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家李贤
常振会

李贤(1409—1467年),字原德。明代邓州长乐林(今邓州市林扒镇小李营村)人。宣德七年(1432年)河南乡试解元,次年联捷考中进士,景泰初由文选郎中超拜吏部侍郎。英宗复位,命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进尚书。宪宗即位,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知经筵事。当石亨、曹吉祥用事,贤顾忌不敢尽言,然每从容论对,所以裁抑之者甚至。陈论持大体,尤以惜人才开贤路为急。李贤先后辅佐宣宗、英宗、代宗、英宗、宪宗五朝四位皇帝,是宦海少见的五朝元老,且是英宗天顺年间、宪宗成化初年的内阁首辅,卒谥文达。正德年间的武英殿大学士王鏊说“国朝三杨后,得君最久者,无如李贤,”天启年间的礼部尚书黄汝良更称赞他“文达相业,视三杨有过无不及”(明黄汝良《野纪·朦搜》)。《明史》评价他说:“伟哉,宰相才也。”
李贤作为明代中期重要的政治家,被收入《中国帝王宰相辞典》(熊铁基杨有礼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第1043—1044页)、《中国古代宰相传》(蔡景仙编著,内蒙古出版社,第311页)、《中国宰相传》(史海洋主编,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295页)。同时,李贤还是一位文学家,被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收入《中国文学家辞典》(上海辞书出版集团、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年11月版,第359—360页)。
一、李贤的著述
李贤在《赐绣麒麟红袍》诗里说自己“一寸丹心惟报国,平生精力在挥毫”(钦定四库全书第1244册,720页),把立德、立功、立言当作自己终生的奋斗目标。即使官居首辅,“所居图书左右,口诵手录,虽老不懈,每有得即识之”(程敏政为李贤撰写的《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文达李公行状》,钦定四库全书《篁墩文集》卷四十)。一生笔耕不辍,著述甚丰。
李贤作为内阁首辅,曾被任命为《明英宗实录》和《大明一统志》的总裁官。天顺八年(1464年)八月,宪宗任命内阁首辅李贤与吏部左右侍郎兼翰林学士陈文、彭时为总裁,修撰《明英宗实录》。至成化三年(1467年)八月修成。起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讫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首尾30年,共361卷,内附景泰帝事迹87卷。天顺二年(1458年),英宗任命李贤为总裁官,组织纂修官,在景泰年间敕修的《寰宇通志》的基础上,进行增补删并,天顺五年(1461年)成书,英宗赐名《大明一统志》。此志共90卷,以两京、13布政司分区,每府、直隶州分建置沿革、郡名、形胜、风俗以至古迹、人物等十数目,还附有“外夷”各国的情况介绍。此志保留了大量明代资料,至今仍为学者所重。
李贤还代皇帝草拟了大量的诏诰。据太常寺少卿、翰林学士彭时为李贤撰写的《明故封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李公神道碑铭》记载,李贤“所撰诏敕,必以优恤军民为先。顾其向所及,尤善于开导,将顺以成其美,盖惠刊之及人者,深矣。”意思是说李贤撰写的诏书和敕诰,都是把宽容救济军民放在第一位。他根据皇帝的意向,善于因势利导,把事情办成。对人施恩或削除,都考虑得深刻而周到。可惜这些诏诰我们现在已看不到了。
李贤的著作,据有关史料记载有《体验录》一卷、《读诗记》一卷、《读易记》一卷、《看书录》若干卷、《天顺日录》三卷、《古穰杂录》三卷、《古穰续集》二十卷及《古穰集》《和杜诗》《咏易集》等。《天顺日录》《古穰杂录》原来各自单独成书,后来程敏政将其编进《古穰集》。现在除《古穰集》外,其他著述已经亡佚,仅能从史料中知其书名。
二、《古穰集》的命名、版本与内容
《古穰集》,又名《古穰文集》,是一部由李贤的女婿程敏政编次的李贤作品集。明宪宗成化二年十二月李贤病逝于北京后,李贤的长子李璋和次子李玠搜集了李贤生前的诗文,交给李贤女婿程敏政编辑整理而成。因李贤是河南邓州人,而邓州在夏商周时为邓国故地,楚置穰邑,秦置穰县,故以“古穰”命其集。
《古穰集》最早版本为明成化十年(1476年)李璋刻本,另有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李贤第七代孙李弘勋重修本。清朝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时,将《古穰集》收录进了“集部·别集类”;2002年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将《天顺日录》作为史料,收入《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另外还有中州文征处抄本、日本静嘉堂抄本、日本内阁明嘉靖十五年续刻本等版本。
《古穰集》共三十卷:卷一至卷二奏议27篇;卷三书19篇;卷四至卷五记21篇;卷六至卷八序40篇;卷九说、题跋合计23篇;卷十至卷十三神道碑21篇;卷十四墓碑、墓碣合计12篇;卷十五至十六墓表17篇,卷十七至十八墓志,圹志合计17篇;卷十九为行状、传合计6篇;卷二十祭文、铭、箴、赞、赋、哀辞合计32篇;卷二十一至二十七为诗,其中五言古诗14首,七言古诗19首,五言律诗25首,七言律诗72首,绝句11首,合计141首;卷二十三至二十四为和陶诗160首,卷二十五至二十七为天顺日录67篇;卷二十八至三十为杂录85篇,共计688首(篇),其中文387篇,诗301首,不加标点符号时为18.4万字。
李贤的奏疏《论诰敕状》《正本十策》《上御边事》《上御边保国事》《上鉴古录》《论太学状》《论辅养君德》等,所奏之事为正统至成化年间关于国家大事的建议和解决办法,多数被采纳。《论诰敕状》是李贤正统元年所作,时李贤刚踏入仕途,才从山西历练三年回京,恰逢朝廷欲将官员申请诰敕时间由三年延长为九年。李贤认为那样做不利于“劝善惩恶、激励名节”,遂上此状据理进言,朝廷听从其言依旧例而行。景泰二年(1451年)他上的《正本十策》是勤圣学、顾箴警、戒嗜欲、绝玩好、慎举措、崇节俭、畏天变、勉贵近、振士风、结民心,被代宗作为座右铭。瓦剌事变后,他上的《上御边事》《上御边保国事》,建议改革军队,广泛采用车战,运用火器以提高军队战斗力,力主通过一场战争来扭转军事局面,从而震慑敌军提高国威和百姓自信心,受到景帝的赞赏,少保兼兵部尚书于谦覆奏建议下发惕历诸将。正统元年上《论太学状》,奏请英宗扩建国子监,以利于加强人才的培养。被英宗采纳,对国子监大兴扩建,到正统九年三月全部建成,其规模与现存建筑大致相同,为明清两朝国家的高等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类奏疏体现了李贤的治国方略、军事思想、和教育理念,也反映了明王朝当时面临的较为严重的问题。
李贤的《重修武城县儒学记》《心源亭记》等反映了李贤对地方建设重视以及其教育思想。《记梦》以梦中欧阳修绝不取媚于世以求富贵之语,表明自己不取媚于世的处世态度。《临深轩记》《浣斋记》《赐游西苑记》反映了李贤严于律己的精神和兢兢业业的从政态度。《赐游西苑记》作于天顺四年的夏天,追述天顺二年至四年(1458—1460年)英宗连续三年于初夏日赐李贤等数人游西苑皇家园林的情况。全文875字,非常生动地描绘了西苑巧夺天工的造园艺术,读之会产生象阅读《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所产生的那种审美感受。文末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赐游西苑,有弛之意焉。然张可久而弛不可多,以岁计之,弛则一日,则又未尝不致谨也。”由此可见李贤当时政务之繁忙和自律的精神,一年中,仅轻松一天,依然自警“弛不可多。”
《悯农说》表现了李贤对农人的体恤和对农事的关切。他的《读活民书》,倡导官员应阅读诸如《救荒活民书》这样于百姓有益的书,办于百姓有益的事。《捕鱼者说》中,李贤借贪利蹈害的渔人的故事警示人们莫趋炎附势,要坚守道义。《狸奴说》阐述了为官之人应该像狸猫一样尽职尽责的观念。《送杨公仪知邓州序》《送南阳杨推官序》更体现了他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
李贤在《送杨公仪知邓州序》中,说地方官员的职责在于富民教民,并告知具体方法:“莅政之初必谨察之,某事也有以害吾民,民之穷也由此而致,吾除之。某事也有以利吾民,民之富也由此而得,吾兴之。又谨察之,某事有以薄民俗,吾禁之不使复行也;某事可以厚民风,吾劝之不使或坠也。害除利兴,民生遂矣,富斯得焉;薄去厚存,民心善矣,教斯行焉。此富之教之道”。以此勉励杨公仪在邓州有所作为。在《送南阳杨推官序》中,李贤认为地方官员治理时应注意推行宽松的德政,同时备以刑治,切不可舍本逐末笃于刑罚:“诚以一郡之大,有政焉,有刑焉。政以为治,刑以辅治,治之不专则刑罔而政弛,是故以守出治,同以佐之,通以赞之,而刑则付之于推焉。然委政何备,而待刑何啬,于以见人君之治天下也惟尚德政,民有不一然后刑焉。故曰刑者辅治之具也。书曰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祗德。若夫专务黩刑以为治,无乃昧于本末轻重之义乎?”南阳推官杨玉华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治理南阳,因而“三载之间大畏民志,而庭闲若无事者,自以考绩书最而还”。李贤对其大加赞赏,认为其行在以后仍旧可以大书特书。
《古穰集》收录了李贤以官员视角撰写的正统至成化年间的一些政治事件的奏疏和文章,其中甚至有一些事件细节上的记录,保存了较为珍贵的政治史料。《古穰集》收录了李贤家人和朋友的相关资料,提供了研究李贤家世的重要史料,《古穰集》还收录了李贤撰写的关于明英宗和景泰帝二人的文章,对于探讨李贤对二人情感和态度的变化提供了重要史料。
《古穰集》收诗301首,可分为普通诗文和特殊题材的“和陶诗”两类。普通诗141首,有赠别诗、抒情述志诗、写景诗和怀古诗,这些诗作有的勉励他人忠心报国,有的表达自己的壮志赤心,有的对某一段历史和官员的评价以及对时光流逝、昨是今非的感慨。“和陶诗”160首,题材特殊,虽有山林之思,更显示其忠于职守、报国为民的决心。
除以上收入《古穰集》的诗文外,还有不少诗文散见于史料和碑刻,如《王振之变》《石亨之变》《曹吉祥之变》《杨善北使事》《赠敬轩(薛瑄)先生致仕》《诸葛武侯祠堂诗》《欧阳修集古录跋》《边防事宜》《重修福胜寺碑记》《重修殷太师比干庙记》等二十余篇。其中立于新乡比干庙的《重修殷太师比干庙记》是李贤去世前不久所作,也是他“一寸丹心惟报国,平生精力在挥毫”的真实写照。
历代评价
《古穰集》收录的诗文体裁多样,内容广泛,质朴娴雅,博大温宏,很像他的为人,受到了历代专家学者的重视和高度评价。
成化三年(1467年)五月,太常寺少卿兼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经筵讲官刘定之在为《古穰集》所作的《序言》中评价李贤说:“公始以河南解元举进士高第,筮仕于吏部。公暇手一编不辍,受知尚书泰和王文端公(王直),自郎中进侍郎,益有文名。浸从于理学,定交学士河东薛文清公(薛瑄),椷书请益,不获不已,其勤若兹。既入内阁典机务,日不暇给,然分局史草、轮日讲义,必亲加点窜,朱墨淋漓,日以为常。读廷试策及校庶吉士卷,虽诸公在列,必一一经手,定其甲乙,其敏若兹。年高位尊,遇讲学论事,喜而忘倦。尝以其《和陶》《和杜》及《咏诗》《咏易》诸稿示予,予何足知公者,其博取又若兹。夫既勤且敏,而博取诸人,此公之学所为有成而斯集所谓可传者与!噫,天生钜人将使之有为于世,必赋以长人之德,加以华国之文大发之,以格君弘化之功受殊宠享大名,若李公是也,非人力所能为也。”“公诗文皆博大温宏,类其为人。”
乾隆四十三年(1782年)七月,《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晓岚、陆锡熊、孙士毅将《古穰集》编入《四库全书》后,上书皇帝,评价李贤说:“要其振饬纲纪,奖励人才,属朝野多故之时,能以一身搘拄其间,其事业实多可称道。至文章,本非所注意,然其时去明初未远,流风余韵尚有典型,故诗文亦皆质实娴雅,无矫揉造作之习。”
今人研究李贤及其著作的专家学者甚众,暴鸿昌、庞乃明、高会霞、马志超、马嘉泽、陈灵花、李情等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陈灵花在《李贤〈古穰集〉研究》中说:“李贤在《古穰集》中展现了他的思想主张,包括为政主张、教育与治学思想以及道德伦理观。李贤的政治主张主要表现在规劝君主、考察选拔官员、抚恤受灾百姓并重视百姓生产生活、御边防敌等方面。李贤的教育和治学主张表现在对学校教育的关注,对良师教导的重视,在读书治学上提倡有序用心等方面。李贤的道德伦理观主要集中表现在忠孝选择、节义评价和交友倾向三方面,其中前两个体现出了他不拘泥于小节的务实作风。”李情在《李贤〈古穰杂录〉研究》中说:“《古穰杂录》著录在《明史·艺文志》子部小说家类,是明代小说研究的重要文本。”“主要记录李贤亲历、听闻等事,多为与其同时的朝官事迹。亦有杂说类,重点表现李贤对所述人与事的看法。所述人与事,多能在正史及其作史料中找到材料以互证互补,因而其文献价值毋庸置疑。在写作上,《古穰杂录》运用多种叙述视角,糅合叙述与议论,兼具史家笔法和小说家笔法,在明代笔记小说中颇具特色。”
李贤是从古穰邓州走出去的彪炳青史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作为同样生长在古穰大地上的邓州人,我为有这样的乡贤感到自豪。
【作者简介】常振会:河南省范仲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忧乐天下》杂志编辑、邓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