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段被忽视的经典相声,姜昆大秀基本功,讽刺力度惊人

作者:我就是个码字的

一说起姜昆的相声,很多人言必提让人啼笑皆非的《虎口脱险》,可见其对姜昆相声的了解之浅薄。

再深入了解一些的会提到著名相声《特大新闻》,这段相声太特殊,特殊到连高层会议都要为之讨论半天。

再再深入了解一些的会提到三十年不过时的《着急》,这段相声不仅耐听,姜昆还在里面来了一段现代贯口,相声的贯口可不光指《八扇屏》,真正融入作品的才是好贯口。

再深入,那就更多了。其中,姜昆大秀基本功的相声有很多,本文要谈的是一段几乎被忽视很少被提及的经典相声《电梯奇遇》。

一段被忽视的经典相声,姜昆大秀基本功,讽刺力度惊人

一、相声创作背景

1987年春晚上,梁左和姜昆联合创作并由姜昆唐杰忠表演的相声《虎口遐想》一炮走红,这让梁左和姜昆信心大增,两人决心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

梁左的创作特点是天马行空敢想,姜昆则是突破自我敢说,这两位新时代的青年可谓珠联璧合。

一段被忽视的经典相声,姜昆大秀基本功,讽刺力度惊人

某一日,姜昆在一本东欧杂志上看到一篇小说,故事讲的是一个人去机关大楼办事不幸被困电梯,围绕着这个事件整个大楼里的各个部门上演了一场啼笑皆非的荒诞剧,这部小说大胆讽刺了一些不正之风。

姜昆觉得这个“现实中没发生过但不代表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非常符合梁左的特点,于是他将小说推荐给了梁左,梁左在此基础上将其进行了本土化的改编,然后再交给姜昆进行相声改编,最终形成了我们在1988年春晚上看到的《电梯奇遇》。

一段被忽视的经典相声,姜昆大秀基本功,讽刺力度惊人

二、相声故事

相声创作和表演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一个最常见也是最核心的主题就是讲故事,从故事的细节中寻找包袱,并用故事讲述一个道理或表达一个理念,或是劝人向善,或是讽刺丑恶等等。

《电梯奇遇》的故事复杂且简单,这次的主人公是姜昆,他受居委会委托到“效率大楼”解决小区供暖供水问题,却因电梯故障被困,然后围绕着姜昆被困发生了一系列悲喜剧。

先是四个部门伙食科、宣传科、人事科和办公室的科长只围观不干事,然后经过开会商议他们居然做出了让姜昆入伙、授予称号、提干和卖票参观等和救人脱困无关的决定。

最后,问题终于解决,效率大楼用定向爆破的方法把姜昆从受困电梯里炸了出来,然后却被崩进了另一台电梯。

一段被忽视的经典相声,姜昆大秀基本功,讽刺力度惊人

这个故事可谓荒诞中带着现实,现实中带着荒诞,听着很逗,但逗着逗着却又会觉得身边不乏类似的事情,这就是荒诞讽刺故事的魅力所在,让你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了启迪和启发。

而且,有核心故事的相声会带给观众逻辑记忆,几十年都难以忘却,这是网络段子集锦式相声完全不具备的能力。

一段被忽视的经典相声,姜昆大秀基本功,讽刺力度惊人

三、四个科长

《电梯奇遇》的主角是谁?姜昆吗?姜昆爱人吗?都不是,其实这个故事的主角就是那四个科长。

伙食科长,山东人,老实巴交照本宣科,说话先拿小本念,说话稿还有当时流行的“穿靴戴帽”,执行工作没有办法,最后还要靠小孩出主意,用逗狗熊的方法喂姜昆吃馒头,用水枪往电梯里喷鸡蛋汤。

一段被忽视的经典相声,姜昆大秀基本功,讽刺力度惊人

宣传科长,上海人,大话套话一套接一套,完全脱离现实,不想着救人先想着搞虚头巴脑的称号和评比,还要送给姜昆一块匾“铁窗烈火”(老电影名)

一段被忽视的经典相声,姜昆大秀基本功,讽刺力度惊人

人事科长,北京人,不管实际只会训人,下达任务不考虑现实条件,解决人不解决问题,不想着救人却要给姜昆提升到科级待遇。

一段被忽视的经典相声,姜昆大秀基本功,讽刺力度惊人

办公室主任,东北人,能张罗能咋呼,有实权心眼多,不先救人先想着利用姜昆的名气卖票参观赚外快。

同时,四个部门领导又具有同一个毛病“我早就看出电梯有毛病但我就是不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互相推诿不负责任。

通过这四位主角的表演,你要说《电梯奇遇》是一部微型小说《官场现形记》倒也不是不可以,这个讽刺力度已经相当惊人,和马季唐杰忠的《多层饭店》以及牛群冯巩的《小偷公司》可谓不相上下。

一段被忽视的经典相声,姜昆大秀基本功,讽刺力度惊人

四、姜昆的表演

《电梯奇遇》是姜昆从国外“拿来主义”的创意,扩充改编剧情的是梁左,将文字改编成相声的则是姜昆,最后完成表演的则是姜昆和唐杰忠。因此,笔者认为,姜昆是这段相声的核心人物。

改编的过程对于观众来说无从知晓,但我们通过电视和录像能看到姜昆和唐杰忠的精彩表现。

一段被忽视的经典相声,姜昆大秀基本功,讽刺力度惊人

先说捧哏,当时唐杰忠已经和姜昆搭档两三年,两人的配合日臻成熟天衣无缝,在《电梯奇遇》里唐杰忠的表现堪称绝妙,几次关键时刻的配合妙到毫巅“我枣滋道这电梯要出毛病,我搁半拉站着我就是不硕”。

再说逗哏姜昆,他在《电梯奇遇》中展示了非凡的基本功,满打满算,他在相声里一共分别演了八个人物:姜昆,普通职员(发现姜昆被困那个)、伙食科长、宣传科长、人事科长、办公室主任、扔馒头的小孩和姜昆爱人。

如此众多的人物集中在一段十六分钟的相声里,对于任何相声演员来说都是非常大的挑战,演不好演不出特点的话,观众就会一头雾水分不清谁是谁,而姜昆的表现则是无可挑剔的,其中最精彩的无疑那四个干部。

姜昆从方言、动作、手势和说法的方式上对这四个人物进行了个性化塑造。

一段被忽视的经典相声,姜昆大秀基本功,讽刺力度惊人

伙食科长是山东口音,嗓音偏敦厚,两只手习惯性端在腹部(戴套袖)

一段被忽视的经典相声,姜昆大秀基本功,讽刺力度惊人

宣传科长是上海口音,说话方式偏轻佻,一只手揣兜一只手拿烟,上海小开的标准造型。

一段被忽视的经典相声,姜昆大秀基本功,讽刺力度惊人

人事科长是北京口音,满嘴片汤儿话,两手拢在身后,街边看热闹的习惯性动作。

一段被忽视的经典相声,姜昆大秀基本功,讽刺力度惊人

办公室主任是东北口音,说话粗犷,实权在手所以习惯掐着腰指点江山,下达命令时动作幅度大。

一段被忽视的经典相声,姜昆大秀基本功,讽刺力度惊人

此外,在《电梯奇遇》里姜昆还非常注意小动作的运用,举一个例子,他告诉爱人“中午吃的是,鸡蛋汤”,一边苦笑一边用手从领子后面拿出个东西(汤渣),对应前面小孩拿水枪喷鸡蛋汤弄他一脸的桥段,这个小动作可以说是神来之笔,没有这个动作,这就是普通一句话,有了这个动作,这就成了一个小包袱。

实事求是讲,谁要说姜昆没有相声基本功,不妨来看看《电梯奇遇》,看看姜昆塑造的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这才是相声核心的基本功,而不是背几个传统贯口(姜昆的贯口功夫可以参考《着急》),更不是唱几句毫无技术含量的太平歌词。

一段被忽视的经典相声,姜昆大秀基本功,讽刺力度惊人

最经典的相声说到底还是立人物,比如马三立的“马大哈”和“马大善人”,马志明的“丁文元”和“王德成”,侯宝林的“改行三名角”和“老太太”,郭荣启的“打牌人”,苏文茂的“苏大秘”,高英培的“万能胶”,侯耀文的“侯大明白”等等,这和影视剧的核心其实也是如出一辙,一个好故事加一个或几个鲜明的人物。

姜昆在《电梯奇遇》里一口气塑造了四个经典干部形象,每个人物的个性都非常鲜明,这样扎实的基本功在相声界可不多见,值得后辈相声演员们学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