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人也講究精準扶貧

作者:優雅高山0c
古人也講究精準扶貧

宣傳圖檔

翻閱古籍,幫窮扶貧的記載多多,不僅頗具人性化,而且也頗講究“精準扶貧”。許多懷有愛民情懷的名人政要,其扶貧濟困的做法,今天讀來也深受啟發。

白居易搞工程扶貧。史載,白居易主政杭州時,主持疏浚城區9口水井,興修農田水利等若幹工程,實施打通西湖和大運河等重要工程。為解決所需勞力,他從登記的貧困戶中優先招錄7000名農夫,以工代赈,起到了很好的扶貧作用。

蘇東坡做廣告扶貧。蘇東坡被貶至海南,一次見賣馓子的老婦人為生意不好而犯愁,便揮筆為她寫了一首廣告詩:纖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暖知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這首詩把馓子的勻細、色鮮、酥脆的特點和形似美人環钏的形象描寫得惟妙惟肖,令人怦然心動,老婦人把這首詩貼在門上當廣告,顧客沖着蘇東坡的“點贊”蜂擁而至,老使婦人的收入倍增。

名醫葉桂贈樹種扶貧。康熙年間,葉桂善治疑難雜症,一窮人便請他治貧,他給窮人一枚橄榄,讓其吃完後把核種在地裡,明年就會脫貧。窮人覺得匪夷所思,聽他說得誠懇,便種下橄榄核。第二年橄榄樹就長滿綠葉,不多久買橄榄葉的人接踵而來,每人雖隻買幾片,但一樹濃葉價值不菲,窮人為此脫貧。這是葉桂根據行醫實踐,判斷來年會有傳染病,要治病得用橄榄葉做藥引子,藥店又沒這東西,于是病者就按葉桂到窮人家裡買橄榄葉了。

富商江承東給棚民送銀子過年。乾隆年間,徽商江承東到武漢經商,發家緻富了。當時,許多來武漢的災民沒錢建房、租房,隻能搭建棚子安家,成為“棚民”。大年除夕,富人家購魚買肉,歡天喜地置辦年貨,窮人家卻饑寒交迫,沒錢過年。江承東知道鄉親們不願放下自尊去領取别人的施舍,就把銀錠換成碎銀,分裝小布包,貼上祝福新年的話語,“密遣子侄,于除夕每棚暗給銀錢”,包内的銀子,足以讓一戶棚民過個好年。

不少徽商被江承東善舉感動,也紛紛效仿。歙縣秀才曹汝宏,棄儒經商後,于除夕在衣袖中藏着碎銀,“過窮者之門,暗中投贈,不使人知”。鹽商闵世璋,年輕時到揚州打拼,賣鹽所賺銀兩,除全家開支全用來濟貧,在除夕晚上安排親信帶着碎銀,進入貧民區,看到冰鍋冷竈之戶,就甩進一包碎銀,快速離去,使許多窮人過上新年。

茶商常達招攬難民幹活扶貧。1877年,晉秦豫冀等地發生大旱災,赤野千裡,顆粒無收,難民們吃草根,啃樹皮。山西榆次車辋村茶商常達,為讓鄉親們有尊嚴地接受資助,拿出3萬兩白銀修建戲樓,規定不論任何人,隻要能搬一塊磚頭,便可以在建築現場吃三餐飯。大災持續了三年,戲樓也建了三年。這種含蓄的救助辦法,無疑能讓挨餓的鄉親們帶着尊嚴咽下用勞動換來的每一口飯。

這種彰顯智慧的“精準扶貧”,在打赢“扶貧攻堅在”的今天,值得我們點贊和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