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到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大转折大融合到大繁荣的时期。对我国的文化和历史走向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而隋唐王朝的建立也与南北朝时期特殊历史进程密切相关。
首先,需要先从北魏说起,北魏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鲜卑人建立的政权,拓拔珪在398年称帝,建都平城(大同),史称北魏,到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代,北魏政权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形成了与刘宋南北对峙的政治格局。
493年,孝文帝拓拔宏借口南征,迁都洛阳,开始大举汉化,自己也改为元姓,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极大促进了民族融合。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沿用南朝官制,改革土地政策,大量启用汉族官员,保证了北魏政权的稳固发展。
但北魏政权并没有象之前一样高歌猛进,统一天下,而是很快就衰落了,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鲜卑贵族是当时的既得利益集团,朝廷全面汉化与汉族士族阶层全面合作,虽然会稳定对中原的统治,但也剧烈冲击了鲜卑旧贵族的利益。其中就有太子元恂叛乱被处死。第二,雄才大略的孝文帝过早去世,北魏的汉化改革其实从孝文帝祖母冯太后已经开始,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更强力、更彻底、更严厉,晓之以理、临之以威,对反对者予以坚决打击,但孝文帝迁都六年后就去逝了,儿子即位后,远没有孝文帝的才能,在富足的中原地区,北魏政权也开始逐渐腐化。三,六镇起义是导致后来隋唐强盛王朝产生的一颗种子,从当时的政治格局看迁都洛阳虽是非常英明之举。但北魏政权在平城建都时,为了防范北方游牧民族(柔然)的侵扰,建立了六个军事重镇,由鲜卑贵族将领镇守,迁都之前,他们的军事地位、政治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处于统治核心,但迁都后,六镇地位日趋衰落,作为苦寒之地的六镇成为王朝的弃儿,六镇的旧贵族也远离了北魏统治核心,他们生活习俗上却依旧保留着旧传统,最终爆发了著名的六镇起义,而北魏王朝的军事家底却依然在北方,最终,六镇动荡战乱中,大浪淘沙,走出了两位枭雄:武川镇宇文泰和怀朔高欢,把北魏王朝分裂为了西魏和东魏,后为西周和北齐。互相争地盘的斗争一直持续到他们的后代,最终以北周灭北齐而结束。(当然此时南边也没闲着,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代名将陈庆之,曾经历四十七战,平三十二城,还把东魏的侯景揍得鼻青脸肿。)
看一下西魏带头大哥宇文泰的兄弟班底,就可以知道西周、隋、唐三个王朝是怎么产生的了:西魏八柱国:宇文泰(带头大哥)元欣(皇室代表,荣誉出场)李虎(李渊爷爷)李弼(李密的曾祖父)赵贵,于谨,独瓜信(史上最牛老丈人:宇文毓、杨坚的岳父,李渊的外祖父),侯莫陈崇
除宇文泰和元欣以外,六柱国各领四位大将军,比较有名的包括宇文导(宇文泰侄儿)、宇文贵、李远、杨忠(杨坚之父)、贺兰祥(宇文泰外甥)、韦孝宽等
这个集团内部在西魏、北周、隋、唐都互相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被陈寅恪先生称为:关陇军事贵族集团,这个集团纵横200多年,产生了四个朝代,(李渊与杨广是表兄弟,娶的媳妇儿是窦氏,也是宇文泰的外孙女。)随着宇文泰去世,北周建立,这个集团就被皇权不断打压和清洗,但集团内部因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在朝代更替中持续兴盛不衰,后直到武则天时,关陇贵族才逐渐土崩瓦解。这个集团人才辈出,所代表的也不仅仅指这几个家族,象后来的韩雄韩禽虎父子、李穆、尉迟迥、宇文述、长孙晟、杨素等等等等都是这个集团的代表。
而从东魏、北齐至唐初的另一集团山东集团(包括现山东、河北、河南等部分地区)是另一支重要力量,同样也是将星闪耀,英雄辈出,李渊起家于关陇集团内部,而李世民的班底却不少是山东集团,包括了尉迟恭、房玄龄、李绩,秦琼、程咬金以及后来的魏征等等,这与李世民起家时经略山东有关,山东的人才逐渐归于李世民的帐下,李建成曾攻击李世民说:“秦王左右多是东人”。这主要还是与当时的时势背景关系较大,并不是简单的理解为地域制衡,所谓关陇集团和山东集团也仅是后人根据当时的情况归纳出的一个名词,但地域的概念当时还是存在的,否则也不会有李建成攻击李世民的这句话,每个朝代的建立都会造就一批新的贵族,所谓时势造就英雄,而通过联姻等又互相建立起了千丝万缕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