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如何应对欧盟出台的新政策?

作者:国际市场期刊

原创 特约记者 钱文婕

如何应对欧盟出台的新政策?

对于中欧关系而言,2021年是不平静的一年。经历了2020年中欧关系的“大年”,进入2021年,中欧关系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不确定性,面临着考验。

2020年中欧已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两大经济体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双边甚至多边经贸环境造成极大影响,那么风云变幻的中欧关系究竟何去何从?

记者采访了欧盟Dentons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唐晓奕律师。唐晓奕律师多年在布鲁塞尔从事中欧贸易救济工作,对欧盟国家政府和业界均有深刻了解。

如何应对欧盟出台的新政策?

欧洲贸易救济的基本情况

《国际市场》:中国和欧盟均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经济体,但近年来似乎中欧之间贸易摩擦不断,尤其表现为欧盟频频对源自中国的产品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救济措施。请问目前贸易救济方面案件的大致情况如何?

唐晓奕:中国和欧盟之间的贸易关系既有合作,也有争端。根据欧盟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0年,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双边的货物贸易在新冠疫情中逆势增长,这是双边贸易关系进一步互补的体现。

从大方向上看,中国对欧盟国家主要出口的产品是工业及消费品、服装和鞋等。中国对欧盟进口的主要产品为机械设备、汽车、飞机以及化学品等等。我们看到,欧盟是频繁对来自中国的进口产品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俗称“双反”的贸易救济调查。目前欧盟实施的贸易救济措施,绝大部分是针对中国的。从近年来发起调查的产品范围看,已经逐渐从前些年的相对低端产品,例如打火机、活页夹、传真机、刻录光盘、螺栓螺母等,变为具有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大家熟知的中欧之间的光伏产品的争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涉案金额超过了200亿美元。2020年以来,欧盟连续对中国的风塔、光缆、铝箔、石墨电极等具有高科技以及高附加值的产品发起调查,这也显示了中国对欧盟出口产品的综合档次在不断提高。

如何应对欧盟出台的新政策?

《国际市场》:在欧盟的反倾销调查中,哪类产品最受伤?

唐晓奕:在欧盟对中国产品发起的反倾销调查中,钢铁和铝产品受冲击最大。对于钢铁产品,除了传统的“双反”调查外,欧盟自2018年以来还对全球进口的钢铁产品采取了保障措施,即配额加关税的配套措施,这主要是欧盟针对美国在特朗普任总统期间采取的232进口限制措施而发起的一项自我保护行动。对于铝产品,目前受制于欧盟措施的产品不仅包括铝箔等家用产品,还涵盖了铝挤压材、铝平材以及铝转换箔等工业品。

总体而言,欧盟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等配套的贸易措施,对中国企业对欧盟的出口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中国的出口企业须认真对待欧盟的贸易限制措施。

《国际市场》:唐律师,谢谢您对欧盟在WTO下体制下贸易救济措施的介绍。据我所知,2019年12月,WTO上诉机构最后一名大法官赵宏博士任期结束,WTO这个全球最大的多边经济组织事实上将陷入停摆,请问中欧在这个问题上是什么态度,它对中欧贸易又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唐晓奕:你说的很对。近几年来来美国政府一直阻止WTO上诉机构任命新法官,导致现在WTO上诉机构已无法受理新的案件,造成事实上的停摆。这对于多边贸易体制有很大的危害。2020年4月,包括中国、欧盟在内的部分WTO成员建立了“多方临时上诉仲裁安排”(MPIA)临时机构,并于2020年7月成功组建了由10人组成的仲裁员库。这意味着WTO上诉机构虽然存在事实性的停摆,但部分WTO的主要成员建立一个临时性的机制,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诉机构陷入停摆带来的危机。

《国际市场》:我们知道2020年底完成谈判的中欧投资协议是中欧经贸关系里程碑式的成功,然而,目前欧洲议会宣布暂停对于中欧投资协议的审议,请问这对中欧之间的投资意味着什么?您怎么看待该协议的走势?

唐晓奕:2020年12月30日,中国和欧盟的领导共同宣布,双方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议》的谈判,并且双方将达成一项全面、平衡、高水平的投资协定。总体上来说,《中欧投资协议》是一个高水平的市场准入承诺。中国对欧盟市场准入,承诺包括了汽车行业、传统型和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准入,还有医疗设备以及化学品的生产市场准入等,同时就金融、国际远洋和云端科技等服务业对外开放作了进一步承诺。由于欧盟企业对于中国的投资很大部分集中于汽车行业,化学品以及金融领域,因此该协议的达成会对欧洲企业在中国的进一步投资发挥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进入今年5月以后,该协议的批准进程被蒙上了阴影,包括欧洲议会发布决议,暂停对于中欧投资协议的审议程序。但业界普遍认为,目前暂时的受阻不会影响中欧之前长远的贸易发展。我对中欧之间的贸易投资的发展仍然有很强的信心。

如何应对欧盟出台的新政策?

欧盟新出台的政策法案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国际市场》:听说欧盟最近发布了针对外国补贴的立法草案,请问这对中国企业对欧盟的投资有何影响?

唐晓奕:很好的问题!2021年5月5日,欧盟委员会发布了一项立法提案,对造成欧盟统一市场扭曲的外国补贴开展调查和处罚,制定了规则和程序。根据欧委会的解释,这项立法的目的是填补欧盟现有政策制度中的监管空缺,旨在为欧盟经营者和非欧盟经营者间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根据该立法草案,欧盟委员会将有权调查在欧盟统一市场中从事任何“经济活动”的企业所获的外国补贴,特别是与获得对欧盟企业的控制权或与欧盟企业合并或参与公共采购程序相关的国外企业的交易活动。条例草案创设了一项新的申报义务,赋予欧委会专门权限以评估在交易和公开招标中是否存在具有非正当竞争的外国政府补贴。

《国际市场》:这对中国企业会有什么影响?

唐晓奕:这里有几个关键性的信息值得广大中国企业关注:首先是一个新增强制申报义务。就是说,如果并购交易中欧盟目标公司在欧盟的营业额超过5亿欧元,且有关经营者从第三国收到的财政资助等于或超过 5000万欧元,则需要申报该交易;第二是参与涉及价值等于或超过2.5 亿欧元合同的欧盟招标的竞标者,必须向作为合同方的公共机构提供有关外国政府补贴的信息,后者必须将信息转呈欧委会;第三,欧盟委员会可主动审查从任何渠道获取的疑似扭曲性外国补贴的信息。

业界有评论认为,虽然该立法草案未点明针对某个国家,但从欧委会建议立法阻止获政府补贴的外国企业并购欧盟企业、或参与欧盟的公开招标的意图以及立法设计来斟酌,显然针对的对象中包括了来自中国的投资企业。

如何应对欧盟出台的新政策?

《国际市场》:据了解,欧盟正在酝酿出台征收碳边境调节税,您是否可以介绍下具体情况?哪些中国企业将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

唐晓奕:这个问题问得很及时。这要从欧盟雄心勃勃推出的《绿色协议》谈起。《欧洲绿色协议》(European Green Deal)是欧盟推出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其目标是在2050年使欧洲实现气候中和。该举措的目标之一是将欧盟203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相比1990年的水平而言至少降低55%,也就是“Fit for 55”的计划。

但是,《欧洲绿色协议》在欧洲实施存在一个明显问题,这称之为“碳泄露”。所谓“碳泄露”,在欧盟看来,是指世界上存在其他的国家没有与欧盟一样的碳排放目标,由于欧盟的产业在环保和排放方面成本巨大,这就会出现一些高能耗的产业将从欧盟转移到减排目标较低的其他国家,或者是欧盟本土的产品被高能耗的进口产品所取代等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碳泄露”。钢铁、水泥、铝等高能耗产业就是典型的例子。

“碳泄露”的结果,就全球而言,排放量将不会减少,只不过是产业从低碳的欧盟转移到其他国家,或者是高碳的产品从其他国家流向欧盟。从理论上讲,这就会使欧盟为实现《巴黎协定》的全球气候目标所做的努力白白浪费。

因此,一个为防止上述漏洞的机制就出现了,这称之为“碳边界调整机制”,又称之为“碳边境税”。也就是说,由于在世界范围内存在不同的排放目标,欧盟将针对特定产业提出碳边界调整机制,对进口的产品征收一定的碳排放边境税,从而降低碳泄漏风险。

《国际市场》:碳边境税重点将会涉及哪些行业?

唐晓奕:7月14日,欧盟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一揽子计划,其中包括了“碳边界调整机制”的草案。该草案出台后,在全世界受到广泛关注。欧盟的有关高能耗产业认为,这有利于欧洲产业同外国进口产业的公平竞争,避免外国低价格的高能耗的产业进入欧盟;而世界上主要的出口国则担心这可能是一种变相的贸易保护,会导致阻碍贸易的发展。欧盟预计将从2023年开始实施相关措施。

从目前获得信息来看,水泥、电力、化肥、钢铁和铝等行业将是本次“碳边界调整机制”重点关注行业,中国的相关出口企业必要认真研究欧盟的碳边界调节机制,减少未来在欧盟市场的损失。

欢迎微信关注《国际市场》杂志,我们的公众号是gjscq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