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党史故事听我讲」娄底市红色故事大宣讲㉖从四次“变身”看“嘉庚精神”| 宣讲人:付嘉名

作者:新娄底APP

从四次“变身”看“嘉庚精神”

宣讲人:付嘉名

我国近现代史上有这样一个传奇的人物,从家道中落到重振家风,从富甲一方到桃李天下,从三民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从橡胶大王到慈善大王,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名字不一定人人知晓,但他创办的厦门大学想来是广为人知,就在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致信这所具有光荣传统的百年名校,也高度评价了这位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他就是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今天,我想用他四次“变身”的故事与大家共同缅怀“嘉庚精神”。

重义轻利,实现从“破产负债”到“南洋侨领”的转变

1874年,陈嘉庚出生于福建,少年时到新加坡随父亲经商。1904年,父亲的公司破产倒闭,而立之年的陈嘉庚从父亲那里接手的“家业”便是近20万的欠款。新加坡当时的法律规定“父债子免还”,意思是陈嘉庚不需要承担父亲的债务,但是以信誉为重的陈嘉庚虽然经济拮据,却宣布“立志不计久暂,力能做到者,决代还清以免遗憾也”。他说不管花多长时间,只要他能做到,一定要代父亲还清所有债务。他以菠萝种植加工业起家,并套种橡胶,艰苦奋斗了4年时间,终于有些盈利,他便不顾亲友反对,他主动找债主还债,兑现了自己的诺言。陈嘉庚“一诺万金”的故事迅速传遍了东南亚,人们都愿意与他做生意。之后,陈嘉庚以经营橡胶业为主,兼营米业、航运业等多种行业,在1925年前后事业达到鼎盛。陈嘉庚坚守的“公忠毅诚”的做人标准,更是深受广大华人华侨的尊重和爱戴。从16岁南渡经商,到1934年企业收盘,44年内的商海搏浪、艰苦奋斗,他所留下的不仅仅是商业神话,更是一种自强不息、诚实守信的精神。

倾心教育,实现从“富甲一方”到“桃李天下”的转变

毫无疑问,陈嘉庚是一名出色的企业家,但他最引以为豪的成就莫过于他作为一个教育家的存在,他一生兴学的时间长达67年。如今,近120所陈嘉庚创办或资助的学校遍布海内外,涵盖幼儿园、中小学、职业教育和大学。在他的倡导和带动下,兴学教育蔚然成风,大批华侨华人热心公益,襄助社会事业。

其实早在1894年,20岁的陈嘉庚就捐资2000银元在家乡集美创办了著名的惕斋学塾。民国3年,又创办集美高等和初等学校,在此后又相继创办了女子小学、中学、师范、幼稚园、水产、商科、农林、国学专科、幼稚师范等一系列学校,并逐步发展,他还在校内建起电灯厂、医院、科学馆、图书馆、大型体育场等设施。正是他的努力才让昔日偏僻的渔村成为举世闻名的集美学村。

说起陈嘉庚办学,不能不提“变卖大厦,维持厦大”的故事。1921年,陈嘉庚创办了厦门大学。然而,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陈嘉庚公司受到沉重打击,1933年,英国一银行决定出钱资助陈嘉庚的企业,提出的条件是必须停止资助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陈嘉庚毅然回答:“企业可以收盘,学校决不能停办!”为保住学校,陈嘉庚多方筹款,甚至变卖家人居住的三栋别墅,钱款全部充当厦门大学经费。

他坚信,“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那个年代,读书被视为富人用来打发时间的方式,穷人的孩子不读书。陈嘉庚办学免费让穷人的孩子来读书,但他们遇到了很多困难,不得不挨家挨户上门劝说家境不好的孩子到学堂读书。黄炎培先生曾说过:“发了财的人很多,而肯全拿出来的,只有陈先生。”陈嘉庚是一位毕生热诚为国兴学育才的教育家,在当时的华人企业家中,比他富有的人不在少数,但能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始终如一地慷慨捐赠,而自己却非常简朴的华人企业家,唯有陈嘉庚。

心向光明,实现从“支持重庆”到“拥护延安”的转变

1910年,陈嘉庚在新加坡参加中国同盟会,募集巨款赞助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战争开始,他倡立“南侨总会”(全称“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并担任主席,每年募款达上亿元,支持国民政府抗日救国。1938年10月,汪精卫发表“和平谈话”。陈嘉庚以南侨总主席名义,直接向汪精卫去电,严辞指出其主张极端错误。同年10月28日,当时国内政坛的一次重要会议——国民参政会在重庆召开。身在新加坡的陈嘉庚以国民参政员的身份,向大会发去一个电报提案,其中一句话“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犹如一声惊雷,惊动了国民党当局,也震动了海内外。

1939年冬,蒋介石发布了关于陕甘宁边区国共摩擦情况的报告,引起海外爱国华侨的不安。1940年他率南洋华侨考察团访问延安,国民党千方百计阻挠他的延安之行。在共产党驻渝代表董必武、林伯渠、叶剑英的安排下,经毛泽东主席正式邀请,陈嘉庚在延安度过了他毕生难忘的9天。

这是陈嘉庚政治生活发生根本转折的契机,也是他生命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在此之前,他是坚决的“拥蒋派”,对共产党不甚了解。在这里,他广泛接触各界人士,悉心进行考察研究,了解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充满生机的神奇世界。在这里,他见到私人商铺林立,人民当家做主,逐渐改变了原来认为共产党“有产必共”的看法。也正是在这里,通过与毛泽东的深度交谈,他认识到国民党执意扫除共产党是为了毫无顾忌地投降日本,他领会了共产党以斗争求团结的战略思想。

陈嘉庚在延安还有一个很经典的小故事。他喜欢和学生交谈,一次,他们谈到边区实行民主政治,老百姓自己选举村长、乡长和县长,陈嘉庚提出疑问:“老百姓不识字的多,不会写自己想选的人的名字,怎么选举呢?”同学们告诉他:“开选举大会时,候选人都背对群众坐在一张长桌子后面,每个人身后放一个碗,候选人看不见老百姓选了谁。监选人按应选出的名额给每个选民发几粒豆子,选民把豆子放到自己所信任的人的碗里。最后,谁碗里的豆子多谁就当选了。这就是无记名投票。”陈嘉庚听后不禁哈哈大笑,他风趣地称之为“豆子选举”,认为它体现了共产党办事公道、真正民主的良好作风。

怀着“喜慰莫可言喻,如拨云雾而见青天”的心情,陈嘉庚离延之后热情地向国内外宣传自己在延安的所见所闻,宣传陕甘宁边区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宣传中国共产党团结救国的诚恳态度和英明政策。“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他走一路宣传一路。一个无党派爱国老人的公道话,使在国民党严密控制下的大后方人民受到极大鼓舞。蒋介石恼羞成怒,于1942年免去陈嘉庚国民参政会参议员的职务,特务分子不断袭扰他,使他不得不在爪哇岛隐姓埋名达10年之久。正是这种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使他终于走上了与共产党合作的道路。

忧国忧民,实现从“橡胶大王”到“国之大者”的转变

1949年,陈嘉庚回到“梦寐神弛”的祖国,并应毛泽东之邀,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陈嘉庚回国定居,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全国侨联主席等职务。

陈嘉庚用自己的真实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爱国华侨,他在年逾古稀时,仍不辞劳苦到祖国各地视察,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直到去世前,他还立下遗嘱,要把全部财产捐献给国家,用于祖国建设,“爱国”这两个字融在了陈嘉庚的血肉里。而他更为可贵的地方在于,作为华侨的领袖,在维护祖国的统一上,他为所有华侨华人做了一个很好的爱国榜样,早在建设集美鳌园时期,先生便把台湾刻在了中国的版图中。对待外来的侵略,先生的态度十分明确,那就是坚决抗日,坚决抵制侵略!他更是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捐钱捐物、出人出力,倾尽自己所能帮助国家度过难关、解决危机。“财自我辛苦得来,亦当由我慷慨捐出”“祖宗的土地,尺寸不得让人,反之则为国贼也”“救国之目的,无非求领土之完整、主权之恢复”,先生的话一句一句铿锵有力,似乎还在耳旁鸣响,令人动容。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无数革命先辈的毕生追求。百年之前,以陈嘉庚先生为代表的爱国统一战线成员,以国家为重、以民族为重,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百年后的今天躬逢盛世,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处,让我们牢记党和人民的百年奋斗史,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继承革命传统,坚守报国之志,汇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共圆民族复兴之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