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豪情》凤凰卫视电影台2月27日12:00播出
盘点2016年最令人血脉偾张的电影,《血战钢锯岭
在冷酷无情的战场上,谁都无可避免地依赖战友,却很少有人有勇气像戴斯蒙德那样舍己救人,甚至为救战友而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凯伦·华登正是这样一个为了掩护下属而壮烈牺牲的女军官。

➤凯伦·华登上尉(梅格·瑞恩 饰)
凯伦·华登是电影《生死豪情》的女主角,也是一位极具勇气的女性。然而影片并不止于歌颂英雄在面临生死时的英勇无畏,更通过剖析人性在战争中的丧失与回归来探讨什么才是战争中真正的公正与勇气。
➤电影《生死豪情》,1996年上映
作为第一部以海湾战争为题材的影片,《生死豪情》讲述了在科威特的伊军占领区,装甲部队指挥官纳森尼尔·沙林上校误下命令击毁了己方的坦克,战友鲍德温等人无辜牺牲。
➤纳森尼尔·沙林上校(丹泽尔·华盛顿 饰)
内心备受煎熬的沙林上校被调回华盛顿,奉命调查已故女飞行员凯伦·华登拯救被困士兵的事件。如果审核无误,华登上尉将成为第一个被提名授予荣誉勋章的女性。然而随着沙林上校抽丝剥茧的调查,华登上尉死亡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影片开头仅用了短短5分钟就真实地还原了海湾战争最后阶段的“沙漠军刀”地面进攻行动。从武器装备以及代号“美洲狮”、“军刀”等细节来看,沙林上校指挥的团队很可能就是担任突破战斗巡逻任务的第2装甲骑兵团(现为美国陆军第2骑兵团),当时从属于总兵力接近8万人的美国第7军。而他们的对手正是共和国卫队最具战斗力的伊拉克真主师。
➤美军M1A1坦克装备了高性能的火控系统和热成像仪,火控计算机可处理的距离最大4000米,测距仪的测距范围最大是7990米。其夜视装备可在2000米到2500米距离上准确射中伊军坦克。
➤伊军T-72坦克只有第二代微光夜视仪,夜间最大探测距离不超过1000米。
由于伊军的坦克依托掩体实施隐蔽射击,被称为“萨达姆天气”的沙尘暴席卷整个战场,加上铁丝网与地雷的阻挠,即使拥有先进的火控系统和热成像仪,美军地面部队还是迎来了极为惨烈的战斗。
可以说,沙林上校在战场上的失误取材于海湾战争的真实事例。因为在海湾战争期间最激烈的“东73战役”中,惊慌的美军就先后打爆了自家的5辆M1A1坦克和4辆M2战车。
➤20世纪最后一次坦克大战——东73战役
然而,在这部将近两个小时的影片中,导演爱德华·兹威克并没有将大量篇幅放在战争场面的描写上,而是再现“罗生门”的叙事手法,通过沙林上校的视角将被战友抛弃的女英雄的事迹逐渐还原真相,也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裂变进行了无情的剖析。
➤军医伊阿里欧(马特·达蒙 饰 图右)
在军医伊阿里欧和士兵莫菲兹的口中,华登上尉分别成了果敢的女英雄和懦弱的胆小鬼。事实上,即使莫菲兹不服从命令并打伤了她,即使下属们也对她的命令产生质疑,但当救援飞机到来的时刻,华登上尉还是大喊着“快走,我来掩护你们!”实现了她对自己、对战友的承诺。
由于怕被事后追究,莫菲兹上飞机后就谎报上尉已经死亡,其他人也选择了集体沉默。他们眼睁睁地看着这个掩护大家撤退的女人被凝固汽油弹的火海吞噬。
➤背叛华登上尉的士兵莫菲兹(卢·戴蒙德·菲利普斯 饰 图右)
➤莫菲兹转身看伊阿里欧一眼,伊阿里欧虽然很震惊,但为了自保选择了沉默。
然而,苟活者总是难以摆脱缠绕在心中的梦魇。同沙林上校用酗酒来减轻痛苦一样,虚弱的艾特梅耶尔躺在病床上求死,莫菲兹撞上了呼啸而来的火车,军医伊阿里欧只能用毒品来麻痹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饰演伊阿里欧的马特·达蒙为了表演出吸毒者真实的状态,通过节食和每日跑步13英里(约20公里)最终在100天内成功减重40磅(约18公斤)。
➤马特·达蒙在影片前后惊人的体型变化
当时尚未成名的“呆萌”全凭一己之力减肥,导致紊乱的身体机能在两年后才恢复正常。但他在影片中体现出的敬业与演技令他获得了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和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等名导的青睐,因此才有了出演《造雨人》(1997)、《心灵捕手》(1997)和《拯救大兵瑞恩》(1998)的机会。
凹陷的双颊,痛苦的神情,伊阿里欧隐藏在心中的不安与内愧疚终于在沙林上校的不懈追问下倾泻而出。对于同样背负着沉重包袱的沙林上校来说,他能切身体会人在生死存亡时刻的渺小与脆弱。于是,他下决心要将华登上尉牺牲的真相公之于众。因为只有说出了事实,人们才能真正地尊敬她和每一位为国牺牲的士兵,而不只是崇拜英雄头顶的光环。
“前进,去正确地指挥,谨慎地参谋,时刻保持警惕,深思熟虑地判断。还有,更重要的是用你们全部的身心,全部的灵魂和全部的勇气去保护你们的下属和美利坚合众国。”
凯伦·华登用她的生命践行着毕业典礼上的誓言。沙林上校也开始正视自己的内心,不顾军队的形象和自身的前途,向《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和鲍德温父母袒露了自己误杀战友的真相,并得到了鲍德温父母的宽恕。
正如影片英文名“Courage Under Fire”所诠释的另一层含义,只有面对事实、承认事实才是最大的公正和勇气。虽然电影中的“罗生门”已经结束,但是现实中的罗生门却在不断上演。当时的美国政府将其在海湾战争中的行动美化为“绝对地维护正义”,并强调“高科技转变了战争的严酷性质”。然而只有上过战场的人才知道那里只有一场又一场的殊死搏斗和无数血肉横飞的尸体。
➤根据美国国防部公布的资料,海湾战争中美军伤亡1143人(死亡294人),伊军伤亡约10万人(死亡约2万~2.6万人)。
即使是影片本身刻画了可歌可泣的美国英雄形象,并无处不在宣扬他们所重视的人权与生命,但是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权乃至生命会被珍惜吗?他们也会英雄般地死去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海湾战争期间著名的“死亡公路”事件。美军对从科威特撤兵的伊拉克千余辆坦克、装甲车、军用及民用车队进行长达10小时的轰炸。
反观我们国家的战争片,从新中国建立到“文革”前,中国战争片也曾成功塑造了一大批理想化的、充满浪漫色彩的英雄人物形象: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高呼“向我开炮”的王成以及面对日伪军飞机大炮轮番轰炸却顽强抵抗打不死的狼牙山五壮士。
➤《董存瑞》(1955)/《狼牙山五壮士》(1958)/《英雄儿女》(1964)
同样都是强调英雄和集体主义,那些“高大全”和“脸谱化”的英雄形象在近些年较火的《亮剑》、《士兵突击》和《集结号》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充满个性、更加真实丰满的血性男儿。这些影视剧的选材立意和叙事风格也逐渐有了好莱坞大片的感觉。
➤《亮剑》(2005)/《士兵突击》(2006)/《集结号》(2007)
不过,对于观众来说,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片和“美国式”战争片同为主旋律影片,所受待遇却一直有着天壤之别。事实上,不管那场战争的起因是否正义,是否愚蠢,美国人都可以把它拍成一部大义凛然的爱国宣传片,这种不仔细甄别还真难以发现的套路是很值得我们好好琢磨与借鉴的。
文|福尔魔歌
图片来自互联网
编辑:福尔魔歌 倪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