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梅兰芳孟小冬:此情可待成追忆

作者:chinesecjh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有人把人生演成了戏,有人把戏演成了人生。

一个是翩翩公子,一个是绝代佳人,一个光彩夺目,一个倾国倾城,但命运起承转合之后,只剩下坎坷、哀伤,孤傲和寥落。

谈起梅兰芳与孟小冬的绝世爱恋,既让人羡慕命运之神如此眷顾他们,又令人不能不感叹命运又在无还情地捉弄世人,两个有情人最终竟对彼此造成了至命伤害……

1926年的一天,北平政要王克敏的五十大寿,城内大人物几乎全都赶来为其祝寿。众多来宾中不乏名伶俊秀——孟小冬和梅兰芳亦在被邀请之列。席间,有人提议梅、孟合演一出《游龙戏凤》:“一个是须生之皇,一个是旦角之王,王皇同场,珠联璧合。”结果,演出大受赞赏。

台上,她是风流倜傥的正德皇帝,梅兰芳则是千娇百媚的李凤姐,博得了满堂喝彩。而脱下戏服,她成了光彩照人的美少女,而梅兰芳则成了风度气质俱佳的翩翩公子。一些梅兰芳的“铁杆粉丝”更是跃跃欲试,要为这一对“舞台情侣”谋划一段现实的婚姻,让这对绝妙的组合变成眷属。

此时的梅兰芳已有两个夫人:第一个夫人王明华,因为体弱多病一直在天津疗养。福芝芳是梅兰芳的第二个夫人,当时在北京的家里操持家务。

梅党的齐如山是梅孟二人的婚姻介绍人之一,正是他,打消了孟小冬最初的顾虑,说服她嫁给梅兰芳。而在孟小冬这边,则有一个太太团,都是当时名人的太太,因为捧孟小冬而走在一起,拼命撮合孟小冬和梅兰芳。

梅兰芳孟小冬:此情可待成追忆

嫁给梅兰芳时,孟小冬不是被花轿抬入的新娘,“但是你不能说她不是明媒正娶,至少有婚姻介绍人,就是当时的一个银行总裁冯幼伟,是梅先生的一个经济后台,得到了他的允许。”

梅、孟均是新潮观念,头脑里没有更多封建意识,什么生辰八字,瞎子算命,一切全免。经过几次酝酿,择定良辰吉日。

1927年春节过后的农历正月二十四日,梅、孟的婚礼就在北京东城东四牌楼九条35号中国银行冯总裁的公馆内举行。明眼人一看便知,举行婚礼乃人生中大事,把婚礼地点设在他人府内,实属不伦不类,既不合理,也缺乏正当性。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样的简单而注定了这段姻缘的崩溃,还是简单本身就是一种勉强和无奈。正像后来的孟小冬在回忆中提到的那样:“当初的兴之所至,只是一种不太成熟的思想冲动而已。”

婚后两人没有住在梅宅,而是住在北京东单附近的内务部街。嫁给梅兰芳以后,孟小冬深居简出,也很少登台唱戏,两人相依相守的日子过得安祥宁静。但童话的宁静总会被现实的枪击击碎。

孟小冬艳惊四方,倾慕者无数。一个读法律的大学生对孟小冬的痴恋到了狂热的地步。这个大学生叫李志刚,有一段时间孟小冬在前门外大栅栏演戏,他天天去看,后来孟小冬不演了,在戏院门口贴了告示,说要暂停一周时间。

一周之后,孟小冬仍未现身。李志刚情急之下,找到了位于东四三条的孟宅,方知孟小冬已嫁做他人妇,她所嫁的人,正是伶界大王梅兰芳。

冲动之下,李志刚带了手枪去找梅兰芳。拉了梅兰芳的友人张汉举做人质,梅兰芳从后门溜走报案,来了大批侦缉队军警。慌乱中,李志刚开枪打死了张汉举。军警随即开枪击毙李志刚。张作霖下令将李志刚的头颅斩了,挂在前门外斩首示众。

当时的报纸上还报道了这样一条消息:一天一辆黑色轿车在挂人头的高杆前停下,车上下来一个戴着黑纱的女子,神情凄凉,停留片刻后,她才上了车,离开。

这件凶杀案当年轰动北京,但日后却流传出多个版本。一个版本是这起情仇血案的主角并非寂寂无名的大学生李志刚,而是北平市长的公子王维琛,市长公子因暗恋孟小冬而来到梅家寻衅。最终酿成血案,身首异处。

梅兰芳孟小冬:此情可待成追忆

一起血案,让梅孟两人的关系再也恢复不了往日的平静。1930年的夏天,将梅兰芳一手带大的伯母去世了。此时孟小冬嫁给梅兰芳已近四年,但她还从未进过梅宅。这一次她决定前往梅宅祭奠,她削了短发,戴了白花,不料却连梅宅的门也进不了。孟小冬在香港的私淑弟子蔡国蘅回忆说:“因为她穿上孝服,就等于进了门了,算他梅家的人了,但梅家人不认,不让她进门。”

更大的打击是,“就连梅先生也不让她进门,说你回去吧,你回去。孟小冬大受刺激,没脸做人啊,所以她哭哭啼啼离开梅家。”许锦文的这段描述听来让人黯然神伤。骄傲的孟小冬在京剧史上留下赫赫声名,但终其一生,希望有个婚姻上名分的希望却一再落空。

梅孟分手后,1933年9月孟小冬在天津《大公报》第一版上,连续发表声明:

“旋经人介绍,与梅兰芳结婚。冬当时年岁幼稚,世故不熟,一切皆听介绍人主持。名定兼祧,尽人皆知。乃兰芳含糊其事,于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实践前言,致名分顿失保障。虽经友人劝导,本人辩论,兰芳概置不理,足见毫无情义可言。 冬自叹身世苦恼,复遭打击,遂毅然与兰芳脱离家庭关系。是我负人?抑人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语气中不无哀怨。

而此前亦有谣言称孟小冬与凶杀案主角李志刚有恋爱关系,致使李志刚因妒起杀心。在声明中,孟小冬以严正措辞澄清此事:“抑冬更有重要声明者:数年前,九条胡同有李某,威迫兰芳,致生剧变。有人以为冬与李某颇有关系,当日举动,疑系因冬而发。并有好事者,未经访察,遽编说部,含沙射影,希图敲诈,实属侮辱太甚!冬与李某素未谋面,且与兰芳未结婚前,从未与任何人交际往来。凡走一地,先严亲自督率照料。冬秉承父训,重视人格,耿耿此怀惟天可鉴。今忽以李事涉及冬身,实堪痛恨!自声明后,如有故意毁坏本人名誉、妄造是非,淆惑视听者,冬惟有诉之法律之一途。勿谓冬为孤弱女子,遂自甘放弃人权也。特此声明。”——掷地有声的言辞,让孟小冬的清正孤傲和刚强跃然于纸上。

梅兰芳孟小冬:此情可待成追忆

1930年,与梅兰芳分手后的孟小冬绝食、生病、避居津沽,甚至一度于天津居士林皈依佛门。

从感情阴影中摆脱出来以后,孟小冬拾起旧饭碗,拜在余叔岩门下,成为其唯一一位女弟子,余叔岩极为严格地教习,让孟小冬的唱功大有改进,几乎脱胎换骨,声誉日隆。1938年12月24日,孟小冬在北京新新大戏院上演了她拜余叔岩后的第一场大戏《洪羊洞》,余叔岩亲自把台,演出轰动了北京京剧界。

天津一家报馆的总编辑沙大风给她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冬皇”。沙大风认为谭鑫培、梅兰芳等人都算是伶界大王,但孟小冬还要超过他们,所以叫她“冬皇”。

梅孟分手后,骄傲的孟小冬留下掷地有声的几句话:今后我要唱戏,不会比你差,还是头牌,要嫁人,我要么不嫁,要嫁就嫁一个一跺脚就满城乱颤的。

1947年8月,上海滩大亨杜月笙过六十大寿,当时适逢广东、广西、四川、苏北等地水灾,杜月笙决定祝寿赈灾义演。那次在上海中国大戏院的演出盛况空前,原计划演5天,后延长到10天,票价更被炒到每张1000元。即使如此,剧场两侧也挤满了人,以至马连良要看戏,也只能在过道加椅子。

各界人士赠送的花篮排了1里路长,全部花篮折款竟达12亿(旧币)之多。而当年有幸在现场观看和通过收音机聆听的人,除了“此曲只应天上有”的评价,简直无话可说。事实上,无论是对梅兰芳还是孟小冬而言,同台演出都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

但最终,在杜月笙的精心安排下,避开了让各方都很难堪的场面:10天戏排5天不重样的戏码——梅兰芳唱四场大轴,孟小冬唱一场大轴,5场演毕,翻头重复。事后,据梅兰芳的管事姚玉芙说,孟小冬演了两场《搜孤救孤》,梅先生在家听了两次电台转播……

孟小冬做了杜月笙的情妇,作为上海滩最响当当的人物,孟小冬跟他在一起,算是应验了当年她离开梅兰芳时说的那句话。

1950年,杜月笙不顾家人的阻挠,坚持要与孟小冬补行一次婚礼。婚礼当晚,形销骨立、63岁的新郎杜月笙下了他那几乎离不开的病榻,穿起了长袍马褂,头戴礼帽,坐在手推轮椅上被推到客厅,由人搀扶着站在客厅中央,42岁的新娘孟小冬着一件崭新的滚边旗袍依偎而立。

杜月笙将在港的儿子媳妇和女儿女婿全部叫来,命他们给孟小冬行跪拜礼,以后都要称呼“妈咪”。而对姚玉兰一律尊称为“娘娘”。因为在此之前,杜月笙的儿女们称呼孟小冬为“阿姨”,有的叫“孟阿姨”或“小冬阿姨”,有的干脆连名带姓称呼为“孟小冬阿姨”!后来杜月笙听了也觉得别扭,就叫他们不要加上“孟小冬”三个字,一律都叫“阿姨”!那么从今天起,就要改为“妈咪”了,而“妈咪”送了他们每人一份礼物,儿子、女婿一人一套西服衣料,女儿、儿媳则每人一块手表。

自此,孟小冬,一生苦苦追求的“名分”,终于如愿以偿,正式做了大亨杜月笙的第五房夫人。

1951年,64岁的杜月笙去世。他自己留存的10万美元,以“先内后外”为原则,全部分给了杜家和与杜家有关的人,孟小冬只分到2万美元。孟说,这怎么够…… 1977年,5月26日,孟小冬于台北逝世,享年70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