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應對歐盟出台的新政策?

作者:國際市場期刊

原創 特約記者 錢文婕

如何應對歐盟出台的新政策?

對于中歐關系而言,2021年是不平靜的一年。經曆了2020年中歐關系的“大年”,進入2021年,中歐關系的發展産生了較大的不确定性,面臨着考驗。

2020年中歐已互為第一大貿易夥伴,兩大經濟體的一舉一動都會對雙邊甚至多邊經貿環境造成極大影響,那麼風雲變幻的中歐關系究竟何去何從?

記者采訪了歐盟Dentons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唐曉奕律師。唐曉奕律師多年在布魯塞爾從事中歐貿易救濟工作,對歐盟國家政府和業界均有深刻了解。

如何應對歐盟出台的新政策?

歐洲貿易救濟的基本情況

《國際市場》:中國和歐盟均為世界上最主要的經濟體,但近年來似乎中歐之間貿易摩擦不斷,尤其表現為歐盟頻頻對源自中國的産品采取反傾銷反補貼等貿易救濟措施。請問目前貿易救濟方面案件的大緻情況如何?

唐曉奕:中國和歐盟之間的貿易關系既有合作,也有争端。根據歐盟統計局釋出的資料,2020年,中國已經取代美國成為歐盟最大貿易夥伴,雙邊的貨物貿易在新冠疫情中逆勢增長,這是雙邊貿易關系進一步互補的展現。

從大方向上看,中國對歐盟國家主要出口的産品是工業及消費品、服裝和鞋等。中國對歐盟進口的主要産品為機械裝置、汽車、飛機以及化學品等等。我們看到,歐盟是頻繁對來自中國的進口産品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俗稱“雙反”的貿易救濟調查。目前歐盟實施的貿易救濟措施,絕大部分是針對中國的。從近年來發起調查的産品範圍看,已經逐漸從前些年的相對低端産品,例如打火機、活頁夾、傳真機、刻錄CD光牒、螺栓螺母等,變為具有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産品。大家熟知的中歐之間的光伏産品的争端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涉案金額超過了200億美元。2020年以來,歐盟連續對中國的風塔、光纜、鋁箔、石墨電極等具有高科技以及高附加值的産品發起調查,這也顯示了中國對歐盟出口産品的綜合檔次在不斷提高。

如何應對歐盟出台的新政策?

《國際市場》:在歐盟的反傾銷調查中,哪類産品最受傷?

唐曉奕:在歐盟對中國産品發起的反傾銷調查中,鋼鐵和鋁産品受沖擊最大。對于鋼鐵産品,除了傳統的“雙反”調查外,歐盟自2018年以來還對全球進口的鋼鐵産品采取了保障措施,即配額加關稅的配套措施,這主要是歐盟針對美國在特朗普任總統期間采取的232進口限制措施而發起的一項自我保護行動。對于鋁産品,目前受制于歐盟措施的産品不僅包括鋁箔等家用産品,還涵蓋了鋁擠壓材、鋁平材以及鋁轉換箔等工業品。

總體而言,歐盟的反傾銷和保障措施等配套的貿易措施,對中國企業對歐盟的出口造成了一定的阻礙。中國的出口企業須認真對待歐盟的貿易限制措施。

《國際市場》:唐律師,謝謝您對歐盟在WTO下體制下貿易救濟措施的介紹。據我所知,2019年12月,WTO上訴機構最後一名大法官趙宏博士任期結束,WTO這個全球最大的多邊經濟組織事實上将陷入停擺,請問中歐在這個問題上是什麼态度,它對中歐貿易又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唐曉奕:你說的很對。近幾年來來美國政府一直阻止WTO上訴機構任命新法官,導緻現在WTO上訴機構已無法受理新的案件,造成事實上的停擺。這對于多邊貿易體制有很大的危害。2020年4月,包括中國、歐盟在内的部分WTO成員建立了“多方臨時上訴仲裁安排”(MPIA)臨時機構,并于2020年7月成功組建了由10人組成的仲裁員庫。這意味着WTO上訴機構雖然存在事實性的停擺,但部分WTO的主要成員建立一個臨時性的機制,能夠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上訴機構陷入停擺帶來的危機。

《國際市場》:我們知道2020年底完成談判的中歐投資協定是中歐經貿關系裡程碑式的成功,然而,目前歐洲議會宣布暫停對于中歐投資協定的審議,請問這對中歐之間的投資意味着什麼?您怎麼看待該協定的走勢?

唐曉奕:2020年12月30日,中國和歐盟的上司共同宣布,雙方如期完成《中歐投資協定》的談判,并且雙方将達成一項全面、平衡、高水準的投資協定。總體上來說,《中歐投資協定》是一個高水準的市場準入承諾。中國對歐盟市場準入,承諾包括了汽車行業、傳統型和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準入,還有醫療裝置以及化學品的生産市場準入等,同時就金融、國際遠洋和雲端科技等服務業對外開放作了進一步承諾。由于歐盟企業對于中國的投資很大部分集中于汽車行業,化學品以及金融領域,是以該協定的達成會對歐洲企業在中國的進一步投資發揮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進入今年5月以後,該協定的準許程序被蒙上了陰影,包括歐洲議會釋出決議,暫停對于中歐投資協定的審議程式。但業界普遍認為,目前暫時的受阻不會影響中歐之前長遠的貿易發展。我對中歐之間的貿易投資的發展仍然有很強的信心。

如何應對歐盟出台的新政策?

歐盟新出台的政策法案對中國企業的影響

《國際市場》:聽說歐盟最近釋出了針對外國補貼的立法草案,請問這對中國企業對歐盟的投資有何影響?

唐曉奕:很好的問題!2021年5月5日,歐盟委員會釋出了一項立法提案,對造成歐盟統一市場扭曲的外國補貼開展調查和處罰,制定了規則和程式。根據歐委會的解釋,這項立法的目的是填補歐盟現有政策制度中的監管空缺,旨在為歐盟經營者和非歐盟經營者間創造一個公平競争的環境。

根據該立法草案,歐盟委員會将有權調查在歐盟統一市場中從事任何“經濟活動”的企業所獲的外國補貼,特别是與獲得對歐盟企業的控制權或與歐盟企業合并或參與公共采購程式相關的國外企業的交易活動。條例草案創設了一項新的申報義務,賦予歐委會專門權限以評估在交易和公開招标中是否存在具有非正當競争的外國政府補貼。

《國際市場》:這對中國企業會有什麼影響?

唐曉奕:這裡有幾個關鍵性的資訊值得廣大中國企業關注:首先是一個新增強制申報義務。就是說,如果并購交易中歐盟目标公司在歐盟的營業額超過5億歐元,且有關經營者從第三國收到的财政資助等于或超過 5000萬歐元,則需要申報該交易;第二是參與涉及價值等于或超過2.5 億歐元合同的歐盟招标的競标者,必須向作為合同方的公共機構提供有關外國政府補貼的資訊,後者必須将資訊轉呈歐委會;第三,歐盟委員會可主動審查從任何管道擷取的疑似扭曲性外國補貼的資訊。

業界有評論認為,雖然該立法草案未點明針對某個國家,但從歐委會建議立法阻止獲政府補貼的外國企業并購歐盟企業、或參與歐盟的公開招标的意圖以及立法設計來斟酌,顯然針對的對象中包括了來自中國的投資企業。

如何應對歐盟出台的新政策?

《國際市場》:據了解,歐盟正在醞釀出台征收碳邊境調節稅,您是否可以介紹下具體情況?哪些中國企業将會首當其沖受到影響?

唐曉奕:這個問題問得很及時。這要從歐盟雄心勃勃推出的《綠色協定》談起。《歐洲綠色協定》(European Green Deal)是歐盟推出的一系列政策舉措,其目标是在2050年使歐洲實作氣候中和。該舉措的目标之一是将歐盟2030年的溫室氣體排放相比1990年的水準而言至少降低55%,也就是“Fit for 55”的計劃。

但是,《歐洲綠色協定》在歐洲實施存在一個明顯問題,這稱之為“碳洩露”。所謂“碳洩露”,在歐盟看來,是指世界上存在其他的國家沒有與歐盟一樣的碳排放目标,由于歐盟的産業在環保和排放方面成本巨大,這就會出現一些高能耗的産業将從歐盟轉移到減排目标較低的其他國家,或者是歐盟本土的産品被高能耗的進口産品所取代等問題,這就是所謂的“碳洩露”。鋼鐵、水泥、鋁等高能耗産業就是典型的例子。

“碳洩露”的結果,就全球而言,排放量将不會減少,隻不過是産業從低碳的歐盟轉移到其他國家,或者是高碳的産品從其他國家流向歐盟。從理論上講,這就會使歐盟為實作《巴黎協定》的全球氣候目标所做的努力白白浪費。

是以,一個為防止上述漏洞的機制就出現了,這稱之為“碳邊界調整機制”,又稱之為“碳邊境稅”。也就是說,由于在世界範圍記憶體在不同的排放目标,歐盟将針對特定産業提出碳邊界調整機制,對進口的産品征收一定的碳排放邊境稅,進而降低碳洩漏風險。

《國際市場》:碳邊境稅重點将會涉及哪些行業?

唐曉奕:7月14日,歐盟提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一攬子計劃,其中包括了“碳邊界調整機制”的草案。該草案出台後,在全世界受到廣泛關注。歐盟的有關高能耗産業認為,這有利于歐洲産業同外國進口産業的公平競争,避免外國低價格的高能耗的産業進入歐盟;而世界上主要的出口國則擔心這可能是一種變相的貿易保護,會導緻阻礙貿易的發展。歐盟預計将從2023年開始實施相關措施。

從目前獲得資訊來看,水泥、電力、化肥、鋼鐵和鋁等行業将是本次“碳邊界調整機制”重點關注行業,中國的相關出口企業必要認真研究歐盟的碳邊界調節機制,減少未來在歐盟市場的損失。

歡迎微信關注《國際市場》雜志,我們的公衆号是gjscq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