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陈梅月:陈果夫唯一外孙女,却在孤儿院长大,收养23名孤儿皆成才

作者:滴滴的冰糖雪梨
“我是两岁多记的事,当时我听我们孤儿院院长杨春芙说,我就是他们的孤儿。我姓陈,为什么姓陈,我妈是陈果夫的千金,唯一的千金。”

这是优酷纪录片《盛世话收藏》节目组采访陈梅月时,她说的话。

陈果夫是谁?熟悉中国近代史的朋友,应该对这个名字非常熟悉。

上世纪20-40年代,“四大家族”权倾一时,“蒋家天下陈家党”的说法也是人尽皆知。其中“陈家”就是指“CC系”的陈果夫、陈立夫兄弟。

陈梅月:陈果夫唯一外孙女,却在孤儿院长大,收养23名孤儿皆成才

而陈梅月正是“四大家族”陈果夫的外孙女。因此说她出身名门,此言一点不虚。

陈梅月的一生,跌宕起伏,颇为传奇。

她作为陈果夫唯一的外孙女,却出生在国民党监狱,生长于孤儿院;她十五岁唱红津门,成为一代名伶,后来却过了十年黑人黑户盲流艺人的日子;她一生未育,却做了23名孤儿的“超级妈妈”……

陈梅月:陈果夫唯一外孙女,却在孤儿院长大,收养23名孤儿皆成才

陈梅月

陈梅月的母亲,是陈果夫的千金陈泽宝(有说陈泽宝是陈果夫二妹陈敬夫所生,后来过继给陈果夫的)。

陈泽宝后来与一位中共地下党员结婚,他就是陈梅月的父亲,其于1945年被叛徒出卖,紧接着被蒋介石秘密处决于太原监狱;

同年一个雪花纷飞的冬夜,小梅月诞生于南京一所戒备森严的监狱。

母亲希望她以后能像傲雪的梅花一样,高尚、坚强、独立。因此给她取了“梅月”这个名字。

陈泽宝后来据说也死在了监狱,还有说她去了美国的。

总之陈梅月出生不久,就被送到了孤儿院生活,一直长到5岁,才被以前陈家的一个女佣接回开封收养,跟无依无靠的外婆一起,过起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陈梅月:陈果夫唯一外孙女,却在孤儿院长大,收养23名孤儿皆成才

幼年陈梅月照

陈家女佣有一个比陈梅月小半岁的儿子,女佣让儿子去上学,却以陈梅月是女孩为由,不让她上学,并让她每天去接送“弟弟”,回家后还要她干一大堆家务活。

生性好强的陈梅月非常不甘心,打心里不想再过这种日子。等她长到8岁那一年,郑州有关单位到开封招收豫剧学员,小梅月毅然进了考场,凭着她那股子机灵劲顺利通过了考试。

原来,她在陪佣人儿子读书的空暇时间,听到街边喇叭在播放豫剧,她跟着学,已将多位名角的主要唱段烂熟于心了。

她临走前跪在外婆面前:“等我唱戏挣了钱以后,一定好好地孝敬您……”(陈梅月在节目中坦诚,自己能成功,很感激自己的外婆,她们相依20余年,外婆于1972年去世)。

从此,陈梅月开始了她的戏剧人生。

陈梅月:陈果夫唯一外孙女,却在孤儿院长大,收养23名孤儿皆成才

街边喇叭经常播放豫剧

进入戏校门后,小梅月无论是学戏还是干杂务都非常勤快,有空就在角落里偷偷练身手,晨风中又练习吊嗓。

她心想一定要好好抓住这个机会,不能被开除。渐渐地,她也就迷上了这个行当。

转眼4年的时间过去,12岁的小梅月涂脂抹粉,换上戏服,参加了这班学员的毕业汇报演出,最后博得了最多的掌声。

功夫不负有心人啊。

同时,她被天津小百花豫剧团相中,起艺名“十二红”,从此在津门声名远扬。

她继续潜心学艺,勤学苦练,唱念做打,炉火纯青。到15岁时,陈梅月已经成了团里最叫座的“头牌”演员。

观众非常爱看她演的《十三妹盗刀》《金玉奴》等,只要她一出场,一张口,基本都获得满堂彩。

陈梅月:陈果夫唯一外孙女,却在孤儿院长大,收养23名孤儿皆成才

陈梅月戏剧照片

1963年10月,陈梅月随小百花豫剧团到北京会演《十三妹盗刀》。演出时,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都坐到了观众席上。

陈梅月拼尽全力演出,浑身的每一个细胞都化为了她所演绎的侠女。

演出结束后,掌声雷动。刘少奇、周恩来兴致勃勃地走上台,周恩来更是紧紧握住陈梅月的手,激动地说:“你就是个活生生的十三妹”……

从此,“十二红”更红了,陈梅月走向了演艺事业的巅峰。

然而好学的陈梅月并不满足于现状,她还在业余时间拜名师学习书法和绘画。她所拜的是南开大学的硕士生导师刘桓源,她晚年坦言,自己的画风都是师承刘桓源。

然而正在陈梅月如日中天之时,浩劫来临,她一夜间由剧团的当家名伶跌落成了千夫所指的罪人。

陈梅月:陈果夫唯一外孙女,却在孤儿院长大,收养23名孤儿皆成才

周恩来总理接见陈梅月照

陈梅月背负着“罪人”的名号,没法在剧团再待下去,只得过起了漂泊不定的日子。

这个二十岁出头的女孩子心里也曾呐喊过:为什么是我?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她甚至一度想了结自己以求解脱,但最终还是挺过来了,她是傲雪的梅花呀,怎能因一点挫折就灰心丧气呢?

在城里没法唱戏了,她就去偏僻的农村卖艺为生,在一些小剧团唱“样板戏”,挣几口粮食钱。

她曾拜过剧团中的一个姓刘的美工师傅学习书画,他去世后,撇下了年幼的三个孩子。陈梅月于是将他们收容下来,亲自照料他们的生活。

人这一生,最难得的就是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还能救助别人。这一点,陈梅月做得最好。

陈梅月:陈果夫唯一外孙女,却在孤儿院长大,收养23名孤儿皆成才

陈梅月书画作品

在动荡不安的日子里,自身难保的她竟先后收养了23名孤儿,供养了3位孤寡老人!

她辗转多个省份卖艺唱戏,几乎是打一枪就换一个地方,此外她还画画、在钢笔上刻字……只要是能做的,她都会去做,然后用赚来的微薄薪水,供着她的“孩子们”。

因此,她直到34岁才结婚,且一生未育,她将心血与精力全部给了这些孤儿们。

而这些孩子也没有辜负“妈妈”,在她的影响下,他们日后都长成了杰出的人才:23人全部大学毕业,其中有4名硕士,7名博士,其余人也成为高级工程师、企业领导者等。

而且这些孩子一直对陈梅月非常感激和孝顺,在优酷节目组的采访中,一口一个“妈妈”、“姑姑”地叫。在他们眼中,陈梅月就是天,是地,是他们的“超级妈妈”。

陈梅月:陈果夫唯一外孙女,却在孤儿院长大,收养23名孤儿皆成才

陈梅月和她的“儿子”之一

陈梅月后来没有重回戏剧舞台,而是被调到了郑州动物园工作。但她的心里,始终牵挂着自己热爱的事业。

退休后,陈梅月开始一心研究戏剧脸谱和书画艺术。她想把早就烂熟于心的戏剧脸谱记录下来。但是,有一个问题——用什么材料呢?

绒塑造价太高,石膏又不够坚固,泥塑又过于粗糙,且不易着色。后来她突发奇想:能不能用纸来做呢?

说干就干!但过程比想象中还要艰难,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她终于成功了。成为“纸塑戏剧脸谱”的创始人。

她先后做了1万多个纸塑脸谱,包括沪剧、京剧、豫剧、川剧等。1995年,陈梅月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了“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

陈梅月:陈果夫唯一外孙女,却在孤儿院长大,收养23名孤儿皆成才

陈梅月创作的纸塑脸谱面具

之后,她将纸塑脸谱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了郑州、开封、焦作、及安徽的100多名下岗工人;

她还在贫困地区建工业品加工厂,教20个村子的700多名妇女绣香囊、制纸塑扇、做戏剧脸谱等技艺。之后,她又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帮他们开拓销路。

此外,精于书画的陈梅月在1995年的世妇会召开之前,耗了半个月时间,在一幅长达十几米的长卷上,画出了一幅《五百罗汉图》,并将其在世妇会上展出。

有人要花20万元的高价将画拿下,却被陈梅月拒绝了,她毫不犹豫地将画无偿送给了中国妇女博物馆。

此外,2012年,陈梅月在丈夫的支持下,完成了耗时多年的52万字的《百家姓氏文化图腾》,成为迄今为止最完善的姓氏文化研究著作……

陈梅月:陈果夫唯一外孙女,却在孤儿院长大,收养23名孤儿皆成才

陈梅月双手绘画

陈梅月的传略依次被收入《中国国际名人录》《中国当代民间艺术界名人总鉴》等。试问,她的成就为何会受到社会与人民的认可?仅因她是名人之后吗?我看未必;那是因为她的艺术成就很高吗?我看也不尽然。

我想,主要还是因为她几十年不变的一颗“爱”心吧。

陈梅月女士一生命运坎坷,遭受过各种苦难。她非但没有抱怨命运与社会的不公,反而在苦难中散播爱心,救人之急,济人之孤,无私地奉献着。

陈梅月:陈果夫唯一外孙女,却在孤儿院长大,收养23名孤儿皆成才

陈梅月在菲律宾和东盟秘书长黄汉良主席和潮汕宗联会代表合影

在某年郑州电视台的中秋晚会上,陈梅月作为嘉宾参加了晚会。影视资料中的陈梅月——一件白衬衣,一件马甲,朴素平凡,跟一般的中国妇女没什么两样。

主持人将她请上舞台,让她说几句话吧,她这么说道:“我希望天下人,人人都能有一颗爱心,奉献给社会。”短短几句,却相信是肺腑之言,因为这么多年,她就是这么做的。

(全文完)

您的点赞、关注、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雪梨期待与您一起交流探讨,非常感谢!

备注: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