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通信员汇报情况,不料导致邓萍被射穿头颅,彭德怀知晓后泣不成声

作者:一零历史

漫天的硝烟。

一个年轻的通信员从后面摸了上来,他的身手很灵活,此时已经是薄暮,城墙上的敌人并没有发现他。

通信员手脚并用,很快就抵达了护城河外不远处一个土坡的草丛里,那里已经猫着几个人了,这几人是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以及政治委员张爱萍(开国上将)等人。

通信员汇报情况,不料导致邓萍被射穿头颅,彭德怀知晓后泣不成声

图|邓萍

如果敌人看到他们的眼皮底下,竟然藏着这么些红军领导人,恐怕也是要吓一跳了。通信员低声说了些什么,而邓萍点了点头,交代了一句,那个小战士就准备离开。

可是就在这时,城墙上的敌人却发现了通信员离开的身影,而更加致命的是,那样近的距离,敌人随即对着草丛,扫了一排子弹。

而草丛里面的几人,对这一切并不知道。

张爱萍后来回忆说,当时他们还在说着话,那子弹便徒然从参谋长邓萍的前额打进,从后脑壳出来……而事后,当他把邓萍牺牲的消息带回去时,彭德怀知晓后泣不成声,甚至在电话里就骂开了。

这个名叫邓萍的军团参谋长究竟是谁?他的意外牺牲为何引得彭德怀如此激动?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彭德怀和邓萍的关系,我想用莫逆之交最为合适。相比于彭德怀来说,很多人对邓萍不太知晓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牺牲太早,只有28岁。

而事实上,在红色土地战争时期,邓萍是与彭德怀齐名的红军将领,如果要按资历来讲的话,邓萍比彭德怀还要高一些。

1927年,邓萍接到组织的命令,来到了国民革命军湖南独立第五师,负责相关兵运工作,而在那里,他认识了当时第一团的团长彭德怀。

通信员汇报情况,不料导致邓萍被射穿头颅,彭德怀知晓后泣不成声

图彭德怀

在赶赴湖南的前夕,组织便把彭德怀的资料给了他,此次邓萍前去独立第五师的目的,便是帮助彭德怀在部队里建立起,有力的领导核心。

而为什么党组织会让邓萍前去呢?

当时彭德怀出身贫寒,是从底层一步一步爬上来的,但是当他做到团长的时候,他仍然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他不仅嫉恶如仇,而且他对底下的士兵严加约束,绝不允许有欺压百姓的事情发生。在北伐时期,他就和共产党有很深的缘分,而当蒋介石悍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的时候,彭德怀也是义愤填膺,十分不齿他的行为。

后面为了表达他的立场,他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所以,党组织才会让邓萍前去协助他。

邓萍,1908年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在大革命时期,他便作为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一名学员,加入了党组织,因为邓萍聪慧过人,做事又十分干练,所以党组织,一直是把他当作中坚力量在培养的。

这不,在选择前往湖南独立第五师的人选时,党组织毫不犹豫地选中了邓萍。而邓萍也没有想到的是,在那个地方,在那个时期,他和彭德怀结下了一段深厚的革命友谊。

两人相见时,便谈了很多。从家乡谈到革命,从国家谈到抱负,或许也是冥冥注定,两人相处得十分融洽,一见如故。虽然邓萍是前来“辅佐”他的,但是在彭德怀眼里,他绝非是下属,邓萍不仅仅是党组织代表,而且更是他革命路上志同道合的好友。

眨眼间,两人便在第五师相处了一年。而随着1928年的到来,彭德怀也迎来了他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入党。

通信员汇报情况,不料导致邓萍被射穿头颅,彭德怀知晓后泣不成声

图|入党仪式

这年,党组织秘密通知邓萍,中共湖南省委已经批准了彭德怀入党的请求,看着好友多年的等待,终于等来了结果,邓萍从心底里为彭德怀高兴。

当晚,邓萍便亲自为他举行了入党仪式。在邓萍亲手画下的马克思、恩格斯画像前,彭德怀握拳宣誓,高昂地唱着《国际歌》……

而在彭德怀入党之后,彭与邓两人很快就迎来了一次党的大行动,那次行动正是“平江起义”。

1928年6月,时任独立第5师第1团团长的彭德怀来到湖南平江换防,“围剿”工农力量,一个月后,彭德怀带着部队掀起了大规模的举义运动。

这次起义与以往起义不同的是,平江起义的革命力量在彭德怀、邓萍的带领下,没有受到很大的损失,后来部队还在两人的带领下,上了井冈山,成为未来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力量。

而这一切,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为邓萍的建议。

在举义前夕,彭德怀、邓萍和湖南省委特派员滕代远等人,秘密聚集于平江的某个隐秘之地,对起义前的军事部署,展开了一番讨论。

此次讨论中,黄埔军校毕业的邓萍展现了他极为清晰的思路,当时他对着军事地图,做了仔细的分析。

“按照以往的起义经验,我们最应该提防的不是平江县城中那些小股反动派势力,对我们有威胁的反而是,平江不远处敌人正规军的那个团”

“我建议,在发动起义之前,一定要把县城内的电报、电话全部截断,绝对不能让他们联系上。为了以防万一,我们直接在他们的必经之路上,埋伏一个营的兵力,然后把城里面所有的重机枪,迫击炮调给他们。”

“同时,敌人在增援的时候一定会经过两座大桥,我们可以预埋炸药,直接断绝敌人所有的外援之路。”

通信员汇报情况,不料导致邓萍被射穿头颅,彭德怀知晓后泣不成声

图|平江起义

……

听完邓萍的分析,彭德怀不由得赞叹道:

“邓萍同志,不愧是黄埔出身的哩,这份心思,我这个武堂出来的,果然还是比不上!”

7月22日,平江县城徒然响起枪声。

彭德怀率领部队,解除城内小股势力的武装后,从监狱中解救出大量的工农群众,然后当即成立了平江苏维埃政府。

而起义部队独立第五师,也正式改编为红军第 5军第13师,彭德怀任第军长兼师长,而邓萍任军参谋长。

不过,国民党在知晓平江县城被攻下之后,连忙集中了6个团的兵力向平江城围堵,红5军经过一天一夜的惨烈激战,最后撤出平江城,转战于湘赣大地……

平江一战后,彭、邓两人便带着部队向着江西的万载、萍乡等地转移,当然这路上也少不了与国民党军进行多次的交火。

不过部队并不恋战,他们朝着井冈山的方向火速前进,邓萍对此去和“朱毛”会师充满了期待,这一行虽然艰苦,但越接近井冈山,他心中就越发地雀跃。

12月中旬,彭德怀、邓萍率领红五军主力,与井冈山的红四军顺利会合,而两军的汇合,也彰显了“跃上井冈旗帜新”的新面貌。

通信员汇报情况,不料导致邓萍被射穿头颅,彭德怀知晓后泣不成声

图|跃上井冈旗帜新

这次汇合,也是自井冈山“朱毛会师”以来的又一大盛事,这不仅极大地增强了井冈山的武装力量,而且让红军的革命事业迈出了巨大的一步。

不过,敌人可不会善罢甘休。

敌人集结重兵对井冈山根据地展开了多次的大围剿,而在敌我兵力差距巨大的情况下,为了打破敌人的围剿,两军前委决定让红四军前往赣南出击,吸引敌人的注意力,而红五军留守井冈山。

在红四军离开的三天后,敌人两万多的兵力便把井冈山上留守的800多红军死死围住,面对这种情况,邓萍主动站了出来。

他在会议中说道,来犯之敌是湘、赣两省的结合军队,所以他们兵力的结合部位,便是红军的突破之机。

如果能够集结优势兵力,直接对敌人的结合部位进行突击,部队很大可能,可以突破敌人的包围圈,突围出去。

看着红五军等干部都同意了自己的想法,邓萍又接着说道:

“到时候,我带着特务连、机枪连在前作为突击小队,而红1、7团放在左右两翼掩护,中间卫生队就带着所有的家属,以及伤员,最后军长彭德怀带着4团断后,我们就……”

邓萍的话还没说,彭德怀便连连摇头:

“不妥哩!不妥哩!军长哪有走在最后的道理?应该走在最前面,为战士们开路,而且,我比你更适合打这个前锋哩!”

不过邓萍态度坚决,他认为一旦彭德怀出了什么事情,那对红军的打击太大了,众人也同意邓萍的说法,最后彭德怀只得同意他的建议。

就这样,部队清点物资之后,便立即开始了突围。

通信员汇报情况,不料导致邓萍被射穿头颅,彭德怀知晓后泣不成声

图|突围

邓萍带着一众敢死队员冲在了最前面,在千军万马中拼死冲杀,为后面的战士硬生生地打开了一条生路,在邓萍等“尖刀”队员的奋力下,大部队顺利地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后面,邓萍带着部队再次回到了井冈山,而后他和部队又经过了几次“反围剿”斗争,虽然前面几次斗争,红军都打赢了,不过很快,红军就迎来了历史中最为艰难的一刻。

而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邓萍也在这个过程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从后世人来看,长征在很多人的脑海,可能只剩下两万五千里这个十分模糊的概念,但是在1934年的那个年代——那是一场生与死的竞赛。

现在来看长征的路线图,从湘江战役到遵义之战,从四渡赤水再到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一路走来,红军似乎激战无数,也创造了很多奇迹,但是我们都知道,这一切都不是事前预定好的。

简单来说,当初长征是没有路线图的,我们如今看到的路线图,是不断调整后的产物,也就是说,在长征开始之前,没有人会知道发生什么,也没有人知道,这是一条生路,还是一条死路。

红军最初的战略目标,是赶赴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不过部队在进入贵州时,局势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权衡敌人与环境等因素之后,众人决定以遵义为中心,建立根据地。

不过遵义会议后,目标又再次发生变化。

通信员汇报情况,不料导致邓萍被射穿头颅,彭德怀知晓后泣不成声

图|历史的转折:遵义会议

这一次,毛主席重新确立了对红军的领导地位,在他指示下,红军各部进行一场“四渡赤水”。四渡赤水可以说是长征中,尤为经典的战役,甚至在世界战史中,也是有一定地位的。

在毛泽东重新领导红军的时候,此时他面临的情况是,3万疲惫的红军,拼杀40万装备优良的国民党军。这种险境下,毛主席十分清楚,只能用智慧和敌人能拼斗。

而四渡赤水的这几次“战术跃迁”,也确实闪耀着智慧之光。

四渡赤水发生在云南、贵州、四川等交界地区,这第一次,发生在遵义附近,当时红军受损严重,岌岌可危,蒋介石誓要把红军一举消灭。

40万国民党军,如蝗虫一般,向遵义合围过去。本来毛主席是准备从泸州渡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但后面敌人在长江已经构建了钢铁一般的封锁线,因此,毛主席便临时决定带着部队,渡过赤水,进驻扎西(云南威信),来一场避实击虚。

而当敌人气哄哄地往扎西围堵的时候,毛主席又大手一挥,部队奔赴贵州,占桐梓,破娄山,再下遵义。

这便是二渡赤水。

这一招可谓平地一声雷,不仅拖延了国民党部队包围的速度,而且还为红军争取到了时间。如果说,前面两次渡过赤水只是小试牛刀的话,后面的两次,那就是神来之笔了。

无论是三渡赤水的“藏”字决,还是四渡赤水的“攻”字决,都极为巧妙地调动了敌人,而经过这四次渡过赤水,红军从被动变成了主动,彻底改变了以往的颓势。

但也正是在这过程中,很多战士与指战员牺牲一次,其中就包括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而邓萍也成为了整个长征途中,牺牲的最高级别指战员。

时间倒退到红军第二次渡过赤水。

1935年,整编后的红三军团出奇兵抢攻娄山关。

次红三军团第13团为主攻,而10、11团作为两翼迂回前进,目的就是要在短时间内拿下娄山关,然后为再次夺取遵义城抢占先机。

通信员汇报情况,不料导致邓萍被射穿头颅,彭德怀知晓后泣不成声

图|娄山关

由于红军战士的不畏牺牲,红三军团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击溃了娄山关的敌军,而此时军团长彭德怀与参谋长邓萍,在一旁的山坡上观战。

看见红军的攻势如此猛烈,邓萍大声称赞:

“好哩,打得是真好哩!”

彭德怀看着敌人往遵义城方向逃窜时,也点了点头:“这一仗确实打出了红三军团的威风哩,快!命令部队继续追击,不要给敌人任何喘息的机会!”

彭德怀转头对后面的通讯兵命令道。

得到了命令之后的战士们,精神大振,犹如脚下生风一般,不断接近着溃逃的敌人,可就在这时,离遵义城只有15公里处的十字坡,突然枪声大作。

一直随军移动的邓萍,对彭德怀说:“看来是遵义的黔军来接应娄山关的残敌了!”

彭德怀笑道:“就怕他们不出来哩!刚好趁他们没在城里,把这股敌人都给吃掉!”

担任前卫的11团直接把敌人团团围住,而后面的部队立即加快了行军速度,赶至十字坡,最后红军经过一阵拼杀,把大部分敌人都消灭于十字坡,而少数的溃敌一直逃进遵义城,红军才停止了追击。

不过,红军并没有离去,而是抢占了遵义周围的村子,以及洗马河滩北岸一线,此时红军遵义之敌隔河相望。

通信员汇报情况,不料导致邓萍被射穿头颅,彭德怀知晓后泣不成声

图|遵义

为了加快拿下遵义,邓萍亲自来到了城下。而同时,他也带来了军团指挥部的命令,就是必须在敌人援军赶来之前,于今晚攻下遵义。

为了万无一失,邓萍决定亲自上阵。他带着张爱萍等几名团营干部,借着薄暮,匍匐到了城下河滩边一个土坡的草丛中。

几人在草丛里隐蔽后,便开始掏出望远镜观察敌人的军事部署,以及周围的地形,邓萍观察的时候很小心,他的动作并没有引起敌人的注意。

而邓萍观察完之后,便慢慢缩进草丛里和众人小声地交谈着,他向大家主要传达了军团长彭德怀的指示,片刻后,众人便商定好了今晚的攻城之战。

不过就在众人暗暗点头的时候,邓萍却发现张爱萍一脸担忧地看着城池上的敌人。

“爱萍同志?怎么心不在焉的?”

“参..参谋长,你别怪我多嘴,你这样亲自来到前线侦查,这是违反..条例的哩,这太危险了,如果你有什么意外,我..我这实在是没法向德怀交代哩!”

张爱萍的表情,认真而严肃。

“没事!打仗哪能不冒点危险,再说哩,你也知道,这遵义城必须今晚拿下,我不亲自来看看,实在是放心不下!”

“可..可”

邓萍摆了摆手:“要实在不放心,等下我们就走哩!”

张爱萍只好点了点头,不过就在这时,突然有个通信兵从后面摸了上来,天色昏暗,敌人并没有发现他,在他顺利抵达草丛这里后,他低着身子,在邓萍耳边说了些什么。

通信员汇报情况,不料导致邓萍被射穿头颅,彭德怀知晓后泣不成声

图|开国上将张爱萍

参谋长邓萍点了点头,交代了一句,便转身和张爱萍等人说话去了。

可是没想到,意外在此时徒然发生。

通信员离去的时候,可能是太过焦急,一不小心便暴露了身影,城墙上的敌人看见了他后,直接对着他扫了一排子弹,而同时,敌人也把子弹打进了草丛中……

后面张爱萍在1936年所写的《第二次占领遵义城》一文中,回忆了当时的情形:

其实可以说,是通信员汇报情况后不小心暴露了自己,然后不料导致了邓萍的牺牲,在文中,他说在参谋长邓萍和他们几人正在潜伏侦察,三营一个年轻的通讯员跑来报告,通讯员说完之后,便卧着行了个军礼,飞快地移了出去。

可是就在那时,城墙垛子里的敌人看见了通信员,他们抬手就不断地放枪:“砰!砰!”

草丛里的人还没反应过来,那子弹便直接射进了草丛——张爱萍被喷出的血液溅了一脸,这时候他才发现,他身边的参谋长邓萍被射穿头颅……

参谋长邓萍牺牲之后,最伤心的人莫过于彭德怀了。多年的好友遭此泼天祸事,让彭德怀心如刀绞,他知晓后泣不成声,实在是无法接受这个消息。

他悲愤满腔,拿起电话筒给各部队下达了攻城命令,他几乎是喊道:

“拿下遵义城,为参谋长报仇!”

午夜终临。

无数的红军战士对着遵义城冲了过去,四面八方的云梯直接架了上去,很快战士们就冲上了城墙,与敌人肉搏了起来。

几个小时的鏖战,战士们终于把全城的敌人都消灭了,而此时临近拂晓,远处地平线好像有炽热的光线穿透天幕而来。

城里的百姓张灯结彩,家家户户洋溢着开心,而此时的彭德怀却来到了遵义城旁的小龙山——他要把他的战友邓萍埋在这。

通信员汇报情况,不料导致邓萍被射穿头颅,彭德怀知晓后泣不成声

图|邓萍墓(改迁)

长征还没有结束,部队不能停留太久,所以彭德怀便在附近找了一座最秀美的山,他想,这满目的青翠可以让他的这位好友,得到一丝慰藉吧!

谨以此文纪念邓萍烈士!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