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硬核操作!有人在上海用竹子做自行車,還是位美國奶爸→

作者:上觀新聞

作者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周勝潔施培琦

一輛竹子自行車

從愚園路拐進岐山村弄堂裡

車主将自行車穩穩停住

摘下黑色安全頭盔

“你好!”

棱角有型的臉龐

張口卻是流利的中文

這名美國奶爸叫David,如今是專做竹子自行車的手藝人,在愚園路上有間小小的工作室。

每年都做新的竹子自行車

David每年都會給自己

做輛新的竹子自行車

目前的“坐騎”是2018年的作品

這輛27.5寸的竹子自行車

木闆制作的車筐很深

他每天上下班騎這輛車

也會和朋友去騎行

曾騎着這輛竹子自行車從上海市中心出發

騎行220公裡至澱山湖

累積裡程有幾千公裡

“竹子和金屬不同

它是植物,有很多細胞

一路騎行會吸收很多微震

是以很舒服。”

硬核操作!有人在上海用竹子做自行車,還是位美國奶爸→

停車後,David走進位于老房子一樓的工作室,這裡是竹子的世界,不同粗細的竹子分類放在大箱子裡,靠牆一圈放置了四個裝配夾具,自行車的車架主體都在裝配夾具上完成。中間操作台上放置了各類加工工具,最特别的一面牆的白闆上用英語寫着制作步驟,周圍有一圈彩色手印,“這是我們一個月一次的教育工作坊,每位參加的人都可以留下彩色手印。”

一位新手如何制作一輛竹子自行車?

在工作室裡,David一步步開始示範,首先挑選出七根桂竹,在裝配夾具進行定位,三根較粗的構成坐管、下管和上管形成三角形,四根細竹每兩根一組,做成上插和下插,用膠水定位。最後綁上碳纖維,自行車架就初具雛形,最後再組裝車座、車輪、腳踏等,順利的話,2天就能制作出獨屬于自己的自行車。

從2013年至今,他開工作坊,邀請更多青年加入,總共制作了600多輛竹子自行車,每個人都可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出行工具。

硬核操作!有人在上海用竹子做自行車,還是位美國奶爸→

用自行車探索這個世界

最開始因為學的是人類學

David在2007年來到中國

研究中國年輕人對出行文化的看法

2012年前後去了西安、北京等不同城市

了解80、90後對出行的期待

那時候,David在北京撿了很多廢舊自行車進行改造,把車子拆了,磨掉鏽,更換不能用的零件,上漆,覺得還不錯。後來開始想換車架就想到了竹子,“沒其他原因,因為竹子很容易買到。”一開始網購竹子,後來去安吉研究竹子、拜訪竹子手藝人,他還知道了自行車所有零件和部位的中文。

硬核操作!有人在上海用竹子做自行車,還是位美國奶爸→

David有兩個可愛的女兒,他和妻子很少給孩子買玩具,David常會對女兒說:“爸爸可以和你們一起創造遊戲。”他喜歡讓孩子通過動手獲得自己所需,避免孩子成為消費一族,“動手是很好的學習方式,先行動才能獲得更多”。

前幾日,3歲的大女兒提出想要一個竹筏,那就自己動手做,“想做哪一步就做哪一步,她想自己鋸竹子,我就扶着竹子看着她鋸,保證安全的前提下享受自己創作的快樂”。

David也會讓女兒們享受到竹子自行車的樂趣。“汽車速度太快,且隻能待在一個小空間内,走路又太慢,探索的範圍有限。剛好自行車能滿足所有,創作獨一無二的出行工具,用自行車探索這個世界。”

硬核操作!有人在上海用竹子做自行車,還是位美國奶爸→

“上海很支援像我這樣想創造的人”

2018年,David一家搬到上海

他先在一家設計公司從事管理工作

打拼一番有了基礎後

重新開始竹子自行車的事業

位于岐山村的工作室今年8月剛開張,就在11月,他們開始招募學員“親自做個竹制自行車”, 探索騎行的生活方式。

硬核操作!有人在上海用竹子做自行車,還是位美國奶爸→

生活在愚園路,David體會到這是個支援創意的街區,搬來至今,不少人會走進工作室交流想法,有設計師、攝影師,甚至是好奇的鄰居。

通過這個街區,David也感受到,在上海有什麼想法都可以很快付諸于實踐,找到相應的市場,也能收獲别人的回報。“在上海,很多人願意體驗新鮮事物,像我這樣想創造的人很容易找到共鳴,可以不斷試新,試了才知道會不會成功,我很愛上海的氛圍。”

從騎行角度講,David覺得上海對騎行人很友好,自行車道很安全,司機、同行人也很配合。他常會去北外灘、前灘的自行車道上騎行,“特别是東岸濱江那長約22公裡的騎行道,一路都有濱江美景,也有不少公園、綠地,騎累了還能停下來喝杯咖啡,這就是生活”。

整合:麥樂蒂

點亮“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