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冯如故里的发现

作者:胡海林

胡海林

冯如故里的发现

冯如,这个被誉为中国航空之父的天才般人物,我一直视他为近代中国最完美的国家英雄。去他故里凭吊拜谒是我非去不可、筹划已久的心愿。

车从高速公路的牛江出口匝道转入一条乡村公路后,眼前便蓦然开阔。5月的碧绿而盎然着生机稻田,错落有致的田间池塘与梳式布局的村落,还有远方隐约的逶迤山陵,在午后的晴朗天空下,构成一幅已难寻见的珠三角粤西地区美妙乡居远景画面。

导航语音提示,终点目的地只有区区3公里了,那前面连成一片村落定是冯故的故里,恩平牛江镇的杏圃村。果然,再拐一个弯,洁净的水泥路旁便有景点式的村前欢迎示意牌亭。真人般大的冯如雕塑旁,是青砖砌垒的花式标示牌,写着:翱翔沃土,中国航空第一村,昌梅村。牌顶上是冯如二号的飞机模型。显然,这是按乡村文化游设计的打卡拍照的第一景点。

冯如故里的发现

进到村内,我心中顿生欢喜与惊奇。实在弥足珍贵,村子居然还存有原汁原味广府民居的模样。村前的风水大池塘已经麻石砌岸,红漆木栏围圈,清澈水面上波光潋滟。池塘边的宽阔场地都已硬化成水泥地面,后面便是按梳式布局的五组三间两廊式的合院,套套相连,整齐排列,远看镬耳式的山墙此起彼伏,蔚为壮观。合院间笔直幽深又通畅的巷道,凉风习习,有种嗖嗖而过的感觉。池塘中轴线东端是村口100多年前建的慈悲宫,与新建花岗岩石的“莲梅里”村标牌坊,新旧二个建筑物映衬着村庄的传承与不凡。西端是冯氏宗祠,航父事迹廊。祠堂改建了“冯如文史馆”,供来宾瞻仰。慈悲宫与祠堂两端都植有几棵粗壮叶茂的古榕,根须如篱,浓荫蔽日,一份乡居的闲适情趣与清幽意味油然溢于心间。

冯如故里的发现

无疑这村庄有着非同寻常的文化底蕴,有着非同寻常的久远过往。于是赶忙在手机百度一下冯如故里的历史。果真!有着不同凡响的历史辉煌。原来从宋开宝元年(968年)起,这里便是历朝历代接待官员上任、卸任、探亲途中驿站, 是官府文书陆路南来北往肇庆府、雷州府、廉州府、琼州府的必经之路。明朝那个被后世称为“东方莎士比亚”的大戏曲家汤显祖,当年因抨击当朝宰相张居正而被贬岭南的徐闻县做典史,途中就曾留宿于此,写下了名诗《南恩道中》:“恩春少佳树,向北梅花夕;入门问小吏,知是莲塘驿;莲叶落已久,林塘映非昔……”,

据说这是汤显祖的人生最失意时阶段,心烦愁闷,夜长难熬,便出驿站蹓跶。月色如银,清风徐面,莲香四溢,一片蛙鸣声中,步入到宽窄无常,错落有致的村巷,让汤显祖既惊奇又觉得有趣,连返程都忘了。当月光西斜,夜深寂静时想回驿站,却状如走入迥龙九曲的迷宫。村里巷道、房屋、水井、池塘、沟渠布局有如九宫八卦阵,要么是死胡同,要么是兜个圈子又回到原点。好在汤显祖熟谙风水,对诸葛亮的九宫八卦阵还颇有研究,虽然费了半宿时间才寻回到驿站,却有了兴趣要专门研究村里风水布局。为此续住在驿站,化了几天时间调研,按“坎、震、巽、离、坤、兑、乾、艮”规范,做了幅完善村里天然暗合九宫八卦阵的布局图样,隆重荐给乡绅、族长与驿官。从此,村中所有房屋、巷道、水沟,几眼水井和村周围天然生成“三凹三凸三沙三水”纳入九宫八卦阵,形成了隐隐有慑人气势的村子。400多年间,即便盗匪肆虐的乱世,而对透着迷魂阵玄机的村落,加上有座“八百磅”的佛郎机大炮,固若金汤而保了世代村民的平安

这传说的真伪已无需考证,至少辞官回乡的汤显祖对岭南的风土人情是念念不忘,他的传世名作《牡丹亭》就有澳门前称“香山岙”,就有与此一致的岭南乡景描绘。现如今村里还留存19间岁月积淀的古祠堂,19口仍汩汩涌泉的古井,9间古私塾,7大池塘,以及许多花岗岩石铺就的古街巷。那久负盛名的“八百磅”大炮,也静静地躺在现如今的村里文化广场上。房子与人一样,老了就会生皱纹,而历史往往就不经意地藏在老房子褶皱里。我漫步走进古老的合院,想寻找着冯如小时候的时光,那个穿梭在这阡陌小巷天才少年的身影,也想验证九宫八卦阵势的奥妙。

但梳式布局的合院巷子是笔直的,只是两边的木门大都紧锁,多是空置着无人居住。外墙虽统一修整过,花岗石墙脚与一色青砖砌到镬耳顶,但旧屋的痕迹依存,尤其是倚门往里瞧,内墙驳落颓废,露着砌墙的三合土、卵石、蚝壳。尽管合院有大小,但基本格局都是布局紧凑的三间两廊。正立门面都是双扇木门、水磨青砖墙面。从巷头走到巷尾,巷后是条马路式的村街,尽头是村里学校。冯如的故居正是我穿行的居中巷子的第二排右侧,这是间晚清时典型的三间二廊、砖木结构的平房,坐南向北,不到60平方面积。厅堂里陈列着冯如画像,他设计制造的各式飞机模型和他驾驶飞机的照片。看得出,当年的冯如家境并不富裕,是世代种田为生,兼职挑夫肉贩的贫户。冯如上有四个哥哥,三个小时候就夭折了,另一个刚成人也去世了。如果不是生活所迫,万不得已,冯如的父母断不可能舍得让仅有12岁的冯如飘洋过海,去万里之遥的异国他乡赚钱谋生。

穿过合院前的风水大池塘旁的空旷场地,去冯氏宗祠改建的冯如文史馆参观。我脑子就不停地浮现着那个梳着长辫的少年,放飞着自制的风筝,快乐地在这场地上奔跑的身影。自幼聪颖的冯如,8岁就因为自制别具一格的风筝而扬名乡里。他的风筝不仅飞得远,飞得高,还富于创新,能挂带二个小水桶飞上天。令十里乡邻惊奇夸赞不已。我不知道这村庄的灵秀山川与玄妙街巷是否给了他过人天赋的启迪,但至少注入了他求变创新,探究务实的人格因子。

一个12岁的少年,一个仅仅读了3年私塾的农家子弟,背井离乡,远涉重洋后,就滋生要“壮国体,挽利权”,以先进发达工艺而使国家富强的爱国情怀,誓言“成一绝艺以归飨祖国,苟无成,毋宁死”的雄心壮志。以百折不挠的意志、锲而不舍的努力去拚搏。倘若不是幼小心灵就有契合种子,恐怕很难在内心生长出如此强大而坚定信念,迸发出如此忠诚、勇敢、探索、挑战的高尚情操来的!冯如白天做勤杂工,晚上学英语、学数学,钻研机械学原理,短短几年间就发明了抽水机、打桩机,制成了性能优良的无线电收发报机,成了华人中最著名的发明家。

冯如故里的发现

我久久伫立在村中百姓广场雕像群前的一张巨幅旧画像前,这是幅冯氏族人奔赴海外的图景,幽暗凝重笔墨画着合院旧屋廓檐下,是坚固伸展前方的石桥,石桥上行人有头戴礼帽的西装革履者,有挑担送货小贩,有拉人力车轿夫,他们脸上有庄严,有笑容,有愁苦。这该是那千年变局不堪时代真实写照,古老的自给自足式农耕文明受到异族工业强权文明的毁灭冲击,岭南百姓最早看到工业文明能振兴国家的曙光,最早感受到国弱源自于高压封闭的农业文化。他们不惧生死地前往新兴的工业帝国去淘金,去寻找新生的道路。仅在冯如故里,出走海外飘泊谋生的就有上万人。

无疑,从昌梅杏圃村走出的天才少年冯如,能在时代洪流里破浪而出,刻苦努力地自学成才,从发明机械工具到发明飞机,以“航空报国”,以制空权捍卫国土安危为愿景,屡遭挫折,矢志不渝,终获冯如一号飞行成功。让美国媒体一片惊呼:“中国人航空技术超过西方。”;让为革命奔走海外的先行者孙中山欣喜若狂,由衷赞叹“吾国大有人矣”!家乡淳朴风情,美丽山川的乡愁该是他志气不磨的奋斗源泉!

辞别冯如故里,我环顾着侨乡焕然一新的生机容貌时:真情感受杏圃村不老,杏圃村的青山绿水不老,杏圃村的天才少年冯如的“航空报国”精神永存不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