,更像是在狡辩。

有些家长每次不情不愿地跟孩子说完对不起,马上就会接一句“可我也是为了你好”,不仅没能安抚孩子,反而火上浇油。

最后,道歉不仅是为了已经发生的错误进行弥补,同时也是在向孩子传递信息:我们已经知道这样是不对的,所以下次要尽量避免再出现这样的错误。

所以说完对不起,家长也可以向孩子发出承诺,以后尽量不犯这样的错,父母子女能一起监督改进。

陈小春父子关系揭示养娃最大悲哀:有些心结不打开,孩子会记恨

“对不起”三个字对很多成年人来说看似难以启齿,但只要愿意用正确的方式迈出这一步,也不是那么难的事。

·写在最后·

在普通家庭的亲子关系中,大的矛盾与摩擦其实很少,很多时候都是一些琐碎的日常小事,家长不觉得有什么,孩子却一直耿耿于怀。

就像文章最初的那个妈妈,她觉得只是扔了一块小小的橡皮,怎么就被女儿记挂了十几年不能释怀?

殊不知,在孩子童年时没有等到的那句“对不起”,可能会伴随他们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一个难解的创口,幸运的也许在多年后能得到父母一句迟到的道歉,更多的却只能埋进心里,变成一道与父母的隔阂。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