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管子》中的粮食安全理念

作者:学习时报

《管子》今本76篇,是由西汉的刘向编订。一般认为,该书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地管仲学派代代累积的文章汇总,既有对管仲思想的记录与发挥,也有这些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运用。《管子》一书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泛,所蕴含的粮食安全思想不仅为当时齐国富国强兵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而且对于今天在全球化背景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借鉴启示意义。

粟者,王之本事也

中国的粮食安全思想最早可以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源于重农思想。《管子》一书包含丰富的重农思想,从各个方面强调农业的重要作用。《管子·治国》更是直接把农业提升到国家兴衰存亡的战略高度加以强调,明确提出“粟者,王之本事也”,详尽剖析农业为国家根本的道理,指出如果一个国家不注重发展农业就会面临灭亡的危险。《管子·五辅》则从治理国家的角度提出农业是国君治国理政的第一要务,是人民富裕的基础,即“明王之务,在于强本事,去无用,然后民可使富”。《管子·治国》还通过分析农业生产、粮食安全、国富兵强之间的关系——“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指出农业是百姓衣食之源、富民强兵之本,把农业提升至富民、安邦、强兵之基的战略高度加以强调。

在重农思想的基础上,《管子》还特别强调粮食安全的战略意义。《管子·治国》通过考察国家兴衰的历史发现,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不生产粮食的国家是一定会灭亡的,只有尽力从事粮食生产并能将粮食保存下来的国家才能够“王”天下,即“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接着,《管子·治国》还分析了为什么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从安定百姓、积累财富、开疆拓土、成就霸业等方面分析粮食安全之于国家安全的关键作用,即“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此外,《管子》还强调粮食安全的政治意义,指出粮食生产是提高人们文明程度的物质基础,即“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提出“常平仓”构想

粮食安全治理思想,即如何实现粮食安全,是粮食安全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根本落脚点。在前人粮食安全治理思想的基础上,《管子》一书进一步从政治、经济、技术、制度等方面探讨如何保障粮食安全,扩展丰富了粮食安全治理思想。

储积粮食等重要资源保障粮食安全。一方面,《管子》非常重视粮食储备,指出国家粮库储备不足会导致国库财用不足,甚至危及国家存亡,即“仓廪空虚,财用不足,则国毋以固守”,强调加强粮食储备以夯实粮食安全的基础。《管子·事语》《管子·国蓄》等篇都强调统治者应有十年的粮食储备才能养活百姓、富国强兵。另一方面,《管子》对储粮备荒思想进行了创新与拓展,主张建立粮食分级储备制度来保障粮食安全,提出“常平仓”的构想。所谓“常平仓”,即政府在丰收之年购进粮食储存以免粮价过低伤害农民利益,在歉收之年卖出所储粮食以平抑市场粮价。可以说,“常平仓”构想是对储粮备荒思想的创新和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从汉代设置“常平仓”开始,历朝历代的“常平仓”在确保粮食安全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增加粮食生产劳动力确保粮食安全。《管子·小匡》明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统治者就认识到增加农业劳动力之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性,采取四民分业制度以稳定农业阶层、增加农业劳动力。春秋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导致井田制下耕作的奴隶和农奴们大批逃亡,利大易行的工商业也吸引了一大批农民弃农经商,造成农民的大量流失,对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冲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管仲辅佐齐桓公改革内政,推行四民分业制度,从国家制度层面稳定农业阶层,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此外,据《管子·乘马》记载,以齐桓公、管仲为代表的齐国统治者还对井田制及劳役地租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实行“均地分力”“与之分货”等政策,提高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以确保粮食安全。

以基础设施、生产工具以及技术的改进等确保粮食安全。一是改进生产工具提高粮食产量。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得到改进。据《管子·乘马》《管子·海王》记载,犁耕技术得到应用,而且已经开始使用铁犁。铁制生产工具的出现,推动了战国时期包括齐在内的各诸侯国耕作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粮食产量。二是修建水库、堤坝、水渠等水利工程以应对自然灾害对粮食安全的威胁。据《管子·度地》记载,齐国统治者为应对水灾、旱灾、风雾雹霜、虫灾等自然灾害设置专门官员维护和修补堤坝和水库,在分洪蓄水、灌溉农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大提高了农作物产量。

以粮食为武器不战而屈人之兵

“不生粟之国亡”,《管子》一书的粮食安全思想不仅凸显了粮食安全之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而且把这一思想付诸于外交领域,将粮食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和手段,通过粮食外交消灭了一些国家从而成就了齐国霸业,实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

作为春秋时期出现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曾在粮食外交中多次运用粮食战争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管子·轻重戊》记载的买绨囤粮降服鲁、梁就是其中的一个经典案例。鲁、梁两国是齐国的两个邻国,也是齐桓公称霸大业中必须灭掉的两个强劲对手。管仲就如何灭掉鲁、梁向齐桓公献计,提出要使鲁、梁两国放弃农业生产而依靠向齐国大量供应绨来发财致富。齐桓公接受管仲的建议,通过政令使鲁、梁的特产绨在齐国价格飞涨,诱使鲁、梁两国的国君下令要求全国百姓生产绨而放弃农业生产。十三个月后,齐国又通过政令的形式禁止齐人穿绨而改穿帛,并封闭关卡,断绝与鲁、梁的经济往来。此时,鲁、梁两国早已因全民织绨而荒废了农业生产,粮食难以自给,结果是两国相继发生严重饥荒,不得不购买高价粮以维持生存,最终导致鲁、梁两国的国家财政陷于瘫痪,鲁、梁君主只得乖乖地屈服于齐国。

除了买绨囤粮降服鲁、梁这一经典案例,《管子》一书还记载了不少齐桓公以粮食为武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案例,例如买柴囤粮降服莒、莱,买鹿囤粮降服楚国,买狐囤粮降服代国,以及买兵器囤粮降服衡山国等。鲁国等国之所以被齐桓公用粮食武器所征服,根本原因就是这些诸侯国的国君见利而忘忧,放弃粮食生产。他们用国破家亡的惨痛事实印证了“不生粟之国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