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毛泽东唯一写诗“国有疑难可问谁”的元帅,时隔六年再任总政主任

作者:深海1380

罗荣桓,是我国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一、“老实人”罗荣桓,支持毛泽东三湾改编,坚决贯彻执行毛泽东的治军主张

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参加秋收起义后的部队,摆脱了敌人的疯狂尾追,带领起义部队编成的红一军一师来到江西永新县三湾村,这是一个只有50多户人家的村子。

鉴于当时严酷的斗争实际,为了让全体将士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提高红军的战斗力,打消一些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毛泽东连夜召开会议,对部队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把原有的一个师缩编为两个营共六个连,外加一个特务连,组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红一团。

在宛希先、张子清、曾士峨、罗荣桓等人的坚决支持下,三湾改编得以顺利进行。

三湾改编时,师长是旧军人出身的余洒度(三湾改编后失踪),他的手下参谋长等人都是他原来的部属。由于设立了党代表,旧军队原有的打骂士兵等军阀习气没有了,拥护红军的士兵思想坚定了。

三湾改编时,当时工农革命军总共才七个连,特务连战斗力是最强的。党代表罗荣桓,连长曾士峨,副连长张宗逊,三人都是中共党员,革命意志坚定,政治上靠得住,这支部队后来成为红军的打仗最坚决的中流砥柱。

三湾改编后,毛泽东率领部队,从永新三湾经古城、宁岗、茅坪,再上井岗山,开创了我党我军农村武装割据的道路。

三湾改编后,罗荣桓曾士峨他们率部参加过龙源口战斗和黄洋界保卫战。

毛泽东唯一写诗“国有疑难可问谁”的元帅,时隔六年再任总政主任

1928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主力在湘南行动受挫后转移到桂东。8月下旬,国民党湘军和赣军共五个团,趁红四军主力在湘南未归之际,对井冈山根据地发起第二次“会剿”。8月30日晨,敌军向井冈山黄洋界哨口发起进攻。

黄洋界位于井冈山主峰北面,扼山险要道,为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留守井冈山的红四军第31团一部和第32团,在赤卫队和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凭险据守,连续打退敌人的多次猛烈攻击。当天下午,正当敌军重新组织进攻时,红军以仅有的一门刚修复的迫击炮开始轰击。湘军误以为红四军主力回山当夜撤退。黄洋界战斗的胜利,为红四军主力回师井冈山,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二次“会剿”创造了条件。

三湾改编中,毛泽东一个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在连队以上各级建制设立党代表,使“部队完全处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

1928年3月,毛泽东带领部队在酃县中村整训一周,罗荣桓调任3营8连党代表。在整训中,罗荣桓时常请毛泽东去讲话,“毛泽东是一请就到,到了就讲。而且讲话很幽默风趣,深入浅出。毛泽东一讲话,部队就好带了。当时部队一天5分钱的伙食钱也不能保证,再说已经取消了发饷。而毛泽东的讲话比发饷还更受战士们的欢迎。”罗荣桓到8连不久,全连面貌发生明显的变化。

毛泽东后来跟人评价罗荣桓说他是“老实人”,毛泽东说罗荣桓的“老实”,不是说他木讷、笨拙、反应迟钝,而是指他对党忠诚、做事认真、工作踏踏实实。因此,罗荣桓成为毛泽东信赖的七名党代表之一。

当部队到达酃县水口的时候,毛泽东亲自带着党代表,亲自在团部发展了赖毅等6名党员。赖毅中将后来回忆:“临走时,毛委员又叮嘱各连党代表,回去后要抓紧发展工作。"罗荣桓把毛泽东的交代记在心上,立即在特务连认真贯彻落实。

毛泽东唯一写诗“国有疑难可问谁”的元帅,时隔六年再任总政主任

毛泽东跟罗荣桓等

在途中,罗荣桓除做宣传工作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连队建党上。当时,特务连除罗荣桓、曾士峨和副连长张宗逊外,一个士兵党员也没有。为了迅速在连队建立党支部,罗荣桓行军时一面帮助战士们背枪,一面同他们拉家常,了解情况,物色和培养发展对象。很快,罗荣桓熟悉了全连每一个战士的经历、家庭和思想状况,并从中选择了8名发展对象,让他们填写了入党表格。

10月初,天气逐渐寒冷,战士们还穿着破烂的单衣,给养十分困难,毛泽东带领部队向江西省遂川县方向展开游击活动,以解决部队的冬衣和给养。22日,部队进驻遂川城西的大汾镇。晚上,罗荣桓在特务连举行第一次入党宣誓仪式。

会场选在一个阁上。罗荣桓招呼8名新党员在条凳上就坐。随后,毛泽东在曾士峨、张宗逊等陪同下来到了会场。入党仪式开始后,罗荣桓首先解释三个英文字母 C . C . P 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缩写,又讲解了入党誓词的意义。接着,8名新党员逐个谈了自己的经历和入党动机,毛泽东带领大家宣了誓。

毛泽东唯一写诗“国有疑难可问谁”的元帅,时隔六年再任总政主任

宣誓仪式后,毛泽东作了讲话。

罗荣桓在特务连发展党员之举,获得党史界的较高评价:“毛泽东和罗荣桓等党代表在水口、大汾等地发展了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批士兵党员,有了这批党员,‘支部建在连上’才开始落到了实处。

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部队与毛泽东在宁冈砻市会师。随后,两军宣布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罗荣桓出任第11师第31团3营党代表。28团和31团是全军主力团。红28团是朱德率领的主力,红31团则是毛泽东率领的主力,罗荣桓在3营担任党代表,是毛泽东率领的主力团的骨干。罗荣桓也成为井冈山红色根据地和我军的创始人之一。

第二个策略就是在部队中实行官兵平等,成立士兵委员会,受到红军士兵们的拥护,影响了一部分不坚定者,稳定了部队情绪。

第三策略就是主张以农村包围城市,走武装割据的道路,不盲目冒进去打大城市(比如长沙等),减少了部队无谓的减员。

“三湾改编” 从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标志着毛泽东建设人民军队思想开始形成。

三湾改编初步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及旧军人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奠定了我党政治建军的基础。

罗荣桓,1902年11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衡山县鱼形镇南湾村一个地主兼商人家庭。罗荣桓8岁入私塾,12岁进本村罗氏岳英小学读书。

1919年秋,罗荣桓进入长沙协均中习,开始接触新思想。毛泽东创办的“新民学会”及其主编的《湘江评论》对罗荣桓的影响最深。

1924年,罗荣桓考入青岛大学工科预科学习。1925年4月发生了“青岛惨案”。1926年夏,罗荣桓从青岛大学结业后来到广州,投身于革命洪流之中。

1927年罗荣桓经长沙转赴武昌中山大学理学院学习。同时从事学生运动,并加入共青团,担任武昌中山大学支部组织干事。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八九月间,受湖北省委的派遣,赴崇阳、通城一带参加鄂南暴动。

1929年3月中旬,红四军歼灭土著军阀福建防军第二混成旅郭凤鸣部两个团,攻占了长汀,打开了闽西局面。

在长汀,部队番号改了。团改称纵队,营部改称支队,连改称大队。第28团主力编为第一纵队,28团余部和特务连编为第二纵队,第31团编为第三纵队。罗荣桓任第三纵队第九支队(即原31团三营党代表。

6月下旬,红四军第三次打下龙岩后,召开了红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围绕党对军队的领导问题进行了一些争论。有的人对党支部决定连队的问题有怀疑,有的干部认为党的纪律约束了个人自由。

在中央代表刘安恭的挑拔下,红四军不少人将矛头直指毛泽东。1929年6月8日,前委扩大会议上,身为前委书记的毛泽东受到众人指责,多数军事将领支持朱德、陈毅,反对设立政治委员制度。

会议最后改选了前敌委员会,陈毅任前委书记,毛泽东从中央局书记、红四军前委书记改任委员,从而离开部队,去闽西地方工作。

毛泽东唯一写诗“国有疑难可问谁”的元帅,时隔六年再任总政主任

1932年3月,红军在“左"倾路线指挥下打赣州失败后,主力分成中、西两路军向北发展,再夺取其他中心城市。毛泽东反对这种做法。反对无效后,他选择了与林彪、聂荣臻和罗荣桓指挥的中路军一起行动,并在部队中发挥了他对干部们的影响力。

攻打赣州的失败,几千名红军战士的鲜血,使毛泽东对于左倾路线十分愤慨。行军途中,毛泽东一再建议改向闽西进军。这一建议,得到了中路军总指挥林彪、政委聂荣臻和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的支持。

3月21日,林彪、聂荣臻、罗荣桓向中革军委建议:“部队的行动问题,我们完全同意毛主席的意见。”此事获得主持中央工作的周恩来的同意。随后,这支部队在毛泽东的指挥下东进。

罗东保将军后来回忆说:

1932年间,部队住在福建长订,准备打漳州。罗主任白天忙着开会,参与毛泽东及聂政委制定作战计划……眼睛都熬红了。

罗荣桓以他扎实的工作作风力助毛泽东等人,做好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稳定军心起了重要作用。之后,东路军打下了福建漳州,又威逼厦门,再次取得重大胜利,并且将获得的一批银元支援了在上海的党中央机关。

从秋收起义以来,罗荣桓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工作,在红四军党的七大会议上,罗荣桓在发言中,力主坚决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从而也受到了排挤。

1932年10月,由于执行左倾路线的“宁都会议”,撤销了毛泽东的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

支持毛泽东的邓小平、毛泽覃等一批干部也受到批判和打击。罗荣桓也被调离,王明等指责坚决执行毛主席正确路线的邓小平、罗荣桓等人是“宗派主义”,撤销了他们的职务。

后来虽然恢复了工作,但是把罗荣桓由红一军团总政治部主任,降为巡视员,动员部部长,主要负责扩红(就是招兵)工作。

在扩红工作中,罗荣桓在一个地区,短短三个月扩红3000人,有力地充实了部队,扩大了红军的影响。

1934年1月,中央决定,将罗荣桓、罗迈、毛泽覃等人的名字,放在红军各报纸“扩红”突击运动光荣红榜表彰,在中华苏维埃二大上罗荣桓被授予一枚银质奖章,并当选为中华苏维埃中央执委候补委员。

从1928年至1934年,罗荣桓曾任连、营党代表、纵队政委、红军第四军政委、第一军政治部主任、江西军区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动员部长等职,在作战、扩红、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工作。

毛泽东唯一写诗“国有疑难可问谁”的元帅,时隔六年再任总政主任

二、“老实人”罗荣桓,成为我党我军优秀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和组织者

在长征途中,罗荣桓初期随干部团行动,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调任第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负责筹粮和群众工作。

1936年3月,罗荣桓奉命率第一军团东征。在山西中阳县关上村战斗中,红一军团一举歼敌主力独二旅。6月,罗荣桓进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学习。

七七事变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挺进山西,开展游击战争。罗荣桓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主任。在山西地方党和兄弟部队的支持下,先后创建了以恒山、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根据地和以吕梁山为中心的晋西根据地。

1938年10月,林彪在行军途中被阎锡山的士兵误伤,赴苏联疗伤。任115师政委的罗荣桓和代师长陈光,奉命率115师师部和第343旅第686团从晋西出发,向山东挺进。

1939年10月,根据毛泽东及八路军总部指示,罗荣桓率部向鲁南进军,创立鲁南抗日根据地。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主力部队由当初的3000多人,发展到70000人(算上地方武装30000人),成为苏鲁游击战争的重要依托。

毛泽东唯一写诗“国有疑难可问谁”的元帅,时隔六年再任总政主任

在反日军“扫荡”中,罗荣桓灵活运用毛泽东的军事原则,结合山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敌进我进”的方针,即“翻边战术”,有力地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对根据地的围剿。

这种战术在运用上,就是当敌人向我大举进攻时,我除以小部队和一些地方游击队去对付敌人外,大部队同时插到敌人后方去,相机攻击敌之薄弱后方,并破坏敌之交通要道,使日军难以在根据地内持久作战,从而粉碎日军的“扫荡”。

1940年9月,已任山东军区书记的罗荣桓,率领山东军民粉碎了日伪的多次“扫荡”,度过了1941年至1942年的最困难时期。

1941年11月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田俊六亲自指挥4个师团、3个独立混成旅团和伪军共计5万余人,向山东抗日根据地中心的沂水、临汾、费县、蒙阴之间纵横70里的地区实行“铁壁合围”。5月,日军兵分11路从四面八方包围了第115师师部驻地留田,最近的只有二三公里,最远的不过七八公里。

这时师部仅有一营兵力,而机关人员却有5000多人,势十分危急。在这严峻的时刻,罗荣桓镇定沉着,神态自如,站在地图面前,平静而严肃地分析敌我态势,然后提出“向西南”突围的主张。随后,罗荣桓亲自率作战科和部分侦察人员先行出发,观察情况,选择突围的方向和路线。

大家沿着罗荣桓选择的路线,利用在留田东南10余公里的村庄附近东西不过一公里的间隙通过了日伪的第一道封锁线,接着又在一个两公里半的间隙通过了日军第二道封锁线。6日拂晓,我军未费一枪一弹,突破了敌人的重兵包围,最后粉碎了敌人的“铁壁合围”。当时随部队行动的记者希伯称颂这次突围是“无声的战斗”,称罗荣桓的指挥是“神奇的指挥”,这是罗荣桓对“翻边战术”的经典运用。

毛泽东唯一写诗“国有疑难可问谁”的元帅,时隔六年再任总政主任

罗荣桓和夫人林月琴

三、罗荣桓“老实”中不失机智,宽容中保持原则,为军队政治工作树立了标杆。

罗荣桓同志是个“老实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同时又有很强的原则性。

正因为如此,党中央毛泽东同志才好几次安排他与一贯跟政委合不来的林彪一起搭档、指挥部队。

毛泽东说过,“罗荣桓是执行中央政策的模范”。事实上,1943年后,毛泽东对罗荣桓大有人才难得、唯罗不可的味道。几乎是“强令”罗荣桓带病工作;而罗荣桓坚决、灵活地执行毛泽东的指示,兢兢业业,把山东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到1945年,任115师师长兼政委的罗荣桓,肾病病情越来越严重。毛泽东考虑到他兼职太多,担子太重,将从苏联养病回国后在延安工作的林彪调往山东。

8月26日,毛泽东亲笔起草了一份致山东分局的电报:“林彪、萧劲光二同志昨日飞抵太行转赴山东。分工:罗荣桓为书记及政委,林彪为司令员,萧劲光为副司令员。如罗因病必须休养时,林代理罗之职务,林、萧均为分局委员。其余不变动。”

这个安排表明了毛泽东对罗荣桓的充分信任。对此,黄瑶认为:在毛泽东的心目中,罗荣桓比林彪更重要。

然而在9月19日,为了应对国民党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即将发动向解放区进攻的内战,党中央作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方针,党中央又决定调罗荣桓去东北工作。

毛泽东唯一写诗“国有疑难可问谁”的元帅,时隔六年再任总政主任

毛泽东给罗荣桓授衔

此时荣桓因病重已难于支撑下去。他曾向中央提出,希望能休养一个时期,如果一定要去东北,他请求不要让他当部队主要领导人。

中央复电,由于斗争需要,东北还是要去,到东北后治疗条件可能好一些。于是,罗荣桓便率山东军区部队6万余人于1945年底前陆续到达东北。途中,荣桓被任命为东北民自治军(不久改名为民主联军第二政委)。

1946年7月,在毛主席的安排下,罗荣桓先去朝鲜,在平壤苏军医院确诊为肾癌,因是野战医院,不具备手术条件,毛主席又指示联系了去莫斯科治疗。

1947年3月,在伤口刚刚愈合还伴随有高血压、心脏病的情况下,罗荣桓说服医生出院回国,6月到了东北,投入到紧张的解放东北的繁忙工作中。

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10月,按中央及毛泽东的部署,攻打锦州的时候。10月2日,罗荣桓、林彪带着前线总指挥部,乘坐火车由哈尔滨南下。到达彰武车站时,因为敌机轰炸,林彪与罗荣桓停了下来。当时,为了防止敌机轰炸,两人的驻地相隔得比较远。

当晚,前指电台接到报告:葫芦岛之敌增加了4个师。电报首先送到了林彪住处。

在部署辽沈战役时,毛泽东和党中央决定先打锦州,对东北之敌头行关门打狗的策略。但林彪顾虑重重,一来担心后方运输线太长,部队南下缺粮油;二来担心北平之敌傅作义北上,若锦州攻不下,还会致使部队的汽车和坦克、重炮因无油料而撤不出来,所以迟迟不下决心。受到毛泽东的严肃批评后,林彪才率部南下。这时,他听说敌人在葫芦岛增兵4个师,担心部队被沈阳和锦西、葫芦岛之敌夹击,作战决心又动摇了,立即下令部队暂停前进。并且,未经商量,林彪就以林、罗、刘三人的名义给中央军委发出加急电报,要求停止攻打锦州,回师打长春。

第二日清晨,参谋长刘亚来到林彪住处,得知林彪已向中央军委发电报要回去打长春,马上觉得事情不对头,于是来到罗荣桓住处报告。罗荣桓一听,顾不上洗脸和吃饭,拉上刘亚就去找林彪。

林彪见着罗荣桓,说了昨晚向中央军委发电报的情况,并对他说:“等军委回电后再定下一步行动吧!”

罗荣桓认为林彪要回去打长春,已不是军事指挥员权限内的事情,而是擅自变更党中央既定战略决策的大问题。

看完林彪发的电稿后,罗荣桓立即表示不妥:“在几十万人的部队已经南下到达辽西前线,锦州外围敌人据点已经肃清,而敌情变化并不大(只不过增加4个师)的情况下,轻易改变中央早已定了的作战方针是不适当的。攻锦州决心不能改变。”

据刘亚后来说,当时罗荣桓尽力克制自己的怒气,手脚都有点发抖了。参谋长刘亚楼表示同意罗荣桓政委的意见。

经过罗、刘的劝说,林彪也可能感到做法不妥,便吩咐秘书到机要处追回电报。秘书回来后报告:“电报业已在清晨4时许发出。”刘亚楼问:“那怎么办?”

林彪不作声,罗荣桓果断地说:“再发一份电报,说明我们仍然决心攻锦。”

以往总部发出电报,都是由林彪口授,秘书记录后经林彪看过便签发。这时林彪一言不发。于是,罗荣桓起草电稿。电报说:

我们拟仍攻锦州。只要我们经过充分准备,然后发起总攻,仍有歼灭锦敌之可能,至少能歼敌之一部或大部。目前如回头攻长春,则太费时间,即令不攻长春,该敌亦必自动突围,我能收复长春,并能歼敌一部。

电稿经林彪修改后于上午9时发出,但林彪修改时把罗荣桓在电报稿开头写的“前电作废”这句删掉了。

4日凌晨,毛泽东看到这封电报。在这之前,他已连续发出两封电报批评林彪回师打长春的错误想法,过了5个多小时后又收到林、罗、刘表示攻锦决心不变的电报,立即复电:“你们决心攻锦州,甚好,甚慰。和你们之间的一切不同意见,现在都没有了。”

毛泽东唯一写诗“国有疑难可问谁”的元帅,时隔六年再任总政主任

在复电中,毛泽东重申了不应回师打长春的理由,为“战锦”这个“大问题”作了总结。

结果,尽管蒋介石亲自来到葫芦岛调兵遣将,锦州还是如期解放。

随即,被围困的长春的守军绝望中也举行起义。辽沈战役按照毛泽东的部署终于取得胜利,实现了东北全境的解放。

这一次罗荣桓在关键时刻坚决执行党中央决策,及时阻拦林彪撤兵回师长春,对辽沈战役的顺利推进功不可没。

解放后,罗荣桓担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兼总政干部部长的职务。

1951年12月3日,总政治部以罗荣桓、傅钟、萧华的名义给毛泽东写信,建议开办解放军政治学院,培养我军的政工干部,力使军队的各项工作按照党的原则和在党的领导下进行。

次日,毛泽东就回信批准了这个建议。随后,罗荣桓、萧华、王宗槐等7人组成了筹备委员会,并决定到北京郊区去找地方建校办学。

经过多方考察,选定了北平城郊五棵松以西一片布满砂石和坟茔的地带。次年6月,两幢学员楼破土动工。

这时,新中国的各项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学习苏联成风。1953年,有人主张解放军也照搬苏联的一套,搞单一首长制,取消政治委员和政治机关。罗荣桓敏锐地说:“毛主席为我军建立的政治工作光荣传统不能丢。”为此他立即面见毛泽东,认为这样做会背离我们党在军队实行的根本政治制度,背离了我军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

罗荣桓坚持和维护了毛泽东“党指挥枪”的思想,加强了军队中的政治工作。

1955年我军决定实行军衔制。党中央提名的十名元帅中,罗荣桓名列其中。罗荣桓知道后,立即给毛泽东写信,说自己参加革命较晚,贡献不大,不要提名他为元帅。但是,党中央、毛主席深知罗荣桓的为人与贡献,还是授予了他元帅军衔。

1956年,罗荣桓的心痛反复发作,他让贻误工作,于9月2日向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写信,请求解除了总政治部主任和总干部部长职务。

1959年7月庐山会议后,毛泽东单独找到罗荣桓,商谈国防部长人选问题。罗荣桓坦诚地谈了自己的看法,回家以后,林月琴问他:“同主席说了什么?”

罗荣桓只说了一句:“一些人事上的事。”再没有第二句。

罗荣桓的党性很强,党内重大的事情一般不会对人说;二是他对毛泽东的感情很深,觉得毛泽东的话不应该外传。

这次谈话的内容,罗荣桓一直没有对别人说过。

1972年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把它说了出来:“当时,我要罗荣桓同志谈谈看法,当时中央已经定了林彪。罗荣桓说,林彪打仗还可以,就是主持全面工作不一定很行,一是身体原因,但最主要的是,林这个人喜欢搞小圈子,团结多数同志是他的弱点。现在看来,罗荣桓的观点是有预见的。”

毛泽东对罗荣桓信任有加, 尽管罗荣桓的健康每况愈下,还是宛如当年那样对他加码放担子。1960年底,国防部长林彪把总治部主任谭政整下了台,经罗瑞卿和萧华提议,毛泽东还是决定让罗荣桓复出。1961年1月,在毛泽东的提议下,罗荣桓再次担任了总政治部主任。

几个月后,罗荣柯和林彪就毛泽东思想的学习问题发生了争论 。

罗荣桓对毛泽东的个人感情很深厚,源自他对毛泽东思想的准确理解和认识。与他共事20多年的梁必业中将说,罗荣桓“对待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是我军高级干部中坚决执行毛泽东路线的杰出典范。

毛泽东唯一写诗“国有疑难可问谁”的元帅,时隔六年再任总政主任

甘渭汉中将说:罗荣桓对毛泽东没有个人迷信,相反,有着一种很难得的正确的、科学的态度。也正是因为此,1961年夏,罗荣桓与老搭档林彪发生了一次大争论。

林彪在庐山会议后主持中央军委的工作。一次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林彪提出要“带着问题学习毛泽东思想”。罗荣桓听后觉得此话不妥,不赞成。

1961年4月30日,林彪主持军委常委会,会议讨论了几项工作后,罗荣桓说:“‘带着问题学毛选’,这句话要考虑一下,这句话有毛病。”

“那你说,怎么学?”林彪很不高兴地说。

“应当是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精神实质。‘带着问题学’这句话改掉为好。”罗荣桓的话让大家很吃惊。

几分钟后,林彪才缓缓说:“不好就去掉嘛。”

“还是去掉好,学习毛主席著作一定要从根本上学,融会贯通…….”罗荣桓继续说道。

这时林彪突然起身,说了句“散会”,便拂袖而去。

这个举动让在场的人都愣住了,罗荣桓气得双手发抖,回到家中后说:“大家都是老同志了,长期在一块工作,哪能这样呢,有问题大家讨论嘛!”

在这以后,林彪逢人就说:"什么‘林罗',林、罗要分开,林、罗从来就不在一起!”

1963年秋,罗荣桓同志不仅血压高,心绞痛,肾功能也衰竭了。住院不久报了病危。毛主席指示医院全力抢救,还是没能抢救过来,于12月16日走完了他光辉灿烂的一生。

当时,毛泽东正在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当罗荣桓不幸逝世的消息传来时,他立即中断会议,领头起立默哀。毛泽东还感叹地说:“一个人数十年如一日,忠于党的事业,很不容易啊!”

这是对罗荣桓一生的高度评价。

当晚,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召集会议听取聂荣臻汇报十年科学技术规划。开会前,毛泽东再次提议与会者起立,为罗荣桓默哀。默哀完毕,毛泽东说:“罗荣桓同志是1902年生的。这个同志有一个优点,很有原则性,对同志有意见,背后少说,当面多说。一生始终如一。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不容易。原则性强,对党忠诚。对党的团结起了很大作用。”

毛泽东清楚的记得罗荣桓同志的出生时间。在十大元帅中,罗荣桓的年龄排倒数第二,却去世最早。毛泽东对罗荣桓的去世很伤感。

12月19日,他与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人来到北京医院,向罗荣桓的遗体告别。罗荣桓安葬后,毛泽东还是十分悲痛,几天都睡不着。一天晚上,他服了大量安眠药仍睡不着,写下《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一诗:

记得当年草上飞,

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

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

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

国有疑难可问谁?

毛泽东唯一写诗“国有疑难可问谁”的元帅,时隔六年再任总政主任

参考书目 陈冠任《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追随毛泽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