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庄子:学会无为的智慧,才能避免“吃力不讨好”

作者:道家文化探秘

提起道家的无为,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无所作为,是一种消极思想。

有这种想法的人,是因为仅仅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无为二字。人不是石头,需要吃饭睡觉、工作学习,又怎么可能真正“无为”呢?

道家先贤之所以强调无为,是因为很多情况下,人们犯错、失败,不是因为没做什么事,而恰恰是因为做了不该做的事情。消耗有限的精力,还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如果能够把无为的智慧正确应用到生活之中,那么人生会少走很多弯路,以更小的成本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通过阅读《庄子》中的几个小故事,可以让我们对“无为”的智慧有更为准确的认知。

《任正非正传》一书里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华为一个新员工,北大毕业,刚到华为时,就公司的经营战略问题,洋洋洒洒写了一封“万言书”给任正非,原本以为自己独到的见地能够打动领导,结果任正非批复:“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病,建议辞退。”

北大毕业生,是不可多得的优秀人才。初来乍到就敢直接上书最高领导,在一般人眼中是勇气的象征。为什么任正非会给他泼冷水?是任正非不懂得珍惜人才吗?

庄子:学会无为的智慧,才能避免“吃力不讨好”

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个年轻人不能正确地定位自己。虽然有北大毕业的光环,但是一没有经验,二没有资历。如此贸然行动,只能说明他对自己定位不清,不能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就好比一辆汽车,如果人人都争着去当司机,毫无疑问会发生车祸。身为经营者,肯定不会容许这种事情发生。

《庄子》中曾经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帝尧听说隐士许由很有才能,就想把帝位让给许由,但许由不接受。面对帝尧的劝说,许由说道:“您治理天下,已经治理得很好了。我如果再来代替你,不是沽名钓誉吗?我现在自食其力,要那些虚名干什么?鹪鹩在森林里筑巢,也不过占一棵树枝;鼹鼠喝黄河里的水,不过喝饱自己的肚皮。天下对我又有什么用呢?算了吧,厨师就是不做祭祀用的饭菜,管祭祀的人也不能越位来代替他下厨房做菜。”

这就是越俎代庖的出处。我们在职场中,经常会犯“越俎代庖”的错误。比如,越级汇报。比如,领导还没有下命令,我们就自作主张把事情先办了。

看起来是对工作上了心,但在领导眼中却是对自己不够尊重。其结果是虽然我们做了很多,却因为方式失当得罪了领导,反而给自己的升职加薪造成了阻力。

所以我们在工作中,要认清自己的位置,做与自己身份地位匹配的事情。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就算有一万个道理,也不要贸然去做。

小王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某单位工作,有一次,领导要求他撰写一份材料。小王在大学时就以文笔好而著称,在报纸期刊上发表过很多文章,他觉得表现自己的机会来了。

小王遣词造句,花费了整整一个晚上写出一篇自认为完美的稿子。领导看后很是赞赏,还在会议上当着所有人的面把小王表彰了一番。从那以后,领导但凡有材料要写,都会第一时间找到小王,小王渐渐成了单位的“笔杆子”。

庄子:学会无为的智慧,才能避免“吃力不讨好”

起初,小王还觉得这是领导有意提携自己,但时间一长他就感到了烦恼。只要有要“写”的地方,领导必须交给小王写才放心。甚至连同事有要写的材料都会塞给他。小王想要拒绝,但对方一句话就堵了回来:我写作能力不行,你是单位的笔杆子,你不写谁写?

于是,小王的生活被各种材料填满了。后来升职名单公布,小王并未名列其中。有人问领导,为什么不提升小王?领导笑了:如果他当了领导,谁来帮我写材料?

如果你是小王,你一定会觉得很冤枉。为什么自己的特长,反而成了职场进步的负担?

《庄子》中有一个有关大树的故事:有一天,南伯子綦来到商丘,看到有一棵大树,非常大。因为这棵树的树荫,可以盖得住一千匹马。 子綦自言自语说:“这是什么树啊?必定不是普通的树。” 但仔细观察这棵树,却发现树干很弯曲,没法用来做栋梁;底部很松散,没法用来做棺木;树叶有毒,咬几口就能让嘴巴溃烂;树的气味也有毒,能让人昏倒,三天都不能苏醒。 子綦感叹说:“这真是一棵没用的树!所以才能长这么大。圣人也是这样,总是让自己毫无用处。” 宋朝有个人姓荆,很会种柏树和桑树。树长到一人高的时候,就被人砍了,用来抓猴子;树长到三四个人合抱那么粗,就被人砍了,用来造房子;七八个人合抱那么粗的时候,富贵人家就来砍了去做棺木。所以他种的树,没有大树,都是中途就被人砍了。这就是有用的害处啊!

有用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前提是要在适当的位置去发挥。小王的本职工作并不是写材料,但是他却在这方面刻意凸显自己,结果就是被贴上笔杆子的标签。继续写吧,影响本职工作和生活,不写吧,领导又不乐意,搞得自己骑虎难下。

所以,我们想要凸显自己的特长,一定要想清楚在当下的情境中是否恰当。如果答案答案为否,那么宁可像庄子所说的那棵树一样,去做一个无用之人。

庄子:学会无为的智慧,才能避免“吃力不讨好”

人是一种矛盾的动物,因为会思考,所以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但是人的认知也经常会陷入误区,自己给自己使绊子。所以为人处世,很有必要学会“无为”的智慧。

真正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为所应为。对于不应为之事,知其可为而不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