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守波与于右任
陶守波(1902-1997),本名智芬,又名智芬,江苏无锡人。陶守波先生在台湾省乃至海外享有书画印“三绝”的美誉。篆刻被称为大师手,梅画被称为大师手。他的艺术成就得到了曾、于右任、吴志辉、钱穆、、张大千、、王等著名艺术家的赞誉。
(陶守波在家乡与张大千重逢)
先说说陶守波老师。15岁离开家乡到苏州学艺,师从唐钱波、唐钟芳,学习碑刻、拓碑、装裱、篆刻。韩震亭是晚清著名的碑店,碑刻有四五千种。唐家兄弟是清代“碑刻之王”唐仁斋的儿子。学习五年后,陶博去上海谋生。25岁师从儒生沈恩福,学小学,学孔孟儒学。同时,陈巨来经人介绍拜思明赵树儒为师,学习篆刻字画,并进入他的寺院。44岁时,安徽蚌埠大典前,青居人蒋应贤、梅大福学习书画;46岁时随张大千读书,成为大风堂的重要传人。
(陶守波《梅花》)
效仿的古人有吴昌硕、、赵、、王冕。晚年他在《投资艺海七十五年,写李子六十五年》(以下简称《投资艺海》)中说:“从二十九岁开始,我就临摹王超林画册,准备了百梅图,经常读王元璋的梅花。从29岁到39岁,我写梅花写了十年。当时,我被称为木梅专家。”王(1686-1759),号,清代扬州八怪之一,善画梅花,与农民交好。王元璋,即王冕(1327-1359),元代墨梅大师。陶博师从历代著名画梅家,成为画梅大师,成为他所谓的万里挑一。晚年,他开始总结自己画李子的经验,送给弟子们。他有画梅干的四字口诀,意为“清”“奇”“古”“奇”,说“一字足以写老梅干”。
十年后,陶博画李子时,39岁成了花鸟,57岁从南洋归来,才开始从事山水画。他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包括山水、花卉、果蔬、羽毛、鳞片、动物等等。他在一步一步地扩张,一步一个脚印,他已经画出了自己的脸。他的山水被张大千追溯到宋代的四王、四僧、元倪云林、米芾,获得了千年之美、四王之浩瀚、石涛之旺盛、八大之隐逸、云林之淳朴。晚年的陶守波也致力于画松树,竭尽所能,苍老、辛辣、苍劲,令人印象深刻。他曾对张振智先生说:“世人只知我镌刻画梅。其实我的松树也有我自己的特点。”
(陶守波果蔬)
陶守伯认为民国初年的吴昌硕、齐白石、近代的溥心畲、张大千是“杰出人物”。“任何想在题字上有所突破的人,都可以搜索各种公众人物的图片和画作,多研究,他就能得到启迪和理解”。欣赏陶守波的画作,诗、画、书、印的结合近乎完美,处处妥帖,醇厚隽永,充满活力,令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