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熊涤斋先生对我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康熙年间,熊涤斋在京师任职。一天,他与参政陈仪,副宪计某,在报国寺饮酒玩乐。
他们都是年纪轻轻就发达富贵了,喜欢热闹,因为酒宴没有唱歌的人,都觉得有点无聊,报国寺没法召歌妓,于是就派人去找了个平常唱歌跳舞迎神的女巫,唱着秧歌给三人助兴。
女巫唱完一曲,酒席正进行到一半时,她觉得腹部胀的难受,要小解。女巫出来在一个墙角处解决了。
回来后,却瞪着两眼,跪在三人面前呼道:“我是山西人王二,某年某月被店主赵三谋财杀死,就埋在这个寺院的墙下。求三位大人代为伸冤。”三人相顾,大惊失色,不敢说话。一会儿,熊涤斋明白后说道:“这是司坊官的事,不是我们所能管的。”女巫说:“现任司坊官俞大人与熊老爷交情好,但求熊老爷转请俞大人到这里挖掘应验就行了。”熊涤斋说:“这件事重大,空口无凭,如何去转告呢?”女巫说:“按道理我应当亲自报案,但我躯体已朽烂,必须附在活人身上才能说话,恳请诸位老爷替我想想办法。”说完,女巫倒在了地上,很久才苏醒。问她怎么回事,她茫然不知。
三人商量说,我们拿什么替鬼伸冤呢?上诉了也没人信,明天何不把俞司坊请来这里饮酒,到时候再找女巫当面对质,那样冤屈就能大白于天下了。
第二天,三人约了俞司坊官来到报国寺饮酒,告诉了他昨天发生的情况,并召唤女巫来,女巫非常害怕,吓得不肯再来。司坊官就派衙役拘捕她,女巫这才来到寺里。
女巫还未跨进寺门,情状就和昨天一样。俞司坊官将此案通知巡城御史,在寺院的墙下发掘,挖到了一具白骨,颈下有伤痕。向当地人调查,居民说:“从前此墙是山东济南人赵三开设的一个旅馆,某年,把东西搬完逃回了山东。”于是,俞司坊官发出文书逮捕嫌犯,派人到济南调查,果真有这个人。文书到的那天,赵三大叫一声而亡。
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告诉读者:事有蹊跷。
可以这样分析:歌妓是歌妓,女巫是女巫,只有女巫才能在报国寺唱秧歌。
报国寺中,应该女巫认识的朋友!
女巫跟朋友说,如果有官员来这里,倘若无聊,需要唱歌助兴,你就叫我来。
这个时机终于到了!
三个公子哥来报国寺喝酒,旁边女巫的朋友说,干脆叫人来给你们唱歌助兴,三人肯定会说这里没办法叫歌妓。
女巫朋友很自然提到这附近有个女巫,唱歌也好听,叫来也行。
歌妓如果附身,难免让人猜疑。可是女巫附身,大家就觉得理所当然。
女巫被叫来之前,朋友应该已经告诉了她三位公子哥的身份,而且也明确,那个熊先生,认识俞司坊!
这才有女巫附身后对熊先生的一番话:现任司坊官俞公与熊爷有交,但求熊爷转请俞公到此掘验。
等到俞司坊来,女巫假装害怕拖延,目的是为了让司坊派衙役押着她过来,只有这样,她才好表演。如果自己欣然前来,在何处开始假装附身,这是个难题。但是有差役押着她,那么等快到报国寺,她随时酝酿情绪,就可以开始表演了。
至于为什么要这么煞费苦心,而不是直接就去报官?我想最好的解释就是:确实无从查起,女巫只知道王二被害,并不知晓过程。
那我们就可以大胆猜测,女巫并不知道赵三是如何杀死王二的!但是如果有了尸骨,即使这个尸骨没法证明到底是不是王二,赵三还是要被审讯,案情终究会真相大白。
只是,赵三惊惧之下,大叫一声一命呜呼,连审讯的环节也省了。
真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啊,赵三在事情败露之后一命呜呼也是应得的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