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官场素有“多磕头,少说话”的当官秘诀。的确,“言多必失”,往往说得越多,错得越多。做官之人,还是“多磕头,少说话”最安全了。
不过,如果遇到必须要说话的情况,“多磕头,少说话”的六字真言就用不上了。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应对之策就是,尽量说上司喜欢听的话。就算是假话,也照说不误;那些令上司不高兴的话,就算是真话,也一定不要说。
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故事。

1867年,江浙一带发生灾荒,加上历年战争的影响,导致尸横遍野。江苏巡抚、藩司发文,要求各县尽快掩埋暴露在各处的尸骸。江苏南汇(今属上海市)代理县令陈其元收到命令后,亲力亲为,将南汇所属的城乡远近各处尸骸收集处理。经过3个月的忙碌,共收集掩埋了3万多具尸骸。不过,由于暴露在各处的尸骸数量太多,还有1万多具尸骸没来得及掩埋。
陈其元是一个老实人,他将这些实际情况向藩司做了汇报。
与此同时,另一个县只掩埋了1700多具尸骸,还有许多尸骸没有掩埋,该县的县令却在汇报材料中大言不惭地声称“境内悉数葬尽”。
显然,陈其元说了真话,另一个县的县令说了假话。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藩司下文时,对陈其元进行了一番申饬,对另一县的县令进行表彰记功。
其实,陈其元在如实汇报之前,就有幕僚建议,不妨在汇报材料中说点假话,向上级说尸骸已经“掩埋净尽”。陈其元觉得这样不妥,他担心这样做的话,这剩下的1万多具尸骸无法在第二年得到掩埋,终将暴露在外。
“吃一堑,长一智。”经过这件事的教训,陈其元明白“公事不可不作欺饰之语”,就是该说假话的时候,还得说上那么几句。
对于说真话带来的危险,另一名晚清官员有更深的体会。
这个官员叫郭嵩焘。郭嵩焘是湖南湘阴人,与晚清重臣左宗棠是同乡兼好友。当年,左宗棠被卷入“樊燮京控案”,危在旦夕,郭嵩焘仗义营救,还说出“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的名言,感动了咸丰皇帝,救了左宗棠一命。
郭嵩焘还是一名杰出的外交官员。1875年,在军机大臣文祥的推荐下,郭嵩焘进入总理衙门,并被朝廷派任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名驻外使节。
清朝闭关锁国太久,对外界一无所知,因此也很想通过出使各国大臣,了解西方各国的真实情况,要求出使各国大臣“随时咨送日记等件”“凡有关系交涉事件,及各国风土人情,该使臣皆当详细记载,随事咨报”。郭嵩焘从上海出发后,立即按照朝廷的要求,每天坚持写日记,将所见所闻所思详细记载。
到了英国后,郭嵩焘将份51天2万余字的日记归纳整理成一本《使西纪程》,寄回总理衙门,公开刊行。这部书不但记录了英国在科学技术、工业生产等方面的巨大成就,还介绍了英国议会等政治体制的运行模式,希望朝廷在了解英国的真实情况后,不再故步自封、自欺欺人,而是像日本进行明治维新那样,对西方文明奋起直追。
没想到,《使西纪程》刊行后,激起了朝野的一片反对、攻击、谩骂。有的骂郭嵩焘“诚不知是何肺肝”,有的骂郭嵩焘“有二心于英国,欲中国臣事之”。就连郭嵩焘的老朋友、湖广总督刘坤一,都质问他“何以面目归湖南,更何以对天下后世”。面对汹涌而来的反对声,慈禧太后下令将《使西纪程》毁弃,禁止流传。同时,发布谕旨严厉申饬郭嵩焘。
后来,当郭嵩焘回国时,朝廷还打算惩处他。在李鸿章的反对下,这才作罢。
你看,这就是说真话的代价。
如果一个官员,既不想说真话,又不想说假话,又该怎么办?那就只好说“今天天气哈哈哈”了。
对于这一点,做过13年英国驻华全权公使的英国人威妥玛有很深的体会。
威妥玛经常到总理衙门办事,他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总理衙门的各位大臣、章京从不敢轻易发布自己的看法。
一次,威妥玛在总理衙门寒暄:“今日天气甚好。”但无人搭话。过了很久,以军机大臣身份兼任总理衙门大臣的沈桂芬感觉再不搭话就很失礼了,便回话:“今日天气果好。”沈桂芬话音刚落,各位大臣、章京纷纷回答:“今日天气果好。”
威妥玛不禁哑然失笑。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朝衙门里的官场潜规则》《使西纪程》《清代之竹头木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