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我看到了唐中宗李显一家的凄凉落幕,与其相反,弟弟唐睿宗李旦一家的命运好得出奇,他五个儿子,两位是皇帝,三位是太子,且兄弟情深,丝毫没有皇家的嫌隙,更不用说骨肉相残了。

这个情形估计让李显在地下捶破头:我那四个儿,连一个给我祭祀的都没留下,兄弟你咋就这么命好呢?
李旦其实有六个儿子,第六子李隆悌早逝,不在讨论之列,其余五子分别是:
•长子宋王李宪,又名李成器,追封“让皇帝”;
•次子申王李撝,又名李成义,追封“惠庄太子”;
•三子唐玄宗李隆基;
•四子岐王李隆范,又名李范,追封“惠文太子”;
•五子薛王李隆业,又名李业,追封“惠宣太子”。
李旦没有嫡子,两位皇后都是追赠的,这就意味着长子李宪可以占据接班人顺位的头把交椅。可问题是,老三李隆基势力太大,连老爸的皇位都是靠他赚来的,哥俩一个合法不合情,一个是合情不合法,怎么办?
估计李旦体味到了当年曾祖李渊的痛楚。
可是玄武门喋血的事件并没有发生,这个功劳要归于李宪,他主动站出来放弃储位之争,并力挺弟弟李隆基:
“储副者,天下之公器,时平则先嫡长,国难则归有功。若失其宜,海内失望,非社稷之福。臣今敢以死请。”
因此,李隆基的皇位有大哥李宪的一半功劳。这就是他死后,李隆基称之为“吴太伯”,并追赠他为“让皇帝”的原因。
当然,李宪生前的待遇也无人能比,李隆基隔三差五就到大哥府上宴饮,还常常留宿在宋王府。宫中前往宋王府送礼品的宦官,一点都没有断过,这些礼单每年累积起来竟有数百页。
李宪送葬的那天,李隆基亲笔写下一封饱含深情的书信,随着李宪一起下葬。那天天降大雨,李隆基令皇子在泥泞中步行数十里相送。
李宪声名放弃储位之争时,李撝也同时发表支持李隆基的声名,因为按序齿他也是李隆基的哥哥。
或许你认为他的表态有点多余,以他的实力和出身,根本不具备竞争力,其实不然,只要是皇子,即便成事不足,败事还是绰绰有余的。
后来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争斗,李宪和李撝都被太平公主当宣传工具,以证明李隆基的地位不合法。亏得二人并没上当,同时姚崇、宋璟更精明,提前将二人外放做刺史,绝了太平公主的阴谋。
这位申王爷的生母叫“柳宫人”,乃前宰相柳奭的孙女。柳奭即高宗李治的王皇后的舅舅,想来这位柳宫人应该是受累于柳奭,被罚入宫中为奴的。
因此李撝出生时,武则天想弃了他。正巧万回法师在,老和尚说:“这孩子是西域大叔精投胎,能护佑兄弟们。”
与其说是李撝能护佑兄弟们,倒不如说是万回大师有意护佑李撝。李撝终其一生逍遥自在,连神仙都馋得直流口水。
李范此人比较有才华,他勤奋好读,工于书画,结交了一大批文学之士,包括《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何监”原型贺知章,还有王维、李龟年等名士。
武周时期,宫中从民间收集了一大批孤品名画,张易之派人悄悄临摹,把真迹偷走。神龙革命后,这批画落到了李范手中。不幸的是,李符一次火灾烧光了这些真迹。
先天政变时,李范以左羽林大将军身份,追随李隆基诛杀窦怀贞和萧至忠,为消灭太平公主之乱立下大功。
李范这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他唯一的儿子死得太早,没给他留下后嗣。
李业自幼丧母,由王贤妃抚养成人,后来李业对这个养母非常孝敬。李业还有两个早逝的同母妹妹,她们留下的孩子都由李业抚养,李业对外甥们视如己出。
史书上记载了一个神奇的故事,说有一年李业病了,唐玄宗听说后愁得睡不着觉,一夜过来头发也白了,面容也苍老了。好容易打了个瞌睡,神奇地梦见一个药方。于是用这个药方给李业调治,居然病情得到了好转。
李业跟大哥一样多子多福,两人各为绝嗣的李范和李撝贡献了一个过继子。
总之,这哥四个一生享尽荣华富贵,没有经历任何磨难。作为皇家弟子,权力斗争是他们摆不脱的魔咒,比如李显的四个儿子,或主动或被动地掉进陷阱,落得李显这一门仅剩一个孙子。为什么李旦就那么幸运,难道真的如万回大师所言,有“西域大叔精”护佑?
当然不是,命运都是人掌握的。
首先,兄弟四人头脑清醒,都主动与政治保持距离。
其实这哥四个也摆脱不了政治利益的纠缠,也时刻面临着被卷进漩涡的危险,只是他们都凭借智慧躲过了。
比如李宪和李撝,就差点成了太平公主的工具,如果他们稍有点野心,就难免飞蛾投火。回想一下李显的儿子李重福,就是因此走上了不归路。
最典型的就是李范,他结交名士其实就是在走钢丝。不过李范很聪明,他不乱结交,比如像王毛仲这样的位高权重者,他就避而远之。比人说他清高,我认为他是拎得清关系,结交文人雅士不犯忌讳。
他们一边远离政治纷争,一边不断催生李隆基的兄弟之情,两道防火墙,你不得不说这哥四个才是历史上最智慧的皇家子弟F4。
其次,李旦言传身教,对儿子们的正面影响不可忽视。
一人聪明或许是个体差异,几个儿子都这么聪明那就不是偶然了,这一定跟他们的成长环境有关。我觉得李旦的人生态度,对他们的影响很关键。
李旦跟哥哥李显一样,一辈子两次坐上龙椅,不一样的是,李旦其实很抗拒皇帝这个职业,若不是身边的势力推动,他更愿意当逍遥王爷。这或许跟他强势的老妈有关,也跟他经历了高处不胜寒的体验有关。
即便当了皇帝,李旦也想着早点逃离,因此复位后他仅仅当了两年皇帝,就匆匆禅位于李隆基。
李旦的谨慎自保,不可能不影响儿子们。我们读四王传,你很难找到能抓住他们把柄的地方,自我保护意识已经深入他们的骨髓。
最后,有李隆基这个宽容孝悌的兄弟,是他们的幸运。
唐玄宗李隆基对兄弟和儿子们的态度反差很大,他可以一日杀三子,但对兄弟们却真的做到了友爱和信任。
其实对四王的小报告一直没有停过,但李隆基一概不信。比如李范结交名士,很多人拿这件事做文章。李隆基仅仅将几个名气稍大的官员贬抑,却公开声明:兄弟之情是天性,谁拿这件事牵强附会说事我都不相信。
有一次李隆基病得很重,李业的小舅子韦实和殿中监皇甫恂“妄言休咎事”,皇帝快咽气啦,咱得如何如何,诸如此类。结果李隆基病好了,立马有人来打小报告,于是韦实被处死,皇甫恂被流放。
这事把李业和王妃韦氏吓得半死,韦氏干脆穿上了罪服,等着官府来抓她。李隆基果然召见了李业,李业趴在殿下不敢起身。李隆基亲自下得台阶,搀扶其弟弟:“我要是猜忌兄弟,老天都会怪罪我。”一句话说得李业热泪盈眶。
其实李隆基不光对自家兄弟好,对宗室子弟都相当优待,这一点我们还是要为他点赞的。
总之,在阅读了李显一门四子八女的传记后,我们是愤怒的、压抑的、哀叹的,而李旦四子的故事确实让人欣慰,让人温馨,也让我们看到了皇家子弟难得的那份亲情。
《新唐书》的赞写得太好了,我以此为本文的结束语:
“中宗失道,身为母废,妻所弑,而四子皆不得其死,嗣亦不传,殆天秽其德而绝其之,何耶?彼固自绝于天云尔!睿宗有圣子,一受命,一追帝,三赠太子,天与之报,福流无穷,盛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