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孟子》讀書筆記(4)

作者:萬卷縱橫眼欲枯

2.8

《孟子》讀書筆記(4)

孟子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他從人民利益的角度來理清君臣關系,這和後世儒家是不同的。

孟子認為君王的權力是群眾賦予的,他在《離婁下》裡說:“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是以當君王不能盡到自己的責任,不能百姓,反而殘害百姓的時候,是可以推翻他的統治的,“君有大過則谏,反複之而不聽則易位”(《萬章下》)。于是乎,孟子對“湯放桀,武王伐纣”,自然是持肯定的态度了,他說:“聞誅一夫纣矣,未聞弑君也。”

這樣的君臣态度,就是朱元璋痛恨孟子的重要原因吧。

2.10

齊宣王五年,齊國趁着燕國發生了“子之之亂”,出兵伐燕,取得大勝,對于要不要吞并燕國這個問題,齊宣王詢問孟子。

孟子說:“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隻要老百姓高興,就可以吞并燕國。孟子對待戰争的态度,完全以老百姓的歡迎與否為準,老百姓歡迎的,就可以進行。他舉了周文王、周武王為例,隻要是救民水火的戰争,百姓自然會“箪食壺漿”來歡迎的。

可惜的是,曆代王朝的戰争發動者,往往隻能使百姓“如水益深,如火益熱”,“箪食壺漿”的現象也就很少發生了。

《孟子》讀書筆記(4)

2.11

孟子說,商湯征伐天下的時候,老百姓都盼望他的到來,“若大旱之望雲霓也”。但兵者兇器,曆代王朝,仁義之師自古罕見。

不由得想起了李白的《戰城南》:“去年戰桑幹源,今年戰蔥河道。洗兵條支海上波,放馬天山雪中草。萬裡長征戰,三軍盡衰老。匈奴以殺戮為耕作,古來唯見白骨黃沙田。秦家築城避胡處,漢家還有烽火然。烽火然不息,征戰無已時。野戰格鬥死,敗馬号鳴向天悲。烏鸢啄人腸,銜飛上挂枯樹枝。士卒塗草莽,将軍空爾為。乃知兵者是兇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

聖人不得已而用之,萬千生靈便塗炭矣,甯不悲乎!

2.12

官長視百姓如草芥,“兇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鄒穆公卻責備百姓不能為官長而犧牲生命,無怪乎被孟子斥責了。

成語“出爾反爾”就出自這一則,孟子引用曾子的話,原意是說,你怎樣對待人家,人家就怎樣回報你,這和它現在的含義是不一樣的。

2.14

齊國要加強薛地的城池,滕文公很害怕,問孟子該怎麼辦。面對強大的鄰國,孟子又能有什麼好辦法,他隻能說不管别人做什麼,努力做好自己就好。

《孟子》讀書筆記(4)

2.15

滕文公問孟子:“滕,小國也;竭力以事大國,則不得免焉,如之何則可?”像滕國這樣的小國,竭心盡力服事大國,仍然不能免除禍患,那該怎麼辦?

孟子給他出了兩個主意,一個是死守,“效死勿去”;一個是效法周先王太王躲避狄人的做法,遠遠地離開。

可是對于滕文公來說,這兩個辦法都是辦不到的:守是守不住,躲又能躲到哪裡去?時代不同了,戰國之時,和周太王時期的形勢已經不一樣了,處于夾縫中的小國,被吞并的命運是無法改變的。

2.16

魯平公想要去拜訪孟子,這是孟子實作自己理想的一個很好的機會,但魯平公一個叫臧倉的寵臣卻說孟子為母親辦喪事所用的棺椁衣衾比為父親辦喪事時所用的更精美,是不符合禮制的,即“後喪逾前喪”,是以孟子算不上賢者,不應該去見他。因而魯平公就沒有去見孟子。

孟子知道了這件事,感歎着說:“吾之不遇魯侯,天也。”他把自己不能和魯平公遇合的原因,歸結為天命。朱熹注解說:“聖賢之出處,關時運之盛衰,乃天命之所為,非人力之可及。”(《四書章句集注》)

但在我看來,孟子這句話,與其說是強調“天”對人“命運”的支配,還不如說是在表達内心的感歎和無奈。就像他在《萬章章句上》裡也說:“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緻而至者,命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