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第七节吕雉太后的性格:刚毅不挠还是阴柔狠辣?

作者:清闲的湖泊M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帝的女性是武则天,但第一个垂帘听政的女性却是吕雉(前241年~前180年),她临朝听政长达16年之久。不但如此,吕雉还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处在秦汉战乱之际,就注定吕雉作为汉朝第一个皇后的命运多舛。汉朝的其他皇后不管出身如何,都没有直接参与战争中,大多数皇后顶多是干政和扰乱后宫,能做到贤良淑德母仪天下的皇后,就已经很不错了,说到对国家的贡献,没有哪个皇后是可以和吕雉相比的。楚汉之争中,刘邦战败逃亡的时候,吕雉被项羽作为人质扣押起来,用来要挟刘邦,可见,至少在别人看来,吕雉在刘邦的心目中还是占有重要地位的。

后来,有一次刘邦打败了项羽的五员猛将之一黥布,虽然刘邦一开始想放过黥布,但吕雉认为彭越太危险劝刘邦除掉彭越,刘邦确实也这么做了,可以说的上市对她言听计从。刘邦在外打仗,她和萧何联合除掉了意图谋反的韩信。这些都说明在刘邦活着的时候,她对汉朝起的积极作用还是很大。用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话来说,则是:“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可见,刘邦能够平定天下,建立汉朝,和吕雉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和前期的建功卓著相比,后期的吕雉就只为一家之私了。刘邦觉得惠帝懦弱,不适合当皇帝,想废掉惠帝。吕雉为了保住惠帝的太子之位,逼迫张良出策,请商山四皓下山。作为母亲,这样做无可厚非。惠帝如果不是太子,她们母子的日子就不会好过,所以,她想尽办法也要让惠帝执政。她这样的做法是以刘氏和吕氏两族的命运为铺垫,没有顾及到汉朝的国运。她处理戚夫人母子,虽然有泄私怨的原因,但这样做也就除掉了干扰惠帝当政的内部因素,再也没有人和惠帝抢着当皇帝了。

后来吕雉也就死了。她死后,班固赞曰:“孝惠,高后时,海内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无为,故惠帝拱己,高后女主制政,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刑罚罕用,民务稼穑,衣食滋殖。”汉武帝则认为:“吕太后贼害三赵,专王吕氏,赖社稷之灵,禄、产伏诛,天命几坠,危朝更安。吕太后不宜配食高庙,同祧至尊。”“迁吕太后庙主于园,四时上祭。”

两种评价相差甚大,是因为审视的角度不同。班固从百姓生活方面着眼,而汉武帝则是站在刘氏的社稷上来看的。汉武帝拿吕后说事主要是杜绝以后再出现类似的事,西汉被外戚颠覆就是教训,所以,汉武帝把“吕太后”请出高庙也是为了刘氏天下的安定。

汉武帝全部指责是吕雉不对,也有一定的偏颇之处,吕雉执政的时候还是有所作为的。刘邦过世后,是她稳定了大局,虽然任用外戚但没有大的动荡。在她执政的时候出现过多次的天灾,南越也出现了叛乱,外部还有匈奴的侵略,但是并没有出现战乱,反而是“天下晏然”“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她为人残酷,但是“刑罚罕用”。

除此以外,她还按刘邦的意思任用大臣。惠帝时没有确定是否废除“除三族罪”“妖言令”,她最后都给废除了。在朝列的安排和夫人的封号上她都是和大臣商量的。她死后,遗诏还赐百官金,大赦天下。这都说明她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后,不能单凭汉武帝的话来衡量吕雉的是非功过。司马迁在《史记·吕后本纪》中就曾这样高度评价过吕雉:“海内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无为,故惠帝拱己,高后女主制政,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政不出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用“本纪”来为吕雉立传,说明在司马迁的心目中,吕雉已经是和刘邦平起平坐的帝王了,因为“本纪”是帝王的专利,只有帝王才能以“本纪”的名义立传。而且司马迁执政的时候,当时国泰民安,老百姓丰衣足食,这也是对吕雉的高度评价。

或许正是由于此种原因,学者陈世才说:“吕雉在参与政治的过程中,帮助刘邦消灭异姓王,稳定汉初政局;在刘邦死后,沿袭他在位时的休养生息政策,保证了汉初政策的一贯性,为稳定汉初局面和继续发展汉初经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要对她做出全面而客观的评价。”(陈世《论吕雉为稳定汉初局面做出的贡献》,载于《社科纵横》2007年第2期)

总之,吕雉是一个形象复杂的人,但是,作为执政者,她执政时,刚毅不挠,使得汉朝政局稳定,人民安乐;作为母亲,她又阴柔狠辣,虽然她的做法不被惠帝接受,但她的出发点还是为了自己的子女安危考虑的。她自身虽然问题不少,但她的功业毕竟是卓著的。

功成并不意味着名就,更多的时候功成所带来的往往是世人的诽谤与后人的争议。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