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教你如何判断在养的锦鲤异常行为看病因

作者:贝特祺鱼料

在锦鲤养殖过程中,由于疏于预防造成的疾病经常会给爱好家者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要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所谓“预防为主”,加强锦鲤疾病的预防。

那么,如何预防?笔者认为。要采取生态与药物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法,创优水体环境、加强水质调控和注重药物预防等多项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治饲养过程中的疾病。

在日常饲养过程爱好者必须或多或少知道锦鲤哪些异常行为是发病的前兆,笔者以下会总结一些异常行为可能造成什么疾病。

根据鱼的异常行为来判断病因和预防严重疾病的爆发,是普通爱好家减少损失必须了解的。

锦鲤→鲤科鱼类淡水鱼,在人工培育和饲养过程中,因为人为干预,有些“变异”较大的品种其抗病能力,远没有接近“真鲤”那么强大,例如“御三家”抗病能力远没有单色鲤强,同样德系锦鲤抗病能力也强于“御三家”。

在锦鲤的饲养过程中为了追求“生长速度和体型”人工合成饲料和投喂方式会造成严重的消化系统问题,从而引起“毫无征兆”死亡,这个容易出现在“成鱼”中,超负荷的投喂,暂时能追求强大的体型和生长速度,当鱼卖出后其后果也是不可预计。

根据鱼的异常行为来判断病因,需要多年的从业或饲养经验,因为锦鲤很多异常行为大同小异。

举个栗子:寄生虫,鱼鳍“抖动、甩动”鱼蹭缸蹭池底、急游、跳跃、兴奋、摄食率降低,都是有寄生虫的表现,然而鱼类寄生虫有很多种类,每种寄生虫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很多相同之处,如何正确判断是什么寄生虫,需要根据季节、水温、体表症状等鱼的异常表现,才能大概判断准确,最有效的办法是相信科学,用显微镜观察。

一般的玩家可能会觉得观察到了某些症状,下杀虫药不就好了,尤其最近接触了一些初阶玩家,被忽悠一愣一愣的,其实他们也很想养好锦鲤也好学,各种百度查资料,可是越看越迷糊,笔者想说的是,没有万能的杀虫药,没有万能的杀虫药,没有万能的杀虫药,重要的事说三遍,每个种类的寄生虫都需要不同的药才能祛除。

异常行为是在饲养过过程中出现的反常行为、偏差行为。

大多数都知道的异常行为鱼擦身了“蹭缸、蹭池”这是有寄生虫了,该杀虫了,却分不清到底是什么虫。

在没有办法做镜检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综合多种症状来判断大概是什么虫,笔者有者多年从业经验,但也不敢保证用肉眼能准确判断,只是一个大概率,相信科学,必须镜检。

几种常见的寄生虫所表现出的不同异常行为或者说是症状。

指环虫病(三代虫)

指环虫是锦鲤养殖里面非常常见的寄生虫,寄生于体表和腮丝上。

时间:此虫大多发生在春、秋两季,锦鲤水泥池饲养为常年多发性寄生虫。

症状:蹭池、擦身、体表粘液增多,用手摸过鱼身有大量粘液,头部鳃盖上部会出现片状白膜,白膜两边模糊,越靠中心越厚实,手鳍靠近鱼提位置会泛红(充血)。

大量计生时,病鱼鳃丝粘液增多,鳃丝肿胀,病鱼鳃盖张开,呼吸缓慢。

寄生初期不会影响摄食率,只有大量寄生尤其在鳃上时才会严重的异常症状。

出轮虫

时间:此虫多数发生在5-8月,因南北区域分别,车轮虫在水温20-28流行高峰。

症状:擦身、急游、跳跃(晚上跳水)鱼会比较兴奋,同时体表也会出现白膜,体表多数成白膜圆圈圈,严重时会破坏皮肤,会出现圆点状烂肉,病灶处除开中心位置都会覆盖白膜,大量寄生鳃丝时,鳃组织会腐烂,导致死亡。

波豆虫

时间:此虫常年可见,高发于低水温季节,水温28度以下一岁鱼多为常见。

症状:此虫寄生时早期没有明显特征,不管是鱼的食欲还是体表都无明显特诊,当大量寄生时,体表和鳃丝会覆盖有灰白色粘液层,可出现在任何位置,严重是鱼只会离群独游游动缓慢、食欲减退甚至不摄食,在寄生处会充血、发炎、腐烂,或数还会引起局部炸鳞。

异常行为(趴底)

趴底锦鲤不爱游动,甚至不动,腹部紧贴池底,背部朝上,常时间趴于一处,长期趴底腹部会出现表皮损伤病灶。

病因:主要认为是投喂过量,乱用药物,维生素缺乏以及营养成分失衡,多数此现象的锦鲤伴有肠道充血,消化不良严重时腹水,烂鳃等症状。

异常行为(浮头或独游不和群)

本来想分开讲但很多数时候出现这种情况跟烂鳃有很大关系,尤其浮头,鳃丝是不正常,缺氧,成鱼出现浮头独游时,在无寄生虫感染鳃部,多数和鱼体质有关系。

症状:独游、不合群、浮头此三种情况会出现无食欲或摄食率地下。

病因:多种可能寄生虫感染鳃部,细菌性烂鳃,肠炎腹水,肝胆综合症,中毒等等。

异常行为(冲水口)

症状:锦鲤喜好在出水口对冲

病因:转水时会出现冲水口现象为正常行为,饲养过程中出现是鳃部疾病。

锦鲤在换新水体后会出现冲水口、跃出水面都是正常现象。

以上都是个人观点,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讨论互相学习,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