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西方哲学史》系列十五

作者:神采与文质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大约在公元前384年出生于色雷斯。在他死后的近两千年里,他的权威几乎变得和基督教会的权威一样不容置疑,并且已经成为科学及哲学进步的一个严重的阻碍。

作为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许多方面都迥异于他的前人。他是第一个像教授那样写作的哲学家。他并不富于激情,也没有任何深刻意义上的宗教倾向。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西方哲学史》系列十五

介绍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可以从他对理念论的批评和他替代共相问题的一套学说开始。他清楚地指出:如果许多个体分享一个述词,这不可能是由于它们与某种和自身同类的事物有关系的缘故,而是由于与某种更理想的事物有关系的缘故。(共相是理想的理念原本)

大致来说,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理论是将柏拉图的理论用常识进行解说,而其之所以难以被理解,正是因为柏拉图和常识是很不容易混合在一起的。

亚里士多德说:“用共相,我指的是那些其本质上可以用来表述许多客体的词;用殊相,我指的是那些其本质上不能做这种表述的词。”共相不是实体,所以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所谓的天堂上的床。他说:“任何共相用语似乎都不可能是一个实体的名称。因为每个事物的实体都是其所特有的,不属于任何别的事物;但是共相是共有的,因为所谓共相就是指属于不止一个事物的东西。”由此也就得出一个结论,即一个形容词所描述的事物只有依赖于一个专有名词所指称的事物才能存在,但是反过来并不是这样。比如,人的脸可能变红,也可能变白,“红”或“白”必须依存在“脸”上才能表现出来,而“脸”却还是那张“脸”,它不一定是“白”或是“红”的。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西方哲学史》系列十五

“本质”这个名词对于亚里士多德学派而言非常重要,它绝不是“共相”的同义词。个体事物有本质,同样,每个事物种类也有相应的本质。一个种类的定义就应该以描述其本质为主要内容。

“形式”和“内容”的区别是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一个要点。亚里士多德以青铜球为例,青铜是内容,球形就是形式。正是因为形式上的缘故,内容才成为某种确定的东西,而这就是事物的实质。

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说,灵魂是肉体的形式。(如何理解呢?肉体的成分都一样,但是灵魂赋予肉体不同的个体本质。)灵魂在亚里士多德体系里是让肉体成为一个事物的东西,它具有目的上的统一性,及种种会让我们联想到“有机体”一词的特点。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西方哲学史》系列十五

进一步,亚里士多德又说,事物的形式是其本质和首要的实体。形式是真实存在的,而共相却不是。这种关于形式是可以独立于作为其实例的内容而存在的实体的观点,把亚里士多德暴露在了他自己用来反对柏拉图的理念的论证之下。因为,形式本应是某种与共相迥然不同的东西,但是它们却有着许多相同的特点。如果形式比内容更具有实在性,这倒让我们想到柏拉图所说的理念的唯一实在性。但他可能会回答,没有两种事物能够拥有相同的形式。两个青铜球不能有两种“球性”,但是却一定有不同的形式。根据这种形而上学的本质,随着形式的越来越多和内容的越来越少,事物应该是逐渐变得可知的。但这明显地就与他认为的形式即本质的观点无法兼容。

亚里士多德的内容和形式的学说是和潜在和实在的区别相联系的。内容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形式,事物在变化之后要比之前具有更多的形式。具有更多形式的事物是更“实在”的。上帝就是纯粹的形式和纯粹的实在,因此他就不会有任何的变化。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西方哲学史》系列十五

亚里士多德的神学与他的形而上学有着紧密联系。他说有三种实体:一种是那些可感知又会消亡的,即动植物;另一种是可感知但不会消亡的,包括各种天体;第三种是既不可感知又并不会消亡的,这就是人类所具有的理性的灵魂和上帝。

对上帝的论证就是原动因:一定有某物引发了最初的运动,而此物本身一定是不动的,也一定是永恒的,是实体和现实。欲望和思想的对象就以这种方式引起了运动,而他们本身不在运动之中。就这样,上帝由于被爱而产生了运动,而任何其他的动因都是通过自身处在运动之中来起作用。上帝是纯粹的思想,因为思想是最好的东西。这里的上帝与基督教的上帝有所区别,因为一旦想到任何完美(即上帝本身)之外的事物,都会有损于上帝的完美性。

亚里士多德把“原因”分为四种,分别称为内容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终极因。以一座雕像为例,大理石是它的内容因;形式因是将要被雕刻出来的雕像的样子;动力因是凿子和大理石的接触;终极因是雕刻家作为目的的结局。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西方哲学史》系列十五

亚里士多德的宗教观可以从以下观点看出:上帝作为纯粹的思想、幸福、完全彻底的自我实现而存在,没有任何未曾实现的目的。所有的生命都或多或少地察觉到上帝,并且在对上帝的敬仰和热爱的驱使下行动,因而上帝是所有行为的终极因。变化在于将形式赋予内容,但是当涉及可感觉的事物时,则始终有一种内容作为下层基础。只有上帝是由没有内容的形式组成。

亚里士多德将灵魂和肉体看作是紧紧绑在一起的。肉体和灵魂的关系与内容和形式有关:物质的肉体的形式蕴含着生命的潜在性,所以灵魂一定是一种实体。而实体又是现实的,所以灵魂就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种肉体的现实。灵魂是实体。灵魂是一个具有上述规定的特性的身体“本质的东西”,即灵魂是一个蕴含着生命的自然肉体的第一级的现实。灵魂是肉体的目的因。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西方哲学史》系列十五

亚里士多德区别了“灵魂”和“心灵”,并且让心灵比灵魂更高,与肉体的联系更少。心灵似乎是一种被植入到灵魂之中并且无法摧毁的独立实体。亚里士多德将赋予动物或植物以实体性的东西称之为“灵魂”。但是“心灵”是一种不同的东西,和肉体的联系没有那么紧密,也许它是灵魂的一部分,但是只有很少数的生命体拥有心灵。

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看,似乎将一个人和其他人区别开来的个性是与肉体以及非理性的灵魂相联系的,而理性的灵魂和心灵则是神圣的和非个人性的。非理性的灵魂将我们分开,有理性的灵魂则把我们联合在一起。因此心灵或者理性的不朽性不是单个人的不朽,而是对上帝的不朽性的一种分享。人完全可以增加自己本性中神圣的因素,这样做就是最高的德行。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西方哲学史》系列十五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