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解梁、解城考

作者:春风不语纪实影像

卫立业

春秋战国时,山西省临猗县之东南有郇国,之西有解梁。《史记》载:西周前八百年,厉王曾被迫逃晋之南,都与郇,至宜王七年,晋侯立解梁,平王迁洛县。公元前688年,郇毁于晋武公,解梁为晋之邑。后魏又灭晋,解梁城毁,遗址就在现今的庙上乡城东村与城西村之间。当年遗民因居住在城之外,故曰城东、城西村。

关于城东、城西村之间的这座解梁城,史书上亦多有记载。《辞海》曰:“解梁,古地名,春秋时为晋解梁邑。”《左传••僖公十五年》曰:“晋侯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䝞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这条史实记载和概括了晋国的一段往事。公元前645年,公子夷吾向秦穆公求援,企图依靠秦国力量支持他复国。夷吾提出以土地换外援的条件,答应一旦富国,愿将黄河两岸包括解梁城在内的五个城邑赠与秦国。这片土地大致为今天黄河金三角地区的河南灵宝、陕西华阴、山西永济、芮城、临猗等县市。

唐元和八年,李吉甫所撰的《元和郡县志》,是一部记载唐代地理的专著。他在该书中曰:“故解城本春秋时的解梁城,又为汉解梁县城,现存城址约百米,城墙北面虽已耕种,但瓦砾遍地,皆为汉代遗物。”

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园976-983年),由乐史编著的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沿袭了《元和郡县志》所载的唐以前的地志佚文,认为“解故城即解梁城,郇故城。”

西汉河内人桑钦编著的《水经》和北魏郦道元编撰的《水经注》,均系我国古代的地理名著。《水经》曰:“(涑水)又西过安邑县西,又南过解县东,又西南注入张杨池。”《水经注》曰:“涑水又西经猗氏县故城北,……涑水又西南经解县故城南,涑水又西南经瑕城,……涑水又西南经张扬城东,……涑水又西南属于陂。”桑钦在此明确指出:涑水是先南过解县东,而后才西南注入张杨池的。

郦道元在他的“注”文中讲得更为详细。他说:涑水在经过解城附近后,还需经过好多地方才能注入张杨池的。因此,从地理位置上看,《水经》和《水经注》所说的“解县”“解县故城”,均指的是今临猗县庙上乡城东、城西两村之间的解古城。

现位于临猗县庙上乡城西村西三百米(原城西村管道旁)农田内的那座唐碑《追树十八代祖晋司空河东太守猗氏侯太原王公神道碑》阳、阴西向的碑文也为确定汉魏时期的解县城位置提供了重要依据。碑铭曰:“卓翁年七十九,薨于河东,时属刘聪、石勒乱太原、晋阳,不遂归葬,葬于河东猗氏县焉。隋并猗氏为桑泉县,今司空冢墓,在县东南解故城二里,至今子孙族焉,自古太原乡也。”

清初顾祖禹在其所著《读史方與纪要》中曰:“解城,在(临晋)县东南十八里,即春秋时期晋之解梁城。解,读曰蟹。”

清乾隆年间编撰的《解州全志·州志》,在论及“解梁故城”时曰:“在州西六十里,左氏:晋惠公赂秦,以河外五城内及解梁。杜注:即今河东解县地。”又曰:“解县属河东郡,故城在今蒲州桑泉县东南。”

从以上史志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先秦时期晋国及魏国解梁城的治所均在今临猗庙上乡城西、城东村。汉魏时期的河东郡解县,即春秋时的解梁城。“汉置解县,以解梁城得名。”故解梁邑的属地包括原解县、临晋、虞乡三县。

古解梁、解城考

清乾隆《解州全志·州志》关于“解梁故城”的论述

那么,古解梁的城名又是缘何而来的呢?清《解州全志·州志》根据“颜师古注”,说了三个“或”字:

一、“解音蟹或曰解,以蚩尤题解名。”《山海经·大荒北经》曰:“蚩尤(池牛)作兵伐黄帝,黄帝使应龙攻之冀州(今临晋)之野……遂杀之,身首异处,而盐池卤色正亦,是为蚩尤血。”《孔子三朝记》曰:“(黄帝)杀蚩尤于中冀,蚩尤股体身首异处,而其血化为卤,则解之盐池也,因其尸解,故名其为解。”这是与“解”这个地名相关的释义,也是“解”地的原始起源。

二、“或曰州治古有迎熏阁,盐池内传有舜弹琴处,盖取解阜(物阜民丰)意。”虞舜是中华文明的奠基人。《史记·五帝本纪》曰:“天下明德皆自虞地始”,“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李渔《闲情偶寄》曰:舜帝“辟草昧而致文明。”舜帝继尧摄政后,重视河东盬盐(最早称猗盐)为民造福,遂有“南风之时兮为民阜财兮”之千古绝唱。虞舜《南风歌》,从“南风之熏兮”的暖气,促成了盬盐的按时生成,“以阜吾民之财”,为民带来了致富之道。后人为纪念舜帝爷的功德,不但在舜帝爷当年月夜抚琴的卧云岗,兴建了规模宏大的池神庙,而且又专门修起了一座海光楼,楼下建起歌熏台,勒石立碑,以作纪念。

古解梁、解城考

舜帝月夜抚琴卧云岗舜帝月夜抚琴卧云岗

清人毛逵者,写有一首《舜弹琴台》,或代表了百姓的心声,现录如下:

海光楼下弹琴台,临池坐对条山隈。

朱弦一佛天颜开,青桐入手熏风来。

熏风来自条山里,飒飒微风皱池水。

银山雪浪五月间,卷出层水六十里。

六十里来水接天,波光直于条山连。

弹琴台下如霜白,连阡比井皆盐田。

盐田不事灶与锜,只候条山熏风起。

但愿圣人千万寿,日日登台调玉指。

我闻弹琴为阜财,八风克谐五音催。

大和骀荡遍九垓,凤凰欲下思徘徊。

相随凤凰喧燕雀,如圣与民同忧乐。

欢虞岂止在条霍,矧曰微凉生殿角。

我来台上一披襟,绕台拍掌试追寻。

地上犹存丝桐音,此日如见重华下。

日升月落,时空流转。人世间虽然经历了数千年的岁月,但“地上犹存丝桐音,此日如见重华下。”舜帝依然活在人们心中。

三、“或曰:三门未凿,地接水,号渤澥,水去多泽梁,故曰“解梁”。渤澥,海之别支也,众水所归也。解东有盐池,“神液阴漉(指水慢慢渗下),孕灵富媪(古代指老年妇女),其赉(赏赐)天下,与海分功者此也。”晋国时,解梁为郇瑕之地,《左传》鲁成公六年(公元前585年)记:晋人谋去故绛,诸太夫皆曰:“必居郇瑕之地,沃饶而近盐,国利民乐,不可失也。”解梁之地,古时虽土薄水浅,地处“渤澥”,土质似“浆糊状”的盐碱地,但它却因近盐而沃饶,其功劳可与大海分享也。

北魏大和十一年(公元555年),解县被分置为南、北解。北解县治移至今临晋,南解县于今永济虞乡镇西。北周武成二年(公元560年),废南解县。至北周末年(即公元580年左右),又别置解县城于今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这大概就是解州镇有史以来成为解县县治的最早时间。

临猗庙上乡城东、城西村的古解梁、汉解城,虽历尽沧桑,但它开创了古中国的河东文明,见证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它是枣乡庙上历史文化的源头、根脉和灵魂,也是激励如今枣乡人民艰苦创业、再创辉煌的热土和风水宝地!

作者系临猗县政协原副主席、临猗县三晋文化研究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