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刘立夫 |《管子》:重民而抑君之道

作者:刘立夫

《管子》:重民而抑君之道

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管子,因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而使齐国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他的治国理念也被稷下道家所推尊,并托其名而写成《管子》一书。

这位卓越的政治家首先得到了孔子的高度评价,孔子说齐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主持盟会,不用武力就制止了战争,都依靠管仲之力。孔子甚至赞美管仲是“仁”德的典范。

刘立夫 |《管子》:重民而抑君之道

但同为儒家代表人物的孟子,却对管子“重利轻义”的富国之路极为不屑。有一次,孟子的学生公孙丑将孟子与管仲相提并论,孟子大为火光:“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尽管在义利问题上,孟子不同意管子,但在对待人民和君主的态度上,孟子却与管子有共同语言。在《管子》的思想中,有三个比较明显的重民抑君倾向。

刘立夫 |《管子》:重民而抑君之道

一、君主要顺应民心,不可以罔顾民意

“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

意思是人民厌恶忧愁劳累,我就让他们安逸快乐。人民厌恶贫穷下贱,我就让他们富贵。人民厌恶危险,我让他们平安。人民厌恶灭绝,我让他们人丁兴旺。能够使百姓得到安乐的人,百姓必然愿为他忧劳;能够使百姓求得富贵的人,百姓就愿意为其忍受贫贱;能够保全百姓生活安稳的人,百姓也愿意为其担当危难;能够保证百姓生养繁育的人,百姓也就不惜为其牺牲性命。

刘立夫 |《管子》:重民而抑君之道

在此篇中,管子明确君主尊重民意,否则就会导致“近者叛之”。这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是相通的。孟子说“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表达了同样的诉求。

二、君王应诚心待民,不可以随心所欲

“欲为天下者,必重用其国;欲为其国者,必重用其民;欲为其民者,必重尽其民力。”

这里的“重”是“慎重”的意思。要治理天下,必须珍惜国力,慎用本国之民;想要治理好国家,必须慎重保存国内民众的财力物力;想要治理好民众,不敢轻易动用民力不使之虚耗殆尽。管子认为君主只有真正从内心行德,才可以收获较为有效的治国办法,这就叫做“唯夜行者独有”。而君主尤其要避免的,就是对民众假情假意,佯装和善,这就好似乌鸦之间所有的交情一般,只是“虽善不亲”。

孟子也认为君主要遵守规矩,不能过分欲求:“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君主虽为一国之主,却不要将它当成资本,任性妄为,必须学会自我克制,孟子的言辞较于管子更加严厉。

刘立夫 |《管子》:重民而抑君之道

三、君主应谦虚谨慎,不可以居功自傲

“独王之国,劳而多祸;独国之君,卑而不威。”

管子认为,治国理政、为民服务是君主的本分。那些有了功绩就自得自满的君主,好比“自媒之女,丑而不信”,相当于自己做媒的女子不光彩,不会得到好名声。

在这一点上,孟子更为激进。孟子认为,君王必须行“仁政”,没有王道的国君不会长久,甚至会为自己的悲惨未来埋下伏笔。

刘立夫 |《管子》:重民而抑君之道

管子在政治上的成功,与他的政治主张是分不开的。他虽然重民抑君,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因而获得了成功。对比起来,孟子推崇民贵君轻,意思相差不大,却屡遭挫折,二人在政治实践上的实际效果相差太多。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