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四代帝都(三)西晋洛阳城

作者:小桥流水0705

河洛风土

西晋洛阳城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然而司马昭并未直接夺取皇位,咸熙二年(265),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即帝位于洛阳,是为晋武帝,并进而统一了中国。

司马炎 (图片来源于影视作品)

由于未经战乱破坏,晋都洛阳大体上依然为曹魏时旧貌。城门12个,名称仍依旧制未曾改变。宫城正殿仍为太极殿,《初学记》称:“历代殿名,或法或革,唯魏之太极,自晋以降,正殿皆名之。”按照晋代制度,帝王举行大的朝会是在太极殿,小会则在殿东侧的东堂。除皇宫外,还有太子宫,称为东宫,位于北宫的东面,建春门大路北,广莫门道东。正门名正德门,内为承华门。史书记载,惠帝时,赵王伦杀贾后,自为相国,以东宫为相国府,“起东宫三门,四角华橹,断宫东西道为外徼”,可见东宫也是有相当规模,并有防御设施。西晋建东宫以后,原北宫习惯上遂改称西宫,这种称太子宫为东宫,皇宫为西宫的叫法一直延续到十六国时期。

与曹魏不同的是,西晋时,宫中新置有“宫闼”,诸如崇阳闼、延明闼、通明闼、修云闼、通福闼、徽音闼、承休闼、元明闼、元晖闼、崇礼闼 、白藏闼等。城内大夏门内建宣武观,大夏门外建宣武场,至西晋武帝司马炎时改为阅武场,登观南望华林园内天渊池,北瞻阅武场,气势极为雄伟壮观。晋武帝多次在此举行大阅兵,宣扬武威,“旬日而罢”。金墉城东有芳疏园,始建于晋咸宁四年(278),园内种植奇菜异蔬,称做“芸薇”。另外,还有濛汜池、东宫池、天泉池、流杯池等。还设有冰室,在宣阳门内,内常藏冰块,供皇帝赏赐王公百官。

西晋立国之初,沿用曹魏旧庙。太康八年(287),太庙地陷梁折,于是重迁太庙于宣阳门内新址,以陈勰为匠,选名木,立铜柱,用工6万人,至太康十年四月才竣工。新庙为一庙七室,立铜柱12根,涂以黄金,镂以百物,缀以明珠,穷极壮丽。

西晋时,晋武帝听从其外祖父王肃之说,把南北郊与圆丘、方丘合二为一,省去了重复的祭坛和祀礼。在南郊继续沿用前期的礼制建筑明堂、辟雍、灵台,晋武帝和晋惠帝也曾多次到太学视察。

西晋初期,国家统一,晋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开明措施,百姓逐步摆脱了战乱之苦,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在晋武帝在位的太康十年间,出现了相对繁荣稳定的局面,历史上称为“太康之治”。当时国都洛阳地区“牛马被野,余粮委亩,行旅草舍,外闾不闭,民相遇如亲。其匮乏者,取之于道”。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安居乐业,有“天下无穷人”之谚。陆机《洛阳记》载,洛阳有三大市场,大市又叫金市,在宫城临商观西侧;马市(也称东西市)在城东,前有巨大的石拱桥,下可过大船;洛阳县市在城南。此外,还在建春门内东北隅设太仓,在建春门外的马市、临阳渠建常平仓(也称常满仓)。

但晋武帝后期,生活极度奢侈腐败,特别是白痴太子司马衷为皇帝,凶悍妒妇贾南风为皇后后,引起皇族对皇位的争夺,诸王争权,造成“八王之乱”,极大地削弱了西晋王朝的统治。

曹魏、西晋时的洛阳,文化也很发达。陈寿撰《三国志》,司马彪撰《续汉书》,张华撰《博物志》,裴秀绘《禹贡地域图》并创绘图理论“六律”,刘徽著《九章算术集解》,科学发明家马钧制作“龙骨水车”、指南车、水力转动的“百戏”,杜预在黄河上架筑第一座桥梁,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建安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阮瑀、徐干、陈琳、应瑒)、竹林七贤(嵇康、阮籍、阮咸、刘伶、向秀、王戎、山涛)、金谷二十四友(陆机、潘岳、陆云等)也多是驰名一时的文人。文学家左思,“构思十年,门庭藩溷,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他的《三都赋》问世后,洛阳富贵人家争相传抄,致使纸价为之上涨,“洛阳纸贵”后成为文坛上的一段佳话。

洛阳纸贵成语典故

从东汉至魏晋,国都洛阳一直是文学活动的中心,出现了许多名人名篇,留下了“汉魏文章半洛阳”的美谈。

“八王之乱”,同室操戈,祸起萧墙,骨肉相残,致使洛阳“苍生惨灭,百不遗一”。晋永嘉五年(311),刘曜、王弥入京师,以天下未定,洛阳四面受敌,不便防守,遂焚烧之,京城洛阳再次被毁。

战火中的流民迁徙

由于京都洛阳及黄河流域地区已沦为战场,大批的北方人民流离失所,被迫南迁,出现了第一次中原汉人南迁的高潮。他们带去了中原汉族先进的科学文化,并且不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通婚,保持着中原汉人原有的血统和生活习惯,这一批南迁的北方人可以说就是河洛人和客家人的先民,通常所说“客家人根在河洛”即指此意。

汉魏洛阳城遗址公园内的客家先民南迁纪念碑

来源:汉魏洛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