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人也讲究精准扶贫

作者:优雅高山0c
古人也讲究精准扶贫

宣传图片

翻阅古籍,帮穷扶贫的记载多多,不仅颇具人性化,而且也颇讲究“精准扶贫”。许多怀有爱民情怀的名人政要,其扶贫济困的做法,今天读来也深受启发。

白居易搞工程扶贫。史载,白居易主政杭州时,主持疏浚城区9口水井,兴修农田水利等若干工程,实施打通西湖和大运河等重要工程。为解决所需劳力,他从登记的贫困户中优先招录7000名农夫,以工代赈,起到了很好的扶贫作用。

苏东坡做广告扶贫。苏东坡被贬至海南,一次见卖馓子的老妇人为生意不好而犯愁,便挥笔为她写了一首广告诗: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暖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这首诗把馓子的匀细、色鲜、酥脆的特点和形似美人环钏的形象描写得惟妙惟肖,令人怦然心动,老妇人把这首诗贴在门上当广告,顾客冲着苏东坡的“点赞”蜂拥而至,老使妇人的收入倍增。

名医叶桂赠树种扶贫。康熙年间,叶桂善治疑难杂症,一穷人便请他治贫,他给穷人一枚橄榄,让其吃完后把核种在地里,明年就会脱贫。穷人觉得匪夷所思,听他说得诚恳,便种下橄榄核。第二年橄榄树就长满绿叶,不多久买橄榄叶的人接踵而来,每人虽只买几片,但一树浓叶价值不菲,穷人为此脱贫。这是叶桂根据行医实践,判断来年会有传染病,要治病得用橄榄叶做药引子,药店又没这东西,于是病者就按叶桂到穷人家里买橄榄叶了。

富商江承东给棚民送银子过年。乾隆年间,徽商江承东到武汉经商,发家致富了。当时,许多来武汉的灾民没钱建房、租房,只能搭建棚子安家,成为“棚民”。大年除夕,富人家购鱼买肉,欢天喜地置办年货,穷人家却饥寒交迫,没钱过年。江承东知道乡亲们不愿放下自尊去领取别人的施舍,就把银锭换成碎银,分装小布包,贴上祝福新年的话语,“密遣子侄,于除夕每棚暗给银钱”,包内的银子,足以让一户棚民过个好年。

不少徽商被江承东善举感动,也纷纷效仿。歙县秀才曹汝宏,弃儒经商后,于除夕在衣袖中藏着碎银,“过穷者之门,暗中投赠,不使人知”。盐商闵世璋,年轻时到扬州打拼,卖盐所赚银两,除全家开支全用来济贫,在除夕晚上安排亲信带着碎银,进入贫民区,看到冰锅冷灶之户,就甩进一包碎银,快速离去,使许多穷人过上新年。

茶商常达招揽难民干活扶贫。1877年,晋秦豫冀等地发生大旱灾,赤野千里,颗粒无收,难民们吃草根,啃树皮。山西榆次车辋村茶商常达,为让乡亲们有尊严地接受资助,拿出3万两白银修建戏楼,规定不论任何人,只要能搬一块砖头,便可以在建筑现场吃三餐饭。大灾持续了三年,戏楼也建了三年。这种含蓄的救助办法,无疑能让挨饿的乡亲们带着尊严咽下用劳动换来的每一口饭。

这种彰显智慧的“精准扶贫”,在打赢“扶贫攻坚在”的今天,值得我们点赞和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