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解梁、解城考

作者:春風不語紀實影像

衛立業

春秋戰國時,山西省臨猗縣之東南有郇國,之西有解梁。《史記》載:西周前八百年,厲王曾被迫逃晉之南,都與郇,至宜王七年,晉侯立解梁,平王遷洛縣。公元前688年,郇毀于晉武公,解梁為晉之邑。後魏又滅晉,解梁城毀,遺址就在現今的廟上鄉城東村與城西村之間。當年遺民因居住在城之外,故曰城東、城西村。

關于城東、城西村之間的這座解梁城,史書上亦多有記載。《辭海》曰:“解梁,古地名,春秋時為晉解梁邑。”《左傳••僖公十五年》曰:“晉侯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東盡䝞略,南及華山,内及解梁城。”這條史實記載和概括了晉國的一段往事。公元前645年,公子夷吾向秦穆公求援,企圖依靠秦國力量支援他複國。夷吾提出以土地換外援的條件,答應一旦富國,願将黃河兩岸包括解梁城在内的五個城邑贈與秦國。這片土地大緻為今天黃河金三角地區的河南靈寶、陝西華陰、山西永濟、芮城、臨猗等縣市。

唐元和八年,李吉甫所撰的《元和郡縣志》,是一部記載唐代地理的專著。他在該書中曰:“故解城本春秋時的解梁城,又為漢解梁縣城,現存城址約百米,城牆北面雖已耕種,但瓦礫遍地,皆為漢代遺物。”

宋太平興國年間(公園976-983年),由樂史編著的北宋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沿襲了《元和郡縣志》所載的唐以前的地志佚文,認為“解故城即解梁城,郇故城。”

西漢河内人桑欽編著的《水經》和北魏郦道元編撰的《水經注》,均系我國古代的地理名著。《水經》曰:“(涑水)又西過安邑縣西,又南過解縣東,又西南注入張楊池。”《水經注》曰:“涑水又西經猗氏縣故城北,……涑水又西南經解縣故城南,涑水又西南經瑕城,……涑水又西南經張揚城東,……涑水又西南屬于陂。”桑欽在此明确指出:涑水是先南過解縣東,而後才西南注入張楊池的。

郦道元在他的“注”文中講得更為詳細。他說:涑水在經過解城附近後,還需經過好多地方才能注入張楊池的。是以,從地理位置上看,《水經》和《水經注》所說的“解縣”“解縣故城”,均指的是今臨猗縣廟上鄉城東、城西兩村之間的解古城。

現位于臨猗縣廟上鄉城西村西三百米(原城西村管道旁)農田内的那座唐碑《追樹十八代祖晉司空河東太守猗氏侯太原王公神道碑》陽、陰西向的碑文也為确定漢魏時期的解縣城位置提供了重要依據。碑銘曰:“卓翁年七十九,薨于河東,時屬劉聰、石勒亂太原、晉陽,不遂歸葬,葬于河東猗氏縣焉。隋并猗氏為桑泉縣,今司空冢墓,在縣東南解故城二裡,至今子孫族焉,自古太原鄉也。”

清初顧祖禹在其所著《讀史方與紀要》中曰:“解城,在(臨晉)縣東南十八裡,即春秋時期晉之解梁城。解,讀曰蟹。”

清乾隆年間編撰的《解州全志·州志》,在論及“解梁故城”時曰:“在州西六十裡,左氏:晉惠公賂秦,以河外五城内及解梁。杜注:即今河東解縣地。”又曰:“解縣屬河東郡,故城在今蒲州桑泉縣東南。”

從以上史志的記載中可以看出,先秦時期晉國及魏國解梁城的治所均在今臨猗廟上鄉城西、城東村。漢魏時期的河東郡解縣,即春秋時的解梁城。“漢置解縣,以解梁城得名。”故解梁邑的屬地包括原解縣、臨晉、虞鄉三縣。

古解梁、解城考

清乾隆《解州全志·州志》關于“解梁故城”的論述

那麼,古解梁的城名又是緣何而來的呢?清《解州全志·州志》根據“顔師古注”,說了三個“或”字:

一、“解音蟹或曰解,以蚩尤題解名。”《山海經·大荒北經》曰:“蚩尤(池牛)作兵伐黃帝,黃帝使應龍攻之冀州(今臨晉)之野……遂殺之,身首異處,而鹽池鹵色正亦,是為蚩尤血。”《孔子三朝記》曰:“(黃帝)殺蚩尤于中冀,蚩尤股體身首異處,而其血化為鹵,則解之鹽池也,因其屍解,故名其為解。”這是與“解”這個地名相關的釋義,也是“解”地的原始起源。

二、“或曰州治古有迎熏閣,鹽池内傳有舜彈琴處,蓋取解阜(物阜民豐)意。”虞舜是中華文明的創始者。《史記·五帝本紀》曰:“天下明德皆自虞地始”,“四海之内鹹戴帝舜之功。”李漁《閑情偶寄》曰:舜帝“辟草昧而緻文明。”舜帝繼堯攝政後,重視河東盬鹽(最早稱猗鹽)為民造福,遂有“南風之時兮為民阜财兮”之千古絕唱。虞舜《南風歌》,從“南風之熏兮”的暖氣,促成了盬鹽的按時生成,“以阜吾民之财”,為民帶來了緻富之道。後人為紀念舜帝爺的功德,不但在舜帝爺當年月夜撫琴的卧雲崗,興建了規模宏大的池神廟,而且又專門修起了一座海光樓,樓下建起歌熏台,勒石立碑,以作紀念。

古解梁、解城考

舜帝月夜撫琴卧雲崗舜帝月夜撫琴卧雲崗

清人毛逵者,寫有一首《舜彈琴台》,或代表了百姓的心聲,現錄如下:

海光樓下彈琴台,臨池坐對條山隈。

朱弦一佛天顔開,青桐入手熏風來。

熏風來自條山裡,飒飒微風皺池水。

銀山雪浪五月間,卷出層水六十裡。

六十裡來水接天,波光直于條山連。

彈琴台下如霜白,連阡比井皆鹽田。

鹽田不事竈與锜,隻候條山熏風起。

但願聖人千萬壽,日日登台調玉指。

我聞彈琴為阜财,八風克諧五音催。

大和骀蕩遍九垓,鳳凰欲下思徘徊。

相随鳳凰喧燕雀,如聖與民同憂樂。

歡虞豈止在條霍,矧曰微涼生殿角。

我來台上一披襟,繞台拍掌試追尋。

地上猶存絲桐音,此日如見重華下。

日升月落,時空流轉。人世間雖然經曆了數千年的歲月,但“地上猶存絲桐音,此日如見重華下。”舜帝依然活在人們心中。

三、“或曰:三門未鑿,地接水,号渤澥,水去多澤梁,故曰“解梁”。渤澥,海之别支也,衆水所歸也。解東有鹽池,“神液陰漉(指水慢慢滲下),孕靈富媪(古代指老年婦女),其赉(賞賜)天下,與海分功者此也。”晉國時,解梁為郇瑕之地,《左傳》魯成公六年(公元前585年)記:晉人謀去故绛,諸太夫皆曰:“必居郇瑕之地,沃饒而近鹽,國利國樂,不可失也。”解梁之地,古時雖土薄水淺,地處“渤澥”,土質似“漿糊狀”的鹽堿地,但它卻因近鹽而沃饒,其功勞可與大海分享也。

北魏大和十一年(公元555年),解縣被分置為南、北解。北解縣治移至今臨晉,南解縣于今永濟虞鄉鎮西。北周武成二年(公元560年),廢南解縣。至北周末年(即公元580年左右),又别置解縣城于今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這大概就是解州鎮有史以來成為解縣縣治的最早時間。

臨猗廟上鄉城東、城西村的古解梁、漢解城,雖曆盡滄桑,但它開創了古中國的河東文明,見證了數千年的曆史變遷。它是棗鄉廟上曆史文化的源頭、根脈和靈魂,也是激勵如今棗鄉人民艱苦創業、再創輝煌的熱土和風水寶地!

作者系臨猗縣政協原副主席、臨猗縣三晉文化研究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