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16日以来,强降雨已影响河南省103个县(市、区)877个乡镇的3亿40万人,造成33人死亡,8人失踪。截至7月21日,郑州市中心已发生洪水,造成12人死亡,约有10万人被疏散。
据郑州市气象局对发生大雨的数据梳理和统计显示,17日20点至20日20点,郑州市三天过程降雨量达到617.1mm——而该市年均年降雨量为640.8mm,相当于过去一年的三天降雨。

7月21日,郑州市第27区航道工人路附近的一个积水区淹没了几辆车,消防和救援车正在排干应急用水。图为视觉中国
这场特大雨,让在中下游黄河交界处的郑州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一个已经建设了五年的海绵城市,郑州投资534亿元建设全市防洪排水工程失败了吗?面对重大灾害,如何更好地解决城市防洪排水问题?
为此,红星新闻记者采访了中国水科院高级工程师万金宏和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多地自然资源规划局副教授王伟。
"当地自17日降水以来,18日开始大雨并持续到19日,这一次全市防洪排水工程系统发挥了很大作用,海绵城市建设的效果毋庸置疑。万金红说,但随着降雨期的延长,降水强度加大,城市的雨水和洪水排水系统,海绵系统逐渐接近功能饱和,甚至超负荷运行。"这次降雨是一个超过防御工事标准的事件,海绵不是100,"他说。
红星新闻:海绵城如何解决洪水?
万金宏: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有效渗水、储水、净水、积水,并在必要时,还可以将储存的水"释放"和使用。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水利工程的联合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减少城市雨水和洪水的影响,特别是对北方城市来说,即预防和控制内涝的发生,美化城市环境。
王伟:在城市建设中,解决内涝的主要途径是管道排水,但体积有限,流速慢,遇到大雨天气,很容易回流,这是很多城市进行海绵建设的重要原因。海绵城市的建设,恰恰被称为"低影响开发",即尽可能保留自然水道和渗流,降低硬质表面的比例。"海绵"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词,当遇到雨水时,像海绵一样吸收储水,不要让水流过多,尽量用自然的方法解决水流的问题,比如建设生态河流湖泊。
信息图:海绵城市建设地图
红星新闻:在郑州遭遇强降雨天气,全市排水工程都发挥了作用?
万金宏:当地从17号降水开始,18号开始大雨一直持续到19号,这一次全市防洪排水工程系统发挥了很大作用,海绵城市建设的效果毋庸置疑。但是,随着降雨期的延长,降水强度的增大,城市的雨水和洪涝系统、海绵系统逐渐接近功能饱和,甚至超负荷运转,城市洪灾将迫在眉睫,本次郑州市洪涝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目前,海绵城市建设是要符合一定的建设标准,城市的防洪标准也因地而异,20年一次,50年一次,或100年一次。根据郑州的总体规划,在水安全方面,其城市地区及周边河流的防洪标准已达到50年,但城市地区的部分河流排水标准仅为5年一次。但这次降雨是一个超过防御工事标准的事件,海绵不是10万。
王伟:"海绵"经不起极端恶劣的天气,毕竟能吸收的水分量有限,具体值要考虑到水、脱水和管网容量,但这种强降雨确实远远超出了耐受范围,这种方法本身主要用于局部问题,城市并不是每个地区都能用海绵。数据显示,2020年,郑州市主城区满足海绵城市建设面积要求约占总建成区面积的22.5%。
7月20日,郑州市高新区大雨持续,科学大道和雪松路雨还没过膝盖,行人都在挣扎着走路,公共交通已经停运。图为视觉中国
红星新闻:从水利工程建设的角度来看,这次洪水的原因是什么?
万金红:省会城市排水工程总体比较健全,郑州之所以会出现洪水情况,我认为主要问题是降水时间太长,瞬时降雨太强。
像郑州这样的城市从水利建设的角度做了很多工作,但可能有一些细节,没有有效的控制和规划设计。例如,新旧城区的城市垂直设计可能没有直接联系,那么一些低洼的公共设施,如地下通道、地铁入口、地下商场入口等,在垂直设计工程中,可能没有充分考虑长期大雨和内涝的因素。当然,城市基础设施的垂直问题不仅仅发生在郑州,很多城市都可能面临这样的问题。
王伟:河南大部分地区属于华北平原,地势比较平坦,便于开展城市建设,但也存在"太平整、排水不好"的问题。再加上地下空间经常被使用,很容易阻挡"海绵"的垂直流动,而没有充分保证归化。对于"城市看海"这种情况,也是经济和城市布局的问题,还是多利用大面积的土地来处理,同时允许水流。
红星新闻:地铁等低洼地区如何防洪?
万金红:预报预警是最重要的手段。气象局连续预警后,各单位系统应立即对预警信息作出反应,预先判断并采取措施。比如地铁机组,降雨居然在第一天就出现了,地铁口可能已经产生了较严重的积水,如果地铁运营管理部门能够及时根据车站入口等严重进水应急信息做出预警响应,可能的损失就不会那么大。郑州生命线系统的惨痛教训,将是中国公共交通系统安全风险防范的警钟。
7月21日,中国阿能唐山救援基地的10名救援人员,携带一辆"龙吸水"和一辆指挥车,抵达郑州市中心深水京广北隧道进行抽水排水作业。图为视觉中国
红星新闻:在这样的风暴事件再次发生后,各方如何避免危险?
万金红: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北京的做法,中小学生提前放学,单位上下班提前,地下业务超好防范计划等;
红星新闻:你对超概率、超事件反应有什么建议吗?
万金红:我认为目前很多城市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缺乏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来应对这些"黑天鹅"事件的概率很小。一个典型的积极例子是海南省台风预防的经验。2014年,超强台风"魏玛森"袭击了海口等北部城市海南,海南省政府根据应对事件的经验及时修订了台风防范方案,随后,台风"海鸥"过境海口市造成的破坏要小得多。
我认为所有大都市地区都应该有一个防洪系统来应对严重的洪水。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未来发生极端降雨事件、极端干旱事件、极端雨雪冻结事件的概率将会增加。只有发展完整有效的规划体系,完善城市应急工程体系,这种"黑天鹅"事件的影响才会减轻,很多问题才会得到解决。
红星报记者罗德尼
编辑:李斌斌
(下载红星新闻,有望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