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孟子》读书笔记(4)

作者:万卷纵横眼欲枯

2.8

《孟子》读书笔记(4)

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他从人民利益的角度来理清君臣关系,这和后世儒家是不同的。

孟子认为君王的权力是民众赋予的,他在《离娄下》里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所以当君王不能尽到自己的责任,不能百姓,反而残害百姓的时候,是可以推翻他的统治的,“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万章下》)。于是乎,孟子对“汤放桀,武王伐纣”,自然是持肯定的态度了,他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这样的君臣态度,就是朱元璋痛恨孟子的重要原因吧。

2.10

齐宣王五年,齐国趁着燕国发生了“子之之乱”,出兵伐燕,取得大胜,对于要不要吞并燕国这个问题,齐宣王询问孟子。

孟子说:“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只要老百姓高兴,就可以吞并燕国。孟子对待战争的态度,完全以老百姓的欢迎与否为准,老百姓欢迎的,就可以进行。他举了周文王、周武王为例,只要是救民水火的战争,百姓自然会“箪食壶浆”来欢迎的。

可惜的是,历代王朝的战争发动者,往往只能使百姓“如水益深,如火益热”,“箪食壶浆”的现象也就很少发生了。

《孟子》读书笔记(4)

2.11

孟子说,商汤征伐天下的时候,老百姓都盼望他的到来,“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但兵者凶器,历代王朝,仁义之师自古罕见。

不由得想起了李白的《战城南》:“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然。烽火然不息,征战无已时。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圣人不得已而用之,万千生灵便涂炭矣,宁不悲乎!

2.12

官长视百姓如草芥,“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邹穆公却责备百姓不能为官长而牺牲生命,无怪乎被孟子斥责了。

成语“出尔反尔”就出自这一则,孟子引用曾子的话,原意是说,你怎样对待人家,人家就怎样回报你,这和它现在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2.14

齐国要加强薛地的城池,滕文公很害怕,问孟子该怎么办。面对强大的邻国,孟子又能有什么好办法,他只能说不管别人做什么,努力做好自己就好。

《孟子》读书笔记(4)

2.15

滕文公问孟子:“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像滕国这样的小国,竭心尽力服事大国,仍然不能免除祸患,那该怎么办?

孟子给他出了两个主意,一个是死守,“效死勿去”;一个是效法周先王太王躲避狄人的做法,远远地离开。

可是对于滕文公来说,这两个办法都是办不到的:守是守不住,躲又能躲到哪里去?时代不同了,战国之时,和周太王时期的形势已经不一样了,处于夹缝中的小国,被吞并的命运是无法改变的。

2.16

鲁平公想要去拜访孟子,这是孟子实现自己理想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但鲁平公一个叫臧仓的宠臣却说孟子为母亲办丧事所用的棺椁衣衾比为父亲办丧事时所用的更精美,是不符合礼制的,即“后丧逾前丧”,所以孟子算不上贤者,不应该去见他。因而鲁平公就没有去见孟子。

孟子知道了这件事,感叹着说:“吾之不遇鲁侯,天也。”他把自己不能和鲁平公遇合的原因,归结为天命。朱熹注解说:“圣贤之出处,关时运之盛衰,乃天命之所为,非人力之可及。”(《四书章句集注》)

但在我看来,孟子这句话,与其说是强调“天”对人“命运”的支配,还不如说是在表达内心的感叹和无奈。就像他在《万章章句上》里也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