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余光中《乡愁》蒙蔽我们几十年,与朱自清相比,不过无病呻吟而已

作者:中国新派冷雁
余光中《乡愁》蒙蔽我们几十年,与朱自清相比,不过无病呻吟而已

作为大半生生活在台湾美国的余光中成名后,开始把大刀朝向自己祖国的一众文学工作者,包括艾青、沈从文、鲁迅。他还从教材中建议删除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背影》,这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他本人以及他的作品也引起了人们的反感。

查询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去台湾之前,在金陵大学就读。

换句话说余光中在大陆的大部分学习时间是在他的故乡江苏,而那时朱自清却是公认的大家,余光中其余时间大半个人生都在台湾美国,为何一个大半生在海外的人却对自己的前辈老乡朱自清如此不客气呢?

朱自清先生三十而立的时候,余光中刚刚出生,余光中成名之后却开始挑朱自清先生的刺,甚至出言不逊毫不客气。

余光中认为:朱自清是假大师,《背影》、《荷塘月色》等所谓的名作其实写得并不怎么好,不过是徒有虚名罢了。当今有不少人认为朱自清是散文大师,数十年如一日那样在追着他的背影,是因为欣赏品味太低。一般人对文学的兴趣,原来也只是逛逛庙,至于神灵不灵,就不想追究了,于是造成了认庙不认神的可笑局面。
余光中《乡愁》蒙蔽我们几十年,与朱自清相比,不过无病呻吟而已
余光中认为,《背影》的开头一句写得就不好。这篇文章是写父亲,但开头却是“我与父亲不相见己二年余了”,应该换成“不见父亲已经两年多了”,因为“我”字有喧宾夺主之嫌。再者,《背影》在情感上是病态的,短短一千多字的文章主人公竟然流了四次泪。时至今日,一个二十学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今日的少年应该多读一点坚毅豪壮的作品,不必诵读这么哀伤的文章。

我们看看余光中的《乡愁》吧!

乡愁 [ 现代 ]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蒙蔽我们几十年,与朱自清相比,不过无病呻吟而已

如果按照余光中的挑剔的眼光,他这首所谓的用情极深的《乡愁》,应该把所有的“我在这头”换成——母亲在那头、新娘在那头、母亲在里头、故乡在那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你余光中对“母亲、新娘、祖国”的思念。否则“我在这头”有喧宾夺主之嫌!

再说,这首《乡愁》抒发的是不健全的乡愁,病态的乡愁!为什么?因为文中只有母亲、新娘,却没有父亲!没有父亲的乡愁不是病态的乡愁吗?难道父亲就不是乡愁重要的组成部分吗?难怪余光中要批评朱自清对父亲的情感是“病态的”,因为他没有父子之情!这首作品严重忽略了游子对父亲的感受,误导读者忽略父爱的存在。

对于《荷塘月色》这篇经典美文,余光中也从几个方面提出了批评。余光中认为,这篇文章用了很多比喻,但这些比喻大半浮泛、轻易、阴柔,在想象上都不出色,过于浅白。比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等比喻句都很低级。 另外,这篇文章中还两次出现了俗艳不堪的意象,不仅不美,反而会引发庸俗的联想,少儿不宜。“舞女的裙”一类的意象对今日的读者的想象,恐怕只有负效果。“美人出浴”的意象就更糟了,令人联想到月份牌、广告画之类的俗艳场面。

朱自清的散文也并非余光中说得那样不堪。《荷塘月色》中的比喻,虽然大多是明喻,但其实都非常巧妙、精准、美感的,对学生是有很大思维启发作用的。

看了余光中这首《乡愁》,如果要说阴柔,你为什么在乡愁里要放入“新娘”的意象呢?况且把“新娘”排在“母亲”和“大陆”之前呢?这不是个人情感大于家国情怀吗?

另外,余光中用“大陆”而非用“故乡故国”这是用词不当,既然写乡愁,就是写对故乡故国祖国的离愁别绪!你为什么用一个中性词“大陆”来表达乡愁呢?这既体现了余光中遣词造句的水平低下,更体现了这首《乡愁》不过是遮羞布,随意扯一块东西,对着它无病呻吟诉说个人的满腹牢骚而已!余光中不是说要多读“坚毅豪壮”的作品吗?这样没有目标指向的《乡愁》谈何坚毅豪壮?

余光中《乡愁》蒙蔽我们几十年,与朱自清相比,不过无病呻吟而已

《乡愁》内容空洞,比喻死板,乡愁模糊,表意不清。从始至终的“我在这头”枯燥乏味,毫无美感与情感的波澜起伏!如果要说是一首写乡愁的作品,只能算是一首小我情怀的抒情散文而已,与朱自清、沈从文文笔相比,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