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硬核操作!有人在上海用竹子做自行车,还是位美国奶爸→

作者:上观新闻

作者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施培琦

一辆竹子自行车

从愚园路拐进岐山村弄堂里

车主将自行车稳稳停住

摘下黑色安全头盔

“你好!”

棱角有型的脸庞

张口却是流利的中文

这名美国奶爸叫David,如今是专做竹子自行车的手艺人,在愚园路上有间小小的工作室。

每年都做新的竹子自行车

David每年都会给自己

做辆新的竹子自行车

目前的“坐骑”是2018年的作品

这辆27.5寸的竹子自行车

木板制作的车筐很深

他每天上下班骑这辆车

也会和朋友去骑行

曾骑着这辆竹子自行车从上海市中心出发

骑行220公里至淀山湖

累积里程有几千公里

“竹子和金属不同

它是植物,有很多细胞

一路骑行会吸收很多微震

所以很舒服。”

硬核操作!有人在上海用竹子做自行车,还是位美国奶爸→

停车后,David走进位于老房子一楼的工作室,这里是竹子的世界,不同粗细的竹子分类放在大箱子里,靠墙一圈放置了四个装配夹具,自行车的车架主体都在装配夹具上完成。中间操作台上放置了各类加工工具,最特别的一面墙的白板上用英语写着制作步骤,周围有一圈彩色手印,“这是我们一个月一次的教育工作坊,每位参加的人都可以留下彩色手印。”

一位新手如何制作一辆竹子自行车?

在工作室里,David一步步开始演示,首先挑选出七根桂竹,在装配夹具进行定位,三根较粗的构成坐管、下管和上管形成三角形,四根细竹每两根一组,做成上插和下插,用胶水定位。最后绑上碳纤维,自行车架就初具雏形,最后再组装车座、车轮、脚踏等,顺利的话,2天就能制作出独属于自己的自行车。

从2013年至今,他开工作坊,邀请更多青年加入,总共制作了600多辆竹子自行车,每个人都可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出行工具。

硬核操作!有人在上海用竹子做自行车,还是位美国奶爸→

用自行车探索这个世界

最开始因为学的是人类学

David在2007年来到中国

研究中国年轻人对出行文化的看法

2012年前后去了西安、北京等不同城市

了解80、90后对出行的期待

那时候,David在北京捡了很多废旧自行车进行改造,把车子拆了,磨掉锈,更换不能用的零件,上漆,觉得还不错。后来开始想换车架就想到了竹子,“没其他原因,因为竹子很容易买到。”一开始网购竹子,后来去安吉研究竹子、拜访竹子手艺人,他还知道了自行车所有零件和部位的中文。

硬核操作!有人在上海用竹子做自行车,还是位美国奶爸→

David有两个可爱的女儿,他和妻子很少给孩子买玩具,David常会对女儿说:“爸爸可以和你们一起创造游戏。”他喜欢让孩子通过动手获得自己所需,避免孩子成为消费一族,“动手是很好的学习方式,先行动才能获得更多”。

前几日,3岁的大女儿提出想要一个竹筏,那就自己动手做,“想做哪一步就做哪一步,她想自己锯竹子,我就扶着竹子看着她锯,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享受自己创作的快乐”。

David也会让女儿们享受到竹子自行车的乐趣。“汽车速度太快,且只能待在一个小空间内,走路又太慢,探索的范围有限。刚好自行车能满足所有,创作独一无二的出行工具,用自行车探索这个世界。”

硬核操作!有人在上海用竹子做自行车,还是位美国奶爸→

“上海很支持像我这样想创造的人”

2018年,David一家搬到上海

他先在一家设计公司从事管理工作

打拼一番有了基础后

重新开始竹子自行车的事业

位于岐山村的工作室今年8月刚开张,就在11月,他们开始招募学员“亲自做个竹制自行车”, 探索骑行的生活方式。

硬核操作!有人在上海用竹子做自行车,还是位美国奶爸→

生活在愚园路,David体会到这是个支持创意的街区,搬来至今,不少人会走进工作室交流想法,有设计师、摄影师,甚至是好奇的邻居。

通过这个街区,David也感受到,在上海有什么想法都可以很快付诸于实践,找到相应的市场,也能收获别人的反馈。“在上海,很多人愿意体验新鲜事物,像我这样想创造的人很容易找到共鸣,可以不断试新,试了才知道会不会成功,我很爱上海的氛围。”

从骑行角度讲,David觉得上海对骑行人很友好,自行车道很安全,司机、同行人也很配合。他常会去北外滩、前滩的自行车道上骑行,“特别是东岸滨江那长约22公里的骑行道,一路都有滨江美景,也有不少公园、绿地,骑累了还能停下来喝杯咖啡,这就是生活”。

整合:麦乐蒂

点亮“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