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李香君血溅诗扇,好友用血痕画出一枝桃花。明末歌伎李香君的传奇

作者:易珩文化苑

李香君,历史上确有其人,明末苏州人,秦淮河畔著名的歌伎,名李香,号“香扇坠”。

李香君,原姓吴。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李香君出生在苏州一户吴家,父亲是一位武官,东林党人,因参与东林党与阉党之争,遭到打击治罪,家庭巨变,从此家道败落。正是这场巨变,开启了李香君的传奇人生。

李香君血溅诗扇,好友用血痕画出一枝桃花。明末歌伎李香君的传奇

(《李香君肖像》)

李香君被迫异乡漂泊,8岁那年流落到南京,被当时的歌伎李贞丽收养,李香君从此随养母改姓李。

李贞丽仗义豪爽,对李香君非常不错,她手把手教给李香君各种才艺。李香君更是聪慧过人,为人豪气,不随流俗,颇能识贤辨人,各种才艺学得非常快。到她长到一定年纪,李贞丽便请一些文人雅士教给李香君诗词歌赋、音律戏曲等。李香君13岁时,跟随苏州艺人周如松学唱“玉茗堂”戏剧,声音圆润,唱功优美。正是因为从小就得到高人指教,加上她天赋非凡,李香君在音律诗词、丝竹琵琶方面,样样精通,尤其擅长弹唱《琵琶记》曲词,但从不轻易与人歌唱,深受名士张溥与夏允彝赏识。渐渐地,李香君在秦淮河畔声名远播,远近皆知,成了当时南京著名的歌伎,见她一面都要花几百两银子。后人将李香君、马湘兰、顾横波、卞玉京、董小宛、寇白门、柳如是、陈圆圆并称“秦淮八艳”。

李香君血溅诗扇,好友用血痕画出一枝桃花。明末歌伎李香君的传奇

(“秦淮八艳”挂画)

李香君的传奇故事要从她和侯方域的相识说起。在李香君16岁的时候,“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来南京参加科考,落第未归,漫游南京,经好友杨龙友介绍,与李香君相识。侯方域仪表堂堂、谈吐不凡,深得李香君芳心。两人一见钟情,坠入爱河。侯方域送给李香君一柄诗扇作为定情之物。侯方域娶李香君为妾,但要一大笔梳拢礼金,好友杨龙友给他筹够了钱,但后来得知,这钱是阮大铖给的。阮大铖想用这个人情,笼络侯方域。

原来,侯方域是东林党人,复社士人,一直在和阉党作斗争。而阮大铖是阉党一派,为人奸诈下作,因为迫害东林党人被革职,逃居南京。当时,正直的知识分子都不理睬阮大铖,陈贞慧、吴应箕两位复社领袖曾公开发表《留都防乱檄》,强烈声讨他。李香君得知钱的来历实情后,立即变卖首饰,四下借钱把阮大铖的钱退还了。

阮大铖还不甘心,于是每天让一个与他交好的王姓将军,用美食美酒招待侯方域。李香君得知后,对侯方域说:“王将军并不富裕,不是可以每天都请客的人。公子为什么不问问他这样做的原因呢?”侯方域恍然大悟,再三追问,才得知是阮大铖想拉拢他。

李香君私下对侯方域说:“我从小跟随养母,有幸认识了陈贞慧先生,他是高洁义气之人,吴应箕先生也是风骨铮铮之人,如今二人都与公子交情深厚,公子怎么能为了阮大铖那样的人而辜负最好的朋友呢?再说,以公子的家世,何必为阮大铖效劳呢?公子饱读圣贤之书,见识肯定比我一介女子要强呀!”侯方域听了,极声称好。后来,侯方域每日饮酒装睡,不去赴宴,王将军自觉没趣,怏怏而去,就不再找他。

不久,侯方域落第远游,李香君为他送行,对他说:“公子才华出众、文采斐然,不比东汉的蔡中郎(蔡邕)差。蔡中郎学问虽好,品行却不端,学问与品行不配。《琵琶记》里有些描述纵然有夸大之词,但他曾经攀附逆贼董卓,总不能掩饰。公子豪迈不羁,如今失意,此去不知何时再见。希望公子自爱,不要忘记我今天为你演唱的《琵琶记》!此后,我再也不会演唱这曲词了。”

侯方域走后不久,一个名叫田仰的巡抚送来300两白银,求见李香君一面。李香君一口回绝。田仰恼羞成怒,到处诽谤中伤她。李香君听闻后叹息说:“田大人同阮大人有什么区别吗?我过去赞赏侯公子,为的是什么?如果今日我贪图钱财去侍奉你,那我就是背弃侯公子了。”

田仰执意求见,李香君无奈,一头撞在栏杆上,血溅到了侯方域给她的定情诗扇上。田仰见她如此贞烈,只能作罢。后来,侯方域的好友杨龙友,把扇子上的血痕点染,画成了一枝桃花。清代著名戏剧家孔尚任,根据此事,写成《桃花扇》,李香君的传奇故事得以闻名于世。

李香君血溅诗扇,好友用血痕画出一枝桃花。明末歌伎李香君的传奇

(昆曲《桃花扇》表演)

李香君虽以死明志,但阮大铖依然不肯放过她。就在李香君伤愈之后,阮大铖为南明皇帝征选歌姬,李香君被强行拉入其中,李香君痛骂奸臣误国。但阮大铖依旧将她征入宫中,给南明皇帝充当歌姬。

1646年,南京被清军攻破,南明王朝宣告结束。李香君趁乱从皇宫里逃了出来,她第一反应是找侯方域。可她却得到了一个天大的讽刺消息:侯方域投降清朝了!

曾经,李香君劝侯方域说:“公子当为大明守节,勿事异族。”谁料到,侯方域不但投降了清朝,还书写了如何围剿反清义士的建议,而且还参加了清朝的省试,被取为副贡生。

曾经的海誓山盟,曾经她看中的气节,全都成了笑话。这对于李香君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后来,李香君不知所终,史料上没有记载她的结局。有传说她出家当了尼姑,三十岁郁郁而终。

李香君血溅诗扇,好友用血痕画出一枝桃花。明末歌伎李香君的传奇

(李香君故居一角)

李香君无论在爱情,还是政治气节方面,始终坚守忠贞,不为金钱所诱,不为强权所屈,风骨铮铮,一介女子的言行,让明末那些所谓的名流雅士都该为之羞愧汗颜。

侯方域根据他与李香君的相识,写成《李姬传》一文。余怀在《板桥杂记》里,第一个记录的便是李香君。

而孔尚任的《桃花扇》,表面上是才子佳人的故事,最后也是两人携手共老的美好结局,但实质上,孔尚任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就像《桃花扇》里的一段唱词:

“俺曾见,金陵玉树莺声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过风流觉,把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诚如梁启超在《小说丛话》里评价《桃花扇》:“但以结构之精严,文藻之壮丽,寄托之遥深论之,窃谓孔云亭《桃花扇》冠绝千古矣!”

李香君生不逢时,她深爱并为之守节的男子配不上她的爱。在大时代的混沌中,注定了她悲剧的人生,然而,或许正是这个混沌的时代造就了她的传奇。对此,孔尚任感慨地说:

“桃花扇何奇乎?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者也;权奸者,魏阉之余孽也;余孽者,进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帝基者也。帝基不存,权奸安在?惟美人之血痕,扇面之桃花,啧啧在口,历历在目,此则事之不奇而奇,不必传而可传者也。人面耶?桃花耶?虽历千百春,艳红相映,问种桃花之道士,且不知归何处矣。”(《桃花扇小识》)

明末时期,那些口口声声儒家纲常的士人,却尽是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他们没有澄清宇内,没有忠贞守节,大厦倾倒之时,便作鸟兽散,甚至倒打一耙, “士大夫精神”荡然无存。当社稷危难之际,惟有柳如是、李香君等几个青楼女子察时弊、识大体、辨忠奸、持刚正!对于此种颇为讽刺的现象,陈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别传》中幽愤地说:

“披寻钱柳之篇什于残阙毁禁之余,往往窥见其孤怀遗恨,有可以令人感泣不能自已者焉。夫三户亡秦之志,九章哀郢之辞,即发自当日之士大夫,犹应珍惜引申,以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何况出于婉娈倚门之少女,绸缪鼓瑟之小妇,而又为当时迂腐者所深诋,后世轻薄者所厚诬之人哉!”

遗憾的是,后世之人将《桃花扇》视为才子佳人的言情故事,秦淮河畔也沦为寻芳觅柳之地,血染的桃花扇、女子的铮铮风骨,被人们忘却了。

李香君血溅诗扇,好友用血痕画出一枝桃花。明末歌伎李香君的传奇

(《李香君小象》)

李香君虽不知所终,但她的传奇没有结束,她的精神值得敬仰,她的风骨与气概值得传诵千古。如今,南京夫子庙依然保留了李香君故居,李香君的媚香楼依然存在。人们保留它,倒不是为了秦淮艳伎之名,而是为了纪念历史的风骨。李香君在明末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作为一个弱女子,用她所作所为,让那段历史有了尊严,让那段灰色的历史有了闪光。

李香君血溅诗扇,好友用血痕画出一枝桃花。明末歌伎李香君的传奇

(李香君故居陈列馆)

正如林语堂《为香君题诗》所说:“香君一个娘子,血染桃花扇子。气义照耀千古,羞杀须眉汉子。香君一个娘子,性格是个蛮子。悬在斋中壁上,教我知所管制。如今天下男子,谁复是个蛮子?大家朝秦暮楚,成个什么样子。”

这种告诫,我们每人都应记在心里。一个民族,倘若没有气节可言,终会为他人所欺辱、所奴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