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质本高洁傲风雪的腊梅,为何成为元杂剧中“恶妇”的代名词?

腊梅,一般作“蜡梅”,因元杂剧中人名写作“腊梅”,为保持一致性,除引用和解释外,本文中所涉相关内容皆以“腊梅”出现。

腊梅非梅,文人墨客多吟咏

质本高洁傲风雪的腊梅,为何成为元杂剧中“恶妇”的代名词?

有学者指出,唐代及以前的文献典籍中,腊梅与梅花并无明确区分。到了北宋,黄庭坚第一次在《戏咏蜡梅二首》中对腊梅的特征作了描述。

《竹坡诗话》云:“东南有蜡梅盖自近时始,余童时犹未之见,元祐间鲁直(注:黄庭坚字鲁直)诸公方有诗,前此未尝有赋此诗者。”
《王直方诗话》云:“蜡梅,山谷(黄庭坚号山谷道人)初见之,戏作二绝,缘此,盛于京师。”

其一曰:

金蓓锁春寒,恼人香未展。

虽无桃李颜,风味极不浅。

其二曰:

体薰山麝脐,色染蔷薇露。

披拂不满襟,时有暗香度。

质本高洁傲风雪的腊梅,为何成为元杂剧中“恶妇”的代名词?

作为黄庭坚亦师亦友的大文豪苏轼也在《蜡梅一首赠赵景贶》中对腊梅作了形象描述:

天工点酥作梅花,此有蜡梅禅老家。

蜜蜂采花作黄蜡,取蜡为花亦其物。

天工变化谁得知,我亦儿嬉作小诗。

君不见万松岭上黄千叶,玉蕊檀心两奇绝。

醉中不觉度千山,夜闻梅香失醉眠。

归来却梦寻花去,梦里花仙觅奇句。

此间风物属诗人,我老不饮当付君。

君行适吴我适越,笑指西湖作衣钵。

故王世懋《学圃杂疏》中说到:考蜡梅原名黄梅,故王安国熙寜间尚咏黄梅,至元祐间苏、黄命为蜡梅。”

随着苏、黄为腊梅正名,世人对腊梅的吟咏大增,不仅吟咏它的花香风貌,还因其不畏寒冬迎霜雪的风骨,成为了文人寄托言志的常用意象。

质本高洁傲风雪的腊梅,为何成为元杂剧中“恶妇”的代名词?

陈与义《同家弟赋蜡梅诗得四绝句》

一花香十里,更值满枝开。

承恩不在貌,谁敢斗香来。

杨万里《蜡梅》

天向梅梢别出奇,国香未许世代知。

殷懃滴蜡缄封却,偷被霜风折一枝。

质本高洁傲风雪的腊梅,为何成为元杂剧中“恶妇”的代名词?

元杂剧中的毒妇“王腊梅”

元杂剧作为有元“一代之文学”,成为后世窥探元代各阶层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元杂剧塑造了众多的经典人物形象,寄托了作者强烈的审美情趣和志向抱负,也为明清戏曲小说的繁荣提供了滋养成长的养分。杂剧艺术发展到元代,形成了比较成熟严谨的舞台表演体制,为杂剧艺术的创作和普及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质本高洁傲风雪的腊梅,为何成为元杂剧中“恶妇”的代名词?

然而,成熟体制所带来的消极因素使得杂剧在元中后期日渐式微逐渐并退出历史舞台。人物形象塑造上,过于扁平化,让观众一听开头,便知人物结局和事件如何收尾,故事情节的曲折性大打折扣。

当然,杂剧兴盛在元衰落也在元,还有很多政治和现实的因素,在此不多赘述。

质本高洁傲风雪的腊梅,为何成为元杂剧中“恶妇”的代名词?

通常来说,元杂剧只有“正旦”或“正末”一人主唱,其他人物多只有旁白,有些出场只有动作。人物出场即自报家门,有些人物的名字即表明了善恶美丑,正面美好的人物形象被赋予了美好的事物命名,以香草命名的,如《灰阑记》中的张海棠,《秋胡戏妻》中的罗梅英;以美玉命名的,如《裴度还带》中的韩琼英,《两世姻缘》中的韩玉箫;以美禽命名的,如《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竹坞听琴》中的郑彩鸾等等。即使关汉卿笔下的赵盼儿、谭记儿,也是人如其名,机智美貌兼具灵气。反面形象的名字则丑化讽刺,如《窦娥冤》中的张驴儿父子、《谢金吾》中的贺驴儿之流(“驴”字在元杂剧中通常作为詈辞使用)。

质本高洁傲风雪的腊梅,为何成为元杂剧中“恶妇”的代名词?

元杂剧中,有一个次要人物出现在多部作品中,成为了一个“恶妇”的代名词,这个人物就是“王腊梅”。

《燕青博鱼》《村乐堂》以及《争报恩》中的王腊梅皆与人暗有私情,稍有不同的是,前两部中的王腊梅与奸夫为做长久夫妻,谋害亲夫。《争报恩》中的王腊梅与奸夫则陷害正妻偷情,欲置其死地。

《神奴儿》中的王腊梅虽无奸情勾当,却是毒辣有余,在剧中枉顾人伦亲情,气死大哥,赶走大嫂,最后为达到独占李家家产的目的将侄子神奴儿勒死。

由此,笔者不禁产生一个疑问,为何质本高洁傲风雪的“腊梅”被赋予了一个恶妇的代名词?

元杂剧作家很多因科举无门沦为吏,或流连于风月勾栏中创作生存,他们多为饱读诗书之人,唐宋以来对腊梅的正面吟咏不可能不知晓,况在元杂剧作品中,就有剧中人物吟咏腊梅表明心志的写作。《裴度还带》中韩琼英为救父亲在寒冬腊月间搠笔题诗,恰遇李邦彦奉旨体察民情,李指向窗外腊梅,琼英挥笔而就,诗曰:

时人未识颜如腊,惟妾心知清似冰。

志在中央得正气,暗香别是一般清。

引得李邦彦不禁大叹:此女子天资天才,四绝诗不构思,出语走笔成文,非同小可;咏此四绝句岂不清致,大志不浅!

质本高洁傲风雪的腊梅,为何成为元杂剧中“恶妇”的代名词?

那么,转向这四部剧的作者,除了《燕青博鱼》为李文蔚所作,其他三部皆不可考。李文蔚为元前期作家,是否可以说他是“王腊梅”命名的始作俑者?

毫无依据。

况且元杂剧经明人改编整理,人名上是否有所改动也不清楚。

从腊梅本身的植物属性来说,“王腊梅”的取名是否倾向于腊梅的一个品种“狗蝇梅”?

范成大《范村梅谱》中说:“蜡梅凡三种:以子种出,不经接,花小香淡,其品最下,俗谓狗蝇梅。”

花小香味淡就值得贬低吗?

或许也说不通。

难道说,因为腊梅独自在寒冬腊月开放,所以与众不同,显得异类而贬低吗?

也说不通。

质本高洁傲风雪的腊梅,为何成为元杂剧中“恶妇”的代名词?

不过,可以看到,《水浒传》中与“王腊梅”同样与人有奸情并毒害丈夫的恶妇被写成了“潘金莲”,这或许是一个改动,《水浒传》的写作受元杂剧水浒戏的影响很深。

笔者又不禁发问,这是施耐庵考虑到了腊梅的品格而改动人名还是根本没有考虑,只是因为后世所传的潘家得罪了施耐庵而产生的报复泄愤呢?

或许都不是。

笔者水平有限,没有找到可以释怀的答案,这或许本就不是一个问题,庸人自扰之。如果您有什么想法,请在评论中留言。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点赞和评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