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网友们争论不休!“小辉县”与“大共工”的渊源到底有哪些?

作者:假装文艺老青年儿

辉县市是共工故里、文物大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历史文化厚重而精彩,在全国叫得响的特色文化就有好几项,共文化源远流长,隐逸文化独步海内,书院文化享誉千年,红色经典代有传奇,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等。以往谈及辉县市的文化品牌,大家都感觉各具所长,难以取舍,从2017年10月共工故里挂牌之后,“共文化”的定义渐渐清晰,成为众多文化系列中的主流,一是“共”之源历史久远,可以追溯到孟庄遗址的龙山文化时期;二是内容丰富,从共工、四岳、共伯和到共邑、共县、共城、共山、共水,都有太多的文化内涵;三是影响巨大,共工治水、厚土建社形成的农耕文明中的水神崇拜、土地神文化,以及浸透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乡情文化,共文化一以概之,并且绵延至今不断线。

2013年7月24日,已故辉县市文史界泰斗任鸿昌老师在《新乡日报》发表了《辉县何以称作共》一文,介绍了辉县市与共工氏的关系,引起了中华龚氏文史研究会的高度重视,开启了龚氏宗亲来辉县市寻亲的历程,也开启了辉县市共工氏文化研究之门,成为探讨“共文化”的发韧之作。

几年来,辉县市共工氏文化研究渐成学术界之一支,在全国有了一定的影响。2015年11月中旬,由中国先秦史学会等单位主办的“共工氏与中华龚姓文化研讨会”在辉县市召开。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共工氏是上古时期重要的氏族,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是龚姓最早的来源,共工氏故地在今辉县市一带。2016年11月,“中国先秦史学会共工氏文化研究中心”在辉县市挂牌成立,为共工氏文化研究提供了平台。2017年10月29日,中国先秦史学会正式授予辉县市“共工故里”称号,这是共工氏文化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从此,辉县市又多了一张金字名片。

网友们争论不休!“小辉县”与“大共工”的渊源到底有哪些?

如今,提出“共文化”品牌,是对辉县市近年来历史文化研究做一个梳理总结,与同行共勉,也是为了进一步传播本土文化,为共工故里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

“共”之源――共工氏部落之“共”

“共”源起于远古时期的共工氏,是辉县市的最早源头,已经成为学界共识。七、八千年前,先人们就在这里刀耕火种,繁衍生息。史前大洪水爆发后,共工氏踏上漫长而悲壮的治水征程。孟庄遗址就是共工部落城址,辉县因此称为共。

网友们争论不休!“小辉县”与“大共工”的渊源到底有哪些?
网友们争论不休!“小辉县”与“大共工”的渊源到底有哪些?
网友们争论不休!“小辉县”与“大共工”的渊源到底有哪些?
网友们争论不休!“小辉县”与“大共工”的渊源到底有哪些?

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和许顺湛先生都认为,共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治水英雄,共工氏部落距今5000年左右,就聚集在共地,其活动范围在豫北和晋南一带。大禹治水的主战场也是在辉县。孟世凯先生在《夏商史话》中说,在女娲之后,有一个与洪水发生密切关系的氏族叫共工,其族居地在共(今河南辉县)。邹衡先生则认为,共工氏的活动地区是在太行山东麓一带,即南起河南辉县市,北至河北北部长城以内和山西境内。李龙海副教授结合考古资料,认为在夏代建国之前的共工氏应活动在豫北冀南一带,其政治中心可能在今天的河南省辉县市境内。

1992年至1995年,辉县孟庄遗址的考古发掘,证明了孟庄遗址中的三叠城为共工氏部族所筑。其龙山城址面积达13万余平方米,是目前河南境内所发现的面积最大的龙山城址……为研究原始社会晚期向阶级社会过渡、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材料。2001年6月,孟庄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孟庄龙山城址西墙的大缺口以及冲沟内淤土中包含的陶片,反证了共工治理水患的历史真实。

网友们争论不休!“小辉县”与“大共工”的渊源到底有哪些?

共工氏历史悠久,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共始终,是当时重要的氏族,存续时间达几千年。共工氏以治水闻名,开创了一个以治水兴修水利来发展农业的共工氏时代,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能力,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后来,共工将治水经验推广开来,修筑长堤,将其他部落也围起来,于是共工受到了许多部落的拥戴,这就是历史上说的“共工氏之霸九州也”。

由于共工为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北宋刘恕在《资治通鉴外纪》中将他与伏羲、神农并列为“三皇”,是中华人文始祖之一。又因共工与初民生活的密切联系,他始终受到人们的敬畏,在民间被尊为水神,如《春秋繁露·秋雨》载;春旱求雨,其神共工。

“共”之流――历史长河中的“共”

在历史上,辉县市长期以“共”作地名,先后称作“共地”“共国”“共邑”“共县”“共城”等。

网友们争论不休!“小辉县”与“大共工”的渊源到底有哪些?

商朝时,辉县为龚地,甲骨文中即有“王于龚”“至龚”等记载(古共字和龚字相通),甲骨文、金文中的共、龚,学界以为,作为地名即今辉县市。晚商时期的都城为安阳殷墟,后期在朝歌(今淇县),辉县属于王畿之地,商王经常到此活动合乎常理,并且,商王室与龚地的贵族还有通婚记载。国之重器子龙鼎即出土于辉县市,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其年代为商末周初。还有一批铸有“共”字铭文的青铜器,如共鼎、日(无下横)辛共爵、共父乙簋、共锛、共卣、共卂鬲、共宁鬲、共父癸爵、共父乙甗、共父丁爵、共宁父庚觚等,这些传世宝物都见证着那时共地的繁华和共族的辉煌。

周朝建立后,实行分封制,辉县被封为三等伯爵国“共国”,始封国君叫姬余,世称“共伯余”。共伯余去世后,由他弟弟姬和继位,称“共伯和”。共伯和是一位非同凡响的人物,历史上的“共和行政”便源于他,根据《竹书纪年》《世本》等书记载,公元前841年,周都镐京发生了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众诸侯共同推举共伯和“摄行天子事”,史称“共和行政”,后世的“共和制”即起源于此。它开创了中国历史准确纪年的新纪元,此后以编年体纪史,中国历史脉络清晰,一直延续到今天。

姬余的妻子叫共姜,姬余死后,她写下了《柏舟》之诗,表达了自己坚守爱情的决心,被后世称为贞节之首。元朝时在其墓上建台,称共姜台。辉县的“拜共姜”活动从元代起,一直延续到清末,渐成风俗。

春秋时期,一个被母亲溺爱的幼子夺权的故事牵连上了辉县。哥哥出生时难产,一生不讨母亲喜欢,他继位后,弟弟与母亲合谋发动政变,失败后逃奔共国,人称“共叔段”。哥哥叫郑庄公,这个故事叫《郑伯克段与鄢》,是《春秋左氏传》中的名篇,依此改编的戏剧叫《皇逼宫》。

其后,共国势力逐渐弱小,被并入卫国,后归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共国归入魏国,改称“共邑”。魏国迁都大梁后,共邑是王陵区、冶铁中心、铸币中心,有学者称其为魏国陪都。1988年6月,在辉县市共城遗址西北角发现了战国铸铁遗址,它为固村战国魏王室大墓中出土的铁农具找到了出处,现存于国家博物馆的“共”字圜钱(种类有共、共屯赤金、共少半釿三种)即于此处铸造。王陵区从固村向西南,有段屯、三里屯大冢,再到大梁冢(含附近的小罗召村惠冢、北小营村大冢),再向西北折到赵固出土宴乐射猎刻纹铜鉴的魏国大冢等,基本上形成一个北斗星之状。根据获嘉县志等资料记载,大梁冢即是历史上著名的汲冢。

西汉设立共县,汉高祖封功臣卢罢师为共侯。后历经东汉、三国、晋、南北朝,到隋朝初期,改为共城县,大运河开通以后,百泉建成了卫源庙,形成了庙会,后世大放光彩的百泉药交会由此而生。唐初设共州,辖共县、凡城两县,后废共州,将凡城并入共城县。历经五代至宋,五代时,百泉始建书院,以教授易学为主。宋时,共城县令李之才折节授徒邵雍传为佳话,因邵雍引来了程颢、程颐等理学名家来书院讲学,书院盛极一时;传说宋代女英雄穆桂英大战洪洲城的故事,就发生在石门河与黄水河夹角地带的洪洲,并且与石门沟附近的黄土岭、天门山连成一体,成为杨家将抗辽之地。南宋岳飞抗金时,曾在这一带作战确有历史记载,同期,王彦率领“八字军”占据共西山,沿山建立19个大寨,坚持抗金几十年。金代,为避讳改共城县为辉,明洪武元年正式改名“辉县”。1988年10月,撤销辉县,建立辉县市。

“共”之情――后人心中永远的共城

共城,一直留在文人笔下和人们心中。相伴的,还有城区那高大的周代城墙――共城城址。

网友们争论不休!“小辉县”与“大共工”的渊源到底有哪些?

明代李濂在《游石门山记》中说:“又值西日下崦嵫,景色悄怆,不能久留也,乃促从者回辕趋共城。”他在《游百泉书院记》写道:“共城之西北七里,有山曰苏门山,一曰百门山,乃百泉始出之山。”

明代弘治年间,刘玉知县有诗《共城七咏》,主要描写辉县如诗如画的田园、辛勤劳作的百姓,表达了身为地方官,忧民生之多艰、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为民情怀。

清顺治十一年,时任封丘县知县的余缙来辉县当监考官,公务之余,他遍游百泉名胜,写下了著名的《共城游记》。

清道光年间,先后两次来辉县、任职近十年的周际华知县著有《共城从政录》等等。

共城八景最早见于明代嘉靖《辉县志》,其后历代志书都将八景沿袭下来。清康熙年间知县陈勋、滑彬,乾隆年间知县文兆奭都著有《共城八景诗》,陈勋的八景诗石刻至今还存于苏门山上。

历史上的共山泛指辉县城北部的山,方山与九山、滑山一带的地貌特征,与大篆“共”字相吻合,很可能就是《山海经》中记载的共工之台所在地。另外,上八里镇和寺庵村后的方山,在地貌上与城北方山一带相似。

洪水、洪洲、洪姓均出自于共。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说,水出共山,故名共水,后加水旁为洪,也很难有疑义。……上面说了很多话,只是要证明“洪水”原为一专名,并非公名;地域在今辉县及它的东邻各县境内。至今,民间还称百泉河为共河。在共工氏时期,因为共地处于黄河下游向北转折的地方,黄河在此接纳了辉县境内的共水,使得下游经常发生水患,因而古人多以“共”为“洪”之本字,泛指黄河下游的水患。

网友们争论不休!“小辉县”与“大共工”的渊源到底有哪些?

刘城淮在《中国上古神话》中说,共工开始是以水神的身份而出现的,人们以‘共’的声音来称呼大水,后世造字则于“共”旁加“水”成洪字,以之表征大水,这样,共工者,大水之神也。

洪洲之本意即洪水冲积之洲,能否追到远古之时,还有待考古认定。

南寨镇的洪家沟是洪姓的起源地,据洪姓族谱记载,其一支约在宋元时期,从辉县迁到江苏泗洪,后逐渐南迁的。洪姓得姓始祖传说为勾龙,即后土,《国语·鲁语》说:“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2017年10月29日,在共工故里揭牌仪式上,洪姓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洪贵南喊一声“共工”,全体宗亲们回应“万岁”;秘书长喊“共工万岁”,潮水般的呼声“共工万岁”在大厅内响起,经久不息。

网友们争论不休!“小辉县”与“大共工”的渊源到底有哪些?

共工氏后裔极多,龚姓、共姓一支都起源于辉县市。从2015年开始,中华龚氏文化研究会成员多次来辉县市寻根,共工故里挂牌后,从2018年起,共工故里祭祖大典已举办两届,来自全国各地的龚氏宗亲参加了拜祖活动,缅怀祖德,慎终追远。中华龚氏文化研究会会长龚家亮说,来辉县市寻亲祭祖更有认同感,更为亲切。

网友们争论不休!“小辉县”与“大共工”的渊源到底有哪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