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周恩来谈张学良:无论如何,他是一个不朽的人物

作者:会开火
周恩来谈张学良:无论如何,他是一个不朽的人物

温/范金忠

20世纪30年代,国家陷入困境,国家处于危险之中,蒋介石奉行"外界先到内"的政策,实行"不抵抗",失去了东部三省和热河,华北处于危险之中。在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的启发和指导下,东北军爱国将军张学良开始思考联合抗日和回国的救国之路。东北军与共产党签订了不进攻协议,张学良恳求会见毛泽东或周恩来,讨论抗日救国计划。

1936年4月9日晚,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前往东北军事基地延安川口村,与亲自乘飞机飞到延安的张学良进行了一整夜的会谈。这是两人第一次见面,两人一见面就相当自由地谈及国家情况,谈得很投机。张学良完全赞同中国共产党的"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同时主张蒋介石联合抗日,认为抗日力量越大越好。周恩来改变了张学良关于法西斯主义被用来拯救中国的主张,两人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会谈于10日凌晨结束后,张学良拿出当时最详细的地图之一给周恩来,说:"让我们一起保卫祖国。张学良还给了红军3万元银元,后来又送了20万法元。

会谈使张学良坚定地走上了联合国抗日之路,影响了他的一生。

周恩来事后说:"这是一次很好的谈话。我无法想象张学良是一个如此开朗的人,一个如此坚定有抱负的人。"他觉得张学良是在真诚地交朋友。张学良后来说也说:"周先生就是这么友好、讲道理,解决了我的很多问题。我印象深刻。他补充说,"我和江天勇在一起已经很多年了,但我不知道他是否在红军之后反对日本。对共产党来说,我不仅知道他的第一步是同日本作战,而且他的第二步是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中国......从那以后,中国的业务就一直在做。"

张学良提出的蒋介石联合抗日社,引起了中共中央的注意。不久,中国共产党改变了反蒋介石的反日政策,迫使蒋介石抗日。从此,周恩来和张学良成为知己。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成发动西安事件,拘留蒋介石。张学良打电话给中共中央通报江天勇被捕的消息,邀请周恩来西安讨论大计,并乘坐专机前往延安接周恩来。

17日黄昏时分,张学良和周恩来开始了通宵的长谈。周恩来赞扬张和杨对这一事件的爱国热情,并同意张学良对江的态度。西安事件是有远见的,经过千丝万缕的分析,明确其性质、未来和我们党对事件的政策,让张学良如云如看到绿天,由衷的钦佩。

12月24日,周恩来在张学良的陪同下会见了蒋介石。蒋介石答应周恩来:阻止"共产党",联合起来对抗日本。

张学良曾告诉周恩来,他将亲自派蒋介石回南京,并询问周恩来的意见。周恩来说,蒋介石被释放是为了和平解决这一事件,但不是送它,并补充说:"政治是钢铁般的,无情的。他还提醒张学良,蒋介石一向只允许文盲反对他,从来不让武术反对他,邓小平被暗杀就是明证。

然而,张学良担心蒋介石长期留在西安,出国,在国内,民族不好,再加上蒋介石的问题一时难以说服愤怒的下属,所以不管东北军的人身安全和得失,独自决定在25日下午亲自派蒋介石回南京。

周恩来得知张学良亲自派江去,他赶往机场,只见长空寂静,飞机向人们走去。哦,蒋介石走了,他说。事后,周恩来感叹,韩青是要看"连载"看坏,不仅要"挥队送天",还要"负罪责"。

周恩来谈张学良:无论如何,他是一个不朽的人物

周恩来看到张学良为了抗日,为了拯救民族的危险,甘愿冒着被关押蒋介石的风险,个人名誉、地位、家庭、财产甚至生命都被抛在了脑后,觉得自己没有个人野心,是一位了不起的年轻将领。张学良也证实了中国共产党无私、真诚地抗日,20多年后张学良写道:"周到此,齐为西安的策划者。"他确信周恩来是他的主力骨,"共产党给了他一支非常优秀的员工队伍,对周恩来的友好帮助将是不可磨灭的。周恩来称赞张学良为国捐献了一切,谈及此事,他说:"韩青亲自把蒋介石送回南京,可惜,但无论如何,他都是一个不朽的人物。"

第一封秘密信——张学良给周恩来,感谢你帮助东北军挽救危机

1937年2月17日,张学良写信给周恩来,大意是:朱郭兄弟要说话,潘兄弟有初心,带着无所畏惧的精神,这种险境,还是很要到东北的人民维持,哥哥听得非常多。红军的各项举措,更是让人钦佩。在门徒(闲置)生活阅读下,一切都很多,不要读得太远。凡是国得益,兄弟一个初衷,从不考虑个人利益。如果有秘密,期待教我,并请向大家致敬。

1937年初,蒋介石拘留张学良,派重兵赴西安,坚持要求东北军和十七路军撤军,调动防御,使中央军沿陕西渤海铁路驻扎,否则就会与西安开战。

然而,在张学良陪同蒋介石前往北京后,由于东北军高级将领王义哲、何竹国等人匆匆放手,事件与蒋介石同时拘留了陈成、钱大轩等十几名南京政府军事官员,释放了数十架战斗机和500名空军地勤人员, 让西安丢掉人质和物资,保证张学良返回西安。张学良陪同蒋介石到北京与不幸的监禁经历作斗争,极大地激发了东北军将领对蒋介石背信弃义的深切爱戴和强烈愤慨。这种发自内心的激情也感染了17路军官和群众,东北军年轻而坚强地倡导在南京打仗。

为了防止内战爆发,尽快实现民族团结对抗日本的大目标,张学良多次写信或拍电,向东北军撤军移动防御。周恩来也从抗日营救的大局出发,赞成先撤军动防,再尝试营救张学良。然而,东北军内部矛盾加剧,高级将领和低级军官,即所谓的年轻强势派系是主打仗。杨强坚持认为,只要南京方面不把张学良放回去,西安方面就绝不会撤军打防,如果中央军队进攻,那就是与之打死仗。但一旦打内战,无论输赢谁,输的都是中国的国防,只有日本侵略者才会受益。

1月27日,西安、南京代表就东北军撤军甘肃等韶关谈判达成口头协议。该协议加剧了年轻人和有权势者的不满。27日晚,50多名年轻强官派官兵到金家巷的共产党代表团官邸,逼迫周恩来,要求红军与他们并肩作战,否则红军就会"垮台"。原本犹豫不决的杨虎城也同意不放兵的想法,主战空态几乎弥漫了整个西安。28日,周恩来耐心劝说,但演讲者、听众不听话,年轻强势派依然充满激情。一些人威胁要把"军队"强加给中国共产党代表团,甚至起草暗杀领主、将军和中国共产党员的名单。

1月29日,张学良又写了一封手写信《飞翔》西安。强调"大局、国事比好个人问题重要一千次","不权衡个人好问题,大局错",要按照口头协议撤军。但当晚,东北军参谋长在闽南军官开会时,通过了不撤军的决议。

1月31日上午,东北军第51军军长于学忠从兰州飞往西安。张学良在去北京之前,曾命令东北军服从于学忠的指挥。于学忠是师父,是主宰。当晚,东北军、十七路军和红军举行了高层会议,于学忠的主旨和讲话得到了一致认可。周恩来最后表示,西安事变的目的是为了停止内战,统一抗日,红军原本是主,但你们中的许多人在双方的主战中,我们可以保持团结,我们也可以保留原有的思想,与你们一起战斗。既然你们双方都同意了,我们当然同意了。会议决定尽快派代表韶关签署退出协议。

可惜的是,这位心怀孤行的东北军元帅,年轻而强壮,甚至不顾全局,于2月2日开枪打死了王义哲。然后,几个年轻的军官冲进了周恩来的办公室,对着"士兵"。周恩来站了起来,拍了拍桌子,喊道:"你要干什么?你认为这样做能拯救张副司令回来吗?不!这正好伤害了张副司令员,你破坏了团结,分裂了东北军,你正在做蒋介石想做却做不到的事,你就是在犯罪!当他们冷静下来时,周恩来深情地说:"蒋介石杀了无数红军将领,我的头被打在蒋介石的屠刀下,我们对蒋介石的仇恨比你不知道的要大很多倍;但是,如果日本要灭亡中国,民族的根本利益比个人、群体甚至阶级的感受更重要,我们应该了解大局,为国家忍受!听完周恩来的话,年轻的军官们羞于流泪,跪下来承认周恩来的错误。

王义哲被杀,西安处于紧张混乱状态。尽管危险重重,周恩来立即率领中共代表团成员到王义哲家中哀悼。周恩来亲自帮助组建,让王义哲的家人和东北军上层深有感触。王义哲是张学良的心,他的遇害激起了东北官兵的强烈愤慨,纷纷表达了自己为统帅报仇的愿望。为了避免东北军内部发生自相残杀,周恩来强烈谴责凶手,同时劝说东北军平息怒火,维护东北军的团结。

此时,东北军和17路军中下层的一些官兵要求加入红军。周恩来说,在困难时期,不能通过吸收友军成员来扩大自己。结果,红军不接受两支友军一名士兵的一枪......这一切,张学良听了,十分感动,写下了这封秘密信,周恩来以"无畏精神"向红军的"各项举措"表示钦佩。

第二封秘密信张学良寄给周恩来,对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谈寄予厚望。

1946年4月19日,张学良写信给周恩来说:不要来十年,什么时候小姐,(哥哥)什么时候有同样的感觉。现在日本人已经被赶走了,真的(因为)心目中最快的事情。二来哥哥又离乡而逃,再做红娘子,原来天祥(帮),早成好果子,这好眼(人)也一样。最近朋友不幸去世,一些丑陋,为之一痛,只有心吊。好的一切都很好,不要读,还不够。

胜利前后,周恩来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与国民党代表举行了几轮和谈。1946年1月10日,周恩来在重庆谈判学院签署了《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中国共产党两党代表张群和周恩来签署了停战协定。同时,政协在重庆召开,全国人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在开幕致辞中宣布了四项承诺:人民的身体、信仰、言论、出版、集会和结社自由;"我们不仅要决心在今天下令停战,还要永远让中国免于内战,"周永康在讲话中说。"

周恩来谈张学良:无论如何,他是一个不朽的人物

在共产党谈判期间,周恩来试图要求蒋介石释放张学良和杨虎成。1946年1月14日,周恩来在讨论人民的自由权利时,赞同蒋介石的四项承诺,他说:"当然要采取步骤,但立即放手。他还说,张学良和杨虎城九年前拯救了"民族大危机",让中华民族"产生了一场震天动地的团结抗战","如果张先生、杨先生两把,西北东北的父亲乃至全国人民,谁不高兴呢?""这时,张学良通过老莫德会给周恩来发了第二封密信。

莫德辉曾任奉天省省长张作伟、北京市政府农工部部长,张学良任东北政治委员会委员、中东道路监察办公室委员,他与蒋介石、周恩来有过交流和感受。1946年4月,在蒋介石的要求下,莫德辉从重庆到贵州天门洞看望张学良。莫德辉18日抵达张家天门洞草湖畔,在那里他住了5晚,23日离开。张和莫在湖边钓鱼时,他们拍了特别的照片。19日,莫德辉会见张学良的第二天,张公开给蒋介石和他的老部写了两封信,私下给周恩来写了一封秘密信。莫德辉回到重庆后,偷偷地把秘密信交给了周恩来。

张学良后来说,他的生活,他的祖国,几乎被日本摧毁了。张学良发动西安事件,根本目的就是抗日。因此,驱逐日本人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事情。张学良认为,"周恩来是一个非常有才华和大胆的人",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释放蒋介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抗争胜利后,他祝愿周恩来在中美两国和谈中"早日取得成功",使国家走上繁荣富强的和平统一道路。不过,张学良似乎也很担心。他说,"朋友惨死",虽然包括王如飞、博谷、叶婷等人在飞机失事中丧生的"四八"烈士,但他说的是"几个困难",显然不止一次。此前的"一二一"屠杀、"白白塘事件"和"口之战",表明坚持一党专政的反民主势力正在竭力破坏人民政协及其决议。美国帮助蒋介石向东北派兵,也加剧了内战的危机。张学良感到痛苦,对此"心痛"恐怕也包括中国和平统一局面即将丧失。"和平与民主最终将在整个中国实现,"周恩来在向烈士致敬时说。可以看出,在关心国家命运的同时,张、星期二人的心是相连的。

第三封秘密信——周恩来给张学良,努力营救张学良

1961年春,周恩来给张学良写了一封秘密信:为了国家的宝藏,好自给;

周恩来很清楚,西安事件后蒋介石对张、杨特别讨厌,杨沪成一家4人被杀就是证明。蒋介石掌管台湾期间,大陆对张学良过于直率的关心和赞美,有时刺痛了蒋介石威权政治中最敏感的神经,使张学良的处境更加尴尬。因此,周恩来曾多次告诉相关下属,凡涉及张学良的宣传,报道要严格把握比例,必须考虑到张学良的人身安全。但周恩来对张学良的怀旧和关心从未停止过。他总是通过各种渠道和关系了解张学良的处境。他不止一次地要求台湾朋友尽量保护张学良,并对他们说:"张学良将军的一生若有一个错误,我们就见面了,就很难说话了。"

1958年12月,在美国定居的宋子文移居香港。周恩来听见,立刻唱了一声,要求和平解决西安事件时的"担保人",试图释放张学良或者改善张的处境。郭增凯在西安事件中,作为宋子文的随行人员,陪同宋从南京到西安,协助宋做调解工作。周恩来设法让郭增凯向宋子文传道,"北京的老朋友"记得,在和平解决西安事件中,宋子文先生有三个保证:第一是停止内战;《北京老朋友》想问宋先生,这三个保证呢?宋子文回了话,说前两个已经兑现了。至于第3条,"请转达给周恩来先生,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无能为力,请周先生理解!"周恩来听着说,宋子文的话,虽然用了外交辞令,但也是道理。

虽然张学良告诉周恩来"如果有秘密,希望得教我",但周恩来担心危及张学良的安全,一直很谨慎。1961年春,经过深思熟虑和分析,决定通过在海外的朱美轩女士、朱光牧夫人,向张学良和赵毅转交一封密函。朱光牧原本是张学良的密友,后来成为宋子文的秘书。朱美轩是朱启璇先生的第五个女婿,朱启璇先生一直受到周恩来的尊敬,即"朱武小姐"。朱美轩从香港绕道到台湾,把信放在口红盒里,送到张先生太太经常敬拜的教堂,在人们还没准备好的时候递给赵思小姐,说"大陆的朋友对邵帅有话要说"。虽然周总理精心策划,但当时政局险恶,这封信不得而知。然而,总理的良好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1961年5月底,朱武回信说,周恩来给张学良的手写信,连同张学良的二哥张学明和四哥张学良的一封信,已经成功转送,当时住在台北的张学良住在董显权先生的家里, 蒋介石的前外交使节,享有有限的自由。

1974年初,香港一些朋友得知蒋介石病重(蒋介石于1975年4月5日去世),准备发起舆论运动,恢复张学良的自由。当他们向周恩来报告这个想法时,周恩来立即称赞他们的正义精神,但劝说他们放弃。周恩说,蒋介石没有死,但他对张学良的仇恨已经淡化了。你这样呼吁,戳了蒋介石的伤疤,不好可能会刺激蒋介石利用西皇后对抗光绪皇帝的方式,临死前给张学良下毒了双手,结果对张学良大有裨的伤害!"

1975年9月,周恩来听说张学良患有眼疾,有失明的危险。周恩来很着急,就是在给有关部门一个指示中要了解具体情况,最后三个字的指示是:"信任,信任,信任。这是周恩来无数次的嘱咐中的最后一句。12月20日上午,已经处于危急状态的周恩来召见罗庆昌谈他在台湾的工作,罗是国务院台湾问题工作组组长(当时尚未公开),周恩来尽一切努力告诉他:"记住, 别忘了台湾的老朋友!" 

周恩来总是想念张学良,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口气,每次说到张学良,他都非常激动,流了很多眼泪,期待"以后会有可能",但这个愿望最终没有实现。

本文原文为"党史博茨"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行为必须进行调查

维权支持:河北延能律师事务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