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陕西省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郑国渠,汉中三堰,龙首渠引洛古灌区

作者:申威隆i关中拍客

从2014年起,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古代灌溉工程,挖掘和宣传灌溉工程历史和影响力,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开始评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从2016年起,陕西省的泾阳郑国渠、汉中三堰,龙首渠引洛古灌区先后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陕西省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郑国渠,汉中三堰,龙首渠引洛古灌区

申威隆:90后“陕西文博一哥”

目前,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总数已经达到23项,每年都有二至四个项目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分布于四川、浙江、福建、湖南、安徽、陕西、江西、宁夏、广西、湖北、内蒙古、广东等省和自治区。其中,浙江省的数量最多,拥有六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陕西省和福建省的数量并列第二,均拥有三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陕西省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郑国渠,汉中三堰,龙首渠引洛古灌区

2016年11月8日,在泰国清迈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7届执行理事会大会上,陕西泾阳郑国渠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2017年10月10日,在墨西哥城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8届执行理事会大会上,陕西汉中三堰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2020年12月8日,在摩洛哥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1届执行理事会大会上,陕西龙首渠引洛古灌区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陕西省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郑国渠,汉中三堰,龙首渠引洛古灌区

1、泾阳郑国渠

郑国渠始建于公元前246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穿凿兴建,经过十年,最终完工。郑国渠使关中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为秦人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农业经济基础,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96年11月20日,郑国渠首遗址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陕西省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郑国渠,汉中三堰,龙首渠引洛古灌区

郑国渠首位于咸阳市泾阳县北仲山西麓的瓠口,流过泾阳、三原、高陵、临潼、富平、渭南、蒲城入洛河,渠道全长约150公里,灌溉18万余公顷土地。在泾阳郑国渠引水口至干渠段,修建有长达6公里的引水渠堤,宽约20米,高约5米。

在秦朝以后,历代继续在此修建水利设施,包括汉代白公渠、唐代三白渠、宋代丰利渠、元代王御史渠、明代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等。1930年12月至1932年6月,中国近代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在郑国渠遗址上,主持修泾惠渠,继续造福百姓。

陕西省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郑国渠,汉中三堰,龙首渠引洛古灌区
陕西省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郑国渠,汉中三堰,龙首渠引洛古灌区

2、汉中三堰

汉中三堰指汉中市辖区内的山河堰、五门堰和杨填堰。相传,三堰始建于西汉初年,为陕南地区重要的水利工程。山河堰位于汉台区河东店镇褒河口,五门堰位于城固县桔园镇湑水谷口,杨填堰位于城固县北约10公里处的湑水河中游段左岸。2006年5月25日,五门堰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陕西省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郑国渠,汉中三堰,龙首渠引洛古灌区

五门堰始建于王莽居摄二年(7),坐落于汉江的支流湑水河西岸,堰首与坝体均以条石堆砌垒砌而成,并列修建五座洞口分流,所以被称为“五门堰”。五洞形似五扇门,东二西三,可以开闭。下方500米处,设有进水龙门2孔和退水龙门4孔,可以控制水量,设计科学合理。

自东北而来的湑水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大弯儿,然后朝着东南方向流去。五门堰就修建在拐弯处,大致呈东北至西南走向。这是一座低坝拦河引水灌溉设施,坝长374米,坝高1.2米。

在五门堰旁边有一座古老的龙门寺,曾经是祭祀水神的场所和管理五门堰工作人员的住所,现存有大佛殿、禹稷殿、太白楼、观音阁、望江楼、碑亭、官房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

陕西省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郑国渠,汉中三堰,龙首渠引洛古灌区
陕西省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郑国渠,汉中三堰,龙首渠引洛古灌区

3、龙首渠引洛古灌区

龙首渠修建于西汉武帝时期,从今天渭南市澄城县庄头村引洛水,灌溉今天渭南市蒲城县和大荔县一带的土地。相传,在施工过程中,曾经挖出龙骨,所以将此渠称为“龙首渠”。2003年9月24日,龙首渠井渠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7月3日,龙首渠遗址大荔段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归入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陕西省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郑国渠,汉中三堰,龙首渠引洛古灌区

龙首渠是北洛河流域时间最早和难度最大的自流灌溉工程。渠道经过商颜山的时候,周围土质疏松,渠岸易于崩毁,无法采用一般的施工方法。因此,以井、渠结合的方式修建地下通道,形成穿越铁镰山3.5千米的引水隧洞,被称为“井渠法”。

1930年,主政陕西的杨虎城将军邀请李仪祉回陕,在汉代龙首渠遗址上开始修建洛惠渠工程,历时14年,最终建成。洛惠渠将历代不同方式的引洛灌溉重新整合,修建龙首坝、夺村渡槽、曲里渡槽、一号至五号隧洞等大型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洛惠渠经过多次改造,已经发展成为灌排体系完整的大型灌区。洛惠渠由大坝、灌排渠系和配套设施工程组成,分别设有洛东和洛西两大系统,有干支渠18条,总长度248千米,灌溉74万亩农田,惠及69万多人口。

陕西省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郑国渠,汉中三堰,龙首渠引洛古灌区
陕西省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郑国渠,汉中三堰,龙首渠引洛古灌区
陕西省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郑国渠,汉中三堰,龙首渠引洛古灌区

郑国渠、汉中三堰、龙首渠引洛古灌区均修建于秦汉时期。经过2000多年的岁月,古老的灌溉工程依然发挥着作用,滋养着生活在这里的一代又一代人。如今,这些灌溉工程遗址不仅是一部薪火相传的壮丽史诗,而且体现了中华民族克服困难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在三秦大地上,继续散发光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