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半岛聚焦|3小时,出海追江豚!半岛记者随船全程见证,探寻海上“追风侯”

作者:半岛新闻客户端

半岛全媒体记者 赵永宝 张昌威(署名除外)

6月8日早上8点,阳光洒在静谧的海面,这里是我们熟悉的奥帆中心。两个月前,曾有一只东亚江豚来这里串门,引来市民围观。

半岛聚焦|3小时,出海追江豚!半岛记者随船全程见证,探寻海上“追风侯”

奥帆中心海域江豚身影(视频截图)

这一天,是世界海洋日,也是全国海洋保护宣传日。对于我们今天的主角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他们都是持续关注、宣传、守护东亚江豚的公益组织、渔民、海洋专家,还有抖音大V。

这一天,他们打算出海,亲自去寻觅东亚江豚的踪迹。从奥帆中心到大公岛,单程14.8公里的距离,来回约3小时。半岛全媒体记者随船见证他们的寻觅航程。

6月8日早上8点30分,一行12人,分乘“太平号”、“蓝誉号”两艘帆船,从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码头启航,向大公岛附近海域进发,期待一场与“微笑天使”东亚江豚的邂逅。

半岛聚焦|3小时,出海追江豚!半岛记者随船全程见证,探寻海上“追风侯”

记者搭乘“蓝誉”号帆船出发了。王琨  摄

“大公岛,距大陆最近点约14.8公里,是垂钓爱好者最喜欢的海岛之一。”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青岛项目总监李真真介绍说,1988年,大公岛海域曾有渔民捕到一只2.27米的东亚江豚,是迄今发现最大的一只。

茫茫大海,一望无垠。踏上了甲板,一切都是新奇和兴奋的。刚驶出港湾,记者拿起望远镜,满怀期待地四处张望。

“江豚性情很活泼,有时候独自玩耍,有时候成对活动。”老渔民刘树杰向记者普及起来,江豚在水中上游下窜,身体不停地翻滚、跳跃、点头,还不时地喷水、转向,也被叫做海上“追风侯”。

“到了要变天的时候,江豚就特别活跃,游泳、觅食,所有动态都看得一清二楚,特别是它把鱼撵出水面,跃起来吃鱼的瞬间,那是最美的时刻。”说完这句话,刘树杰的神情瞬间变得温柔。

半岛聚焦|3小时,出海追江豚!半岛记者随船全程见证,探寻海上“追风侯”

调查团成员巡视大海。王琨  摄

老渔民刘树杰其实不老,他只有50岁,但已经有30余年的出海经验。他的家乡在西海岸新区琅琊镇,祖祖辈辈打鱼为生。这里的每一捧沙,每一只蛤蜊,都是刘树杰的童年回忆。

抓住缆绳,刘树杰看向海与天的尽头。“最好的时候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临太阳快下山时出海,从把柴火点燃,到烧开一壶热水,差不多一个小时,就能用流刺网捕获2000多斤马鲛鱼。”到了2000年,刘树杰换了一艘稍微大点、20马力的渔船,渔网也换成了单拖。可一网撒出去,却只能捕获到六七十斤杂鱼。保护海洋,保护渔业资源不枯竭的念头,就这样在刘树杰的心里生根发芽。

江豚肉好吃吗?初次关注到江豚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不好吃,也不能吃。”李真真平淡的语气中透着一股坚定,尽管人们并不食用江豚肉,每年仍会有大量的江豚死于非法捕鱼的网钩之间,死于往来船只的螺旋桨之下。

半岛聚焦|3小时,出海追江豚!半岛记者随船全程见证,探寻海上“追风侯”

帆船驶过的海域。王琨  摄

“江豚通常不惧怕船只,有时会跟随船只游泳,拖网、流刺网、双桩张网等作业方式,会造成江豚误捕。”李真真介绍说,江豚是一种母性非常强的生物,如果幼豚不幸被捕捉,雌豚往往不忍离去常常也会同时被捕。“刚出生不久的小江豚也会拼尽全力去保护自己的妈妈。”

东亚江豚在IUCN物种名录中被列为濒危(EN),是国家二级野生水生保护动物,而长江江豚也仅存1000余头,被列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刘树杰非常遗憾地告诉记者,去年以来仅在琅琊镇附近海域,就发现5头被误捕的东亚江豚。

半岛聚焦|3小时,出海追江豚!半岛记者随船全程见证,探寻海上“追风侯”

组装好“装备”打捞海漂垃圾。王琨  摄

“虽然江豚家族在动物里算是聪明的,但小江豚总是特别贪玩,尤其喜欢玩垃圾。”航行途中,刘树杰随手打捞起一个漂在海面上的方便面盒子说道,“比如塑料瓶,玩着玩着,一不小心就吞到肚子里,或是扯塑料袋,如果把头塞进去,堵住呼吸孔,就会有生命危险。”虽然垃圾随着海风、洋流“海漂”不可避免,但我们却可以尽可能从源头上遏制海洋垃圾的产生,尤其是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方面,比如不使用一次性餐具、自带环保购物包、不随便乱扔垃圾等等,都能减少海洋垃圾,保护海洋生态。

半岛聚焦|3小时,出海追江豚!半岛记者随船全程见证,探寻海上“追风侯”

本次“净海行动”公益团队在海上捡拾的垃圾。

大海或许是神秘的,但对于刘树杰和李真真们来说,这片海再熟悉不过。

2020年,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启动“东亚江豚守护计划”,柔软的沙滩上留下了志愿者们深深浅浅的脚印。

半岛聚焦|3小时,出海追江豚!半岛记者随船全程见证,探寻海上“追风侯”

打捞上来一个方便面盒子。

“在琅琊镇,志愿者们了解到,当地渔民出海捕鱼时,一般会在距离海岸线3~5海里处发现东亚江豚的身影,在灵山岛西南处海湾偶遇成群东亚江豚的几率比较高,并且不同季节东亚江豚的个体也会有差异。”李真真告诉记者,在灵山岛,老渔民观察到,灰黑色的东亚江豚大多成群活动,身体表面呈白色的东亚江豚则常常单独行动。志愿者们还和当地NGO、渔民共同探讨渔具改良的可行性,希望为误闯渔网的东亚江豚多留一条生路。

半岛聚焦|3小时,出海追江豚!半岛记者随船全程见证,探寻海上“追风侯”

本次“净海行动”记者乘坐的“蓝誉”号帆船。王琨  摄

而如今的刘树杰,也已经成长为一支以渔民为主体的“蓝湾卫士”的带头人。

2021年,刘树杰带领的团队,向阿拉善SEE齐鲁项目中心“净海行动”申请了海洋生物宣传巡护项目,不仅在当地继续巡护海洋环境健康的指示性物种“海马”,还积极开展东亚江豚的保护和宣传。

而参与“净海行动”的另一个项目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深蓝渔业工程联合实验室海洋哺乳动物研究团队也将制作东亚江豚调研、保护与救援规范,并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相关保护与救援培训。

伴随着机器轰鸣卷起的浪花,帆船开始颠簸,记者的不适感慢慢涌了上来,即便贴上了两张晕船贴,依然抵挡不住海浪的阵阵冲击。

半岛聚焦|3小时,出海追江豚!半岛记者随船全程见证,探寻海上“追风侯”

本次“净海行动”的倡议大使张瀞尤在“蓝誉”号上。

“面朝大海有的时候可能不是诗和远方,还有风浪、颠簸和晕船。”同在“蓝誉号”上的一位姑娘打趣道,她熟练地拉动缆绳,帮助船长升帆,身形娇弱,动作却利落有劲一气呵成。她叫张瀞尤,是本次“净海行动”的倡议大使,她不时地走上船头,拿着手机和望远镜,巡视着茫茫大海。在另一艘帆船“太平号”上的王生鲜是她的爱人,两人还有个响亮的身份——抖音优质视频创作者、远洋水手。

翻开王生鲜的抖音,仿佛打开了海底世界,斑点飞鱼、金枪鱼、青甘鱼……甚至鲸鲨,在他的镜头下翻飞跳跃,正如他的名字,生鲜感十足。

“一条船,无补给,不靠岸,长航在外……“王生鲜告诉记者,去年7月,两人曾以“海洋保护倡议大使”的身份,参与有史以来第一次无动力帆船不间断环海南岛的航行。“我见过平等,在最不平稳的帆船上,也在最不平静的大海上。大海它既不属于谁,也不区别对待谁,帆船无动力,水手无差别,无关乎天南地北还是男女之别。在这里,水手之间的默契,人与风的默契就是动力。”王生鲜在自己的视频里这样描述这段航程。

半岛聚焦|3小时,出海追江豚!半岛记者随船全程见证,探寻海上“追风侯”

王生鲜(左一)、刘树杰(左二)在“太平”号上。王琨  摄

王生鲜是个90后,家在山东潍坊。“让我在海上漂着,就很开心的那种。”王生鲜的普通话,京味十足。他告诉记者,生长在内陆的他,从小就对海洋充满了向往。毕业后,在北京上班多年的他,毅然辞去了稳定的工作,向着大海进发,去追寻最初的梦想。追梦的途中,王生鲜遇到了与他志同道合的姑娘。张瀞尤是个天津女孩,同样喜欢海洋和探险。如今,他们的短视频号已经拥有近300万粉丝。小有影响力之后,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海洋保护的宣传。“这是我谋生的技能,还能用这个技能,传播点有意义的事儿,这就是我行动的意义。”王生鲜在自己的视频里,说过一句很有意义的话:公益的力量不在于你有多大力量,而在于你有多大力量使多大力量。

航行途中,调查团除了观测东亚江豚,还在沿线海域设定了两个调查点,现场进行海水水质检测。“净海行动倡议大使”张瀞尤兴致勃勃地亲手参与了进来,取样、装瓶,并通过帆船上的指示仪,把精确的经纬度记录在瓶子上。随后,专家取出水质测量仪,将一端置于瓶中,另一端与手机连接,不一会儿,盐度、电阻率、硝酸盐、总溶解固体等一系列海水的实时专业数据就显示出来了。虽然方法看起来简单,但每一步的操作要求都相当规范。

半岛聚焦|3小时,出海追江豚!半岛记者随船全程见证,探寻海上“追风侯”

张瀞尤(左)与李真真(右)在船上进行海水水质检测。

海水监测需要多点多次取样,并经过非常精确科学的计算。“我们要对生态负责,对大海负责。”海洋专家眼里的海洋不是无数冷冰冰的数据,而是一个完整、充沛的生命体。

半岛聚焦|3小时,出海追江豚!半岛记者随船全程见证,探寻海上“追风侯”

取样瓶上均标注好了经纬度和日期。

令人欣慰的是,从近年的监测报告来看,青岛附近海域总体海洋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生态群落结构较为稳定。多种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均有明显的增长趋势,多样的海底世界依旧勃勃生机。

上午10时许,经过大约1.5小时的航程,大公岛在我们眼前越渐清晰。却不料,大雾袭来,挡住了去路。大风大浪再加大雾,船长建议回程,而“微笑天使”东亚江豚始终没有向我们揭下神秘面纱。

半岛聚焦|3小时,出海追江豚!半岛记者随船全程见证,探寻海上“追风侯”

6月8日中午11时30分许,帆船刚刚入港,大雾已追随而来。王琨  摄

但大家都知道,无论此行有没有邂逅,它们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保护东亚江豚、保护东亚江豚的栖息地,其实也是在保护我们共同的蓝色家园。

或许这片海域,仍是看不见的遥远,望不见的深广,但东亚江豚的守护人始终在守护海之蓝的路上,不断丰富蓝的意义。

守护东亚江豚,除了这一个个可爱的个体,还离不开这些团队的付出。作为本次活动的公益支持方,太平人寿青岛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复业20年始终关注、支持公益事业。在青岛,先后组织开展过捐赠公益图书馆、资助春蕾女童、青年志愿者环保健步行、家庭教育讲座、抗疫捐款等一系列勇担社会责任的公益活动。此次海洋日,“中国太平号”助力净海行动调查东亚江豚种群情况,共同守护蔚蓝,既是作为青岛企业的应尽职责,更是彰显保险大爱、大慈善的公益之举。

半岛聚焦|3小时,出海追江豚!半岛记者随船全程见证,探寻海上“追风侯”

另一艘帆船“太平”号乘风破浪。

阿拉善SEE齐鲁项目中心主任高健则表示,“净海行动”是由阿拉善SEE齐鲁项目中心、山东环境保护基金会,与山东在地环保NGO,针对山东近海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联合开展的陆源污染物调查与监督、海岸垃圾监测与治理、自然教育、海洋生物多样性与物种保护、滨海湿地保育、海洋公益行动网络搭建等项目。净海行动一期项目非常成功,今年净海行动二期将重点围绕海洋清洁与自然教育、可持续渔业与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涉海工业污染防治监督等三个议题开展。海洋有多大,生命就有多顽强,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蔚蓝。

5月25日,青岛市海洋发展局通过其官方微博发布《关于青岛海域江豚死亡情况说明》。

说明中表示,自5月初以来共接到反映处理死亡江豚3条,分别是5月3日在崂山区小麦岛、5月4日在崂山区仰口峰山角、5月11日在金沙滩海域。在死亡江豚尸体上都发现了受伤痕迹,初步判断死亡江豚是由于意外受伤所致。

近年来,江豚搁浅事件时有发生,公众对它们的救助也越发积极主动。但专家建议,如果没有专业知识,尽量不要靠近,甚至触摸。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林文治博士告诉记者,现阶段公众在发现鲸豚搁浅后,常常会帮助鲸豚重新回到大海;但正确的做法却是,需要先判断搁浅鲸豚的健康状况。有的鲸豚可能身体已经虚弱到无法维持身体平衡了,这时如果直接将其推回大海,反而会增加它们的痛苦。而这些不是普通公众就能做到的,所以一旦普通公众遇到类似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时拨打渔政或者相关部门电话,在专业人员的指引下提供信息,帮助专业人员对其品种和健康状态做出判断;在等待专业救助人员到来前,不要围观搁浅鲸豚,减少它们的焦虑和不安。

再比如,公众在救助搁浅鲸豚时,会往它们的身体周边倾倒海水,希望构筑一个适合鲸豚生存的小环境。但这样的做法,却很容易导致鲸豚呼吸孔进水,反而会导致窒息。正确的做法则是,可以将浸透海水的湿毛巾,覆盖在鲸豚呼吸孔以外的身体部位。

青岛,有一种“海豚”,渔民称它们为“江猪”或“海猪”,在日照也被称“猪鱼”,它们就是“东亚江豚”。

跟久居大海的海豚相比,江豚个头小小,脑袋圆圆,嘴角上翘。虽然没有长长的嘴巴,但标志性的“微笑”,总能让人一见倾心,因此有着“微笑天使”之称。

江豚是聪明的猎手,一旦发现猎物,它们会向前猛冲,在接近鱼群时迅速地扭转身体,用尾叶猛烈地拍击,让鱼群在惊慌中四处乱窜,然后它们会迅速接近猎物,一口咬住,稍作调整后立即吞下,接着再进行下一次捕食。

江豚的寿命在23年左右,一般在春夏之交进行繁殖活动,它们是慈爱的母亲,经过10~11个月的孕期后,它们会诞下一只小江豚。

如果你不愿看到这样一个温情而又呆萌的物种从我们身边消失,请关注和爱护它们美丽的大自然,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拒绝非法捕捞,拒绝使用或购买来历不明的各种生物制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