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奇女子—张爱玲

作者:飞絮的生活Vlog

说起张爱玲,脑海里浮现出的是那张她穿着撞色的旗袍,颓废而华丽,眼神迷离,下巴扬起的照片,那种孤冷的傲气扑面而来;读完她的传记,无限感慨这位拥有传奇人生的女子,用一生告诉我们,真正的荒漠,却是在那繁花似锦的幕布上。

出生名门 清冷安稳的童年

张爱玲的祖父是清朝享有仗义执言美称的官员张佩纶,祖母是相府千金李鸿章之女,出生名门。但随着时代局势的变化,到父亲张廷重时,家道开始衰落,一家人守着父辈留下的财产,还是过着铺张体面的生活,家里佣人、司机样样俱全,张爱玲的童年在天津的老宅度过,她和弟弟张子静都有自己专属的佣人,在他们的照顾和陪伴下,童年的岁月静好而温馨,有秋千、有歌谣、有故事、有笑声。尽管父母的怀抱并不是时时为他们打开,但是他们是快乐的,尽管在张爱玲4岁时母亲因为和父亲关系不融洽和对自己梦想的追求,离开了家和姑姑一起远赴大洋彼岸的另一个国家;母亲走后,父亲便将外边的姨奶奶“老八”接进家里,这位姨奶奶和张爱玲相处的倒还融洽,后来因为和父亲争吵打伤父亲而被逐出家门。后来父亲工作职位被取消之后,痛定反思,决定重新好好生活,于是给母亲写信请求回国,戒毒重新开始新的人生。

1928年张爱玲随父亲回到上海,母亲也回国了,住进了上海的花园洋房,父亲在母亲的安排下去医院戒毒,给她和弟弟弹琴唱歌,一切似乎回到了原来温馨的轨道了。张爱玲眼中的母亲穿着最时兴的洋装,画着精致的妆容,谈论着有趣的话题,她很新奇很崇拜,但是缺少了母女间的那种亲昵感。

母亲黄逸梵受西方国家的影响,想让张爱玲接受新式的教育,父亲却坚决反对,父母之间的矛盾日渐强烈,但母亲还是不顾父亲的反对将张爱玲送入美国教会学校,但是对儿子却无能为力,只能接受丈夫安排的在家里学四书五经,而父亲并没有真正的改变,又开始吸毒,父母的争吵也越来越频繁,终于母亲不堪忍受,离婚结束了这段婚姻,张爱玲和弟弟归父亲抚养。

初中在圣玛利亚女校上学,圣玛利亚女校是一所贵族学校,张爱玲在这里初步展露了她的写作天赋,在中文课堂上,她的作文得到了老师的赞赏,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她在老师创办的杂志上发表了多篇文章,成为学校有名的才女。

父亲再娶 少年被囚禁

父母离婚后,母亲远赴法国,父亲再娶了后母孙用藩,她是一个精明厉害的角色,嫁进来以后立刻对张家进行了一系列整顿,辞退了一批佣人并用自己的人替代,张爱玲一开始和后母以礼相待、和平相处, 由于住校接触也不多还算安宁,但弟弟张子静却在终日的影响下,变得扭曲压抑,沾染了恶习。后来母亲回国,张爱玲想让母亲抚养,但是当时母亲由于现实情况没有同意,一次张爱玲去母亲住处,没有知会后母,由于下雨住了一个多星期,后来时后母恶语相加并动手打了一耳光,张爱玲想要还手,却被后母诬陷打人,被愤怒的父亲殴打囚禁一百多天,重病之下才在佣人的哀求下父亲给她治病,她才寻得机会逃走,和母亲一起生活。

远赴香港求学 遭遇战乱

1939年夏,张爱玲告别母亲,赴香港大学求学。在外面战火纷飞的日子,香港成了难得的安宁之地,在香港大学张爱玲找到了久违的安静和快乐,图书馆里有她喜欢的书,有各具特色的可爱的朋友,有安静的穿着的环境。可是这样的美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战争还是来了,1941年日本军队登陆香港,求学生活被迫中断,他们也成为了抗战的后援力量,参与救治伤员,这种生活是紧张无趣的,张爱玲只能以写作和画画来打发这无聊黯淡的日子。这三年的日子也为她的创作积累了素材,创造出了《沉香屑·第一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等作品。

由于战争,他无法取得港大的成绩,也就无法实现她去英国留学的梦想,只好和朋友炎樱一起回上海。

倾心之恋 终将万般痴心葬尘埃

回国后的张爱玲,迎来的创作的第一高峰,她的文章在文学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也为她引来了命定的缘分--胡兰成,他当时是汪精卫政府的宣传部副部长,喜欢舞文弄墨,闯荡在文化届,当他在苏青寄给他的《天地》杂志上读到张爱玲的《封锁》时,一下子被她的才情震惊和吸引了,从此以后不找来了张爱玲的文章阅读,并写了很多的评论,越来越对张爱玲吸引,于是他决定到张爱玲居住的公寓去拜访,但是被张爱玲姑姑以不见客的惯例之词拒绝了,但是他还是不死心给她留下了电话和地址,也许是命中注定的缘分吧,张爱玲看到纸条之后,有点懊恼没见他因为她对他也有所耳闻,所以隔天之后就给他去了电话,告诉他第二天去拜访他。当胡兰成第一次在府上见到张爱玲时,内心是失望的,见到的张爱玲是一副瘦弱女学生的样子,除了穿着比较奇特以外,并不惊艳,但是接下来他们5个小时的畅聊,他被张爱玲深深的吸引了,就这样他开始了频繁的拜访她,带她参加活动,她为他创办的杂志《苦竹》投稿支持,在他面前她越来越低,为他打扮装饰自己、对他撒娇、为他患得患失,竟然在给她的照片后的题词“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的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但是他却越来越疏离,也许相处久了他觉得她就是一个人有点才情的女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终于她等来了胡兰成的告白“我们永远在一起好不好?”,但她顾及他的家庭,她淡淡的说:“我现在不想结婚,过几年我去找你”。后来胡兰成回南京了,等他再回来的时候已经同他的两个太太离婚了,她终于欢天喜地的去买了婚书,仅是一纸婚书,上书“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这是她最美好的期待终于成真的见证,她却不知道婚书应是两张,各人执一份,而她却只有一份,昭示着这段关系中只有她是飞蛾扑火般的义无反顾。

初婚的日子也是甜蜜的,俩人腻在一起好多时日,他们从相识相恋到结婚也不过才9个月,但是张爱玲为此投入了全部的身心,这期间她基本上荒废了创作,只是为了支持胡兰成创办的杂志《苦竹》创作了几篇,却篇篇都是佳作。

这样的日子没多久胡兰成便去武汉《大楚报》当社长去了,他们之间以书信来往交流,风流的胡兰成在武汉没多久就结识了护士小周,追求之下和小周同居了,而给张爱玲的信中不断地谈论小周的好,张爱玲内心很清楚,但是她还是选择了忍耐,因为她深爱着他,即便是在她听到他和好朋友炎樱说:“一个人能同时爱两个人吗?”她只是跟他说她听到这句话“天都黑下来了”但是她还是选择了爱他。

1945年眼看抗战就有胜利了,为日本人做事的胡兰成知道自己没有了退路,便准备逃命了,他和小周告别,又来上海和张爱玲告别,她既然在离别的当晚起了杀他之心,她爱他也恨他,终究只是想想,然后淡淡地说了些不相干的话送别了他。而胡兰成顶着张爱玲祖父张佩纶后代的名号藏匿在乡下青年时曾住过的斯家,并同斯家小娘范美秀成了家,在张爱玲在为他乡下的生活苦闷、艰难担心忧伤,不远千里万里历经波折去找他时,他却享受着和范美秀的新生活,他看到她的一瞬间不是感动而是嫌弃,一句“你来做什么,还不快回去”让她瞬间心凉透,但是她还是住了下来,他和范美秀来看她,她给范美秀画像到一半竟画不下去了,因为她发现了他们的关系,她向他几次要选择,他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她终于承认自己一败涂地了,是该放手的时候了,后来断断续续的写信,他来看她,但是她还是决定发放下了,1947年6月10日,她写信给他“我已经不喜欢你了”告别了那个你痴心错付的他。

而他带给她的“汉奸之妇”骂名,在抗战胜利后却毁了她,她遭到了口诛笔伐,她的作品遭到了抵制和谩骂,她进入了人生的又一个低潮期,所幸这期间由于剧本的机缘,在朋友柯灵的介绍下,她认识了导演桑孤,她为他写剧本,他拍成电影,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只是很多时候她只能以“梁京”的名字出现。两人在频繁的接触中,桑孤被她的才情所吸引,张爱玲也对桑孤产生的依赖,所以他们就这样默默的走在了一起,没有对外公开,然而她又一次还是错付了,也许桑孤还是承担不起她的以前,他还是为了他的前程,放弃了她找了一个人迅速的成婚了,又一次是她被丢下。

再赴香港 在大洋彼岸找到人生归宿

在无奈失望之下,她选择了离开,回到了曾经给她带来温暖平静的香港大学去继续完成学业,在这里她找到了久违的平静。到香港没多久美国新闻处处长麦加锡慕名前来拜访,邀请她去翻译稿件,而她也需要一份收入便欣然允诺,她一边完成学业,一边翻译,同时也坚持创作,而这一时期她又迎来了创作的又一高峰,渐渐的在香港声名鹊起,她的前期作品都被重复印发。她一直有出国的梦想,在香港读了一个学期后,在好朋友炎樱的帮助下去了日本,打断从日本去美国,但是没能成行,后来又反悔香港,经过不懈努力,她终于申请到了美国移民,在好朋友宋淇夫妇的送别下远赴美国。

初到美国的张爱玲和在美国的好朋友炎樱住在一起,缓解了陌生环境带来的困苦。后来她得到了爱德华·麦克道威尔写作基地为期两年的写作奖金,1956年在这里35岁的她结识了65岁的美国作家费南迪·赖雅,他们一起讨论文学,赖雅开放活泼、侠肝义胆的性格让张爱玲一见倾心,他们频繁拜访、交流,两个心不断靠近,在赖雅离开写作营时张爱玲表白了自己的心意,后来赖雅写信求婚,他们走到了一起,张爱玲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有了赖雅的陪伴,她的生活变得明媚了,他们一起谈创作、谈文学,一起旅行一起柴米油盐,但是幸福时短暂的,没过几年幸福的日子,1960年赖雅中风瘫痪了,张爱玲开启了一边写作赚钱一边照顾赖雅的生活,虽然很幸苦,但她的内心是有归属感的,因为生活中有个人可以和她作伴、陪她聊天、陪她度过日子;1967年10月的一天,赖雅终究还是在张爱玲的读书声中慢慢地睡去了,她又一次变成了孤身一人,孤独的面对这个世界。

离群索居 凄然落幕

赖雅离世后,张爱玲开始了离群索居的独居生活。1972年她失去加州柏莱克大学的职位,开始了依靠版税和稿酬度日,由于她的知名度,她的生活可以得到保证。后来她离开纽约,在好友庄信正的帮助下,搬到了洛杉矶好莱坞区生活,她只带了简单的行李,从此开始了隐居闹市的生活,主要从事《海上花》的翻译和《红楼梦》研究,供她维持着孤单的晚年生活。

在独居生活中,张爱玲几乎很少出门,只是偶尔出门购买一些必须的生活用品,她也不怎么做饭,基本上都是购买的熟食简单加热食用,她家里家具很少,但有一台电视是为了打发孤寂的时间,在邻居试图和她交流时她都断然拒绝,甚至为了不遇见邻居晚上去拿信件;她孤单的蜗居在小屋内,靠着写作和书籍度日,后来她频繁搬家,也遗失了很多的稿件,她最后一本书《对照记》通过照片和文字公开了一个未曾见过的张爱玲,在昏暗的小屋里孤单的整理了自己的一生。

1995年的9月,邻居发现一连好几个星期都没有见到这个孤独虚弱的老人了,门口的纸巾好久都没有收拾,敲门也没人应,她报了警,警察破门而入发现了凄凉的一幕:以为瘦小的中国老太太,安静的躺在大厅中地毯上,桌上有一叠铺开的稿纸,经检测已经去世六七天了。一代旷世才女就这样凄然落幕了,苍凉落寞。

1995年9月19日,林式同先生按照她的遗嘱将她火化,没有举行任何仪式。9月30日林式同携同诸文友,如她所愿的将她的骨灰撒在太平洋,花落水流红,但愿海水有情,给她一个温暖的怀抱,从此平静安然的长眠。

中国奇女子—张爱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