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毛岸英在朝鲜:因作战艰苦吃带壳高粱米,为坚守岗位不撤进防空洞

作者:河东狮子

【 文 | 狮子 】

1950年的11月25日对于大多数参加朝鲜战争的人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这一天,抗美援朝二次战役正式打响了,第二次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1月7日-12月24日,朝鲜人民军的配合下,同时对美韩军发起进攻,是扭转朝鲜战局的一次备受关注的战役。

我们知道,毛岸英是在志愿军总部担任抗美援朝总司令彭德怀的俄语翻译,当时中朝两军联合作战,朝鲜人民军的军事顾问是苏联派来的,经常要来与彭德怀研究作战方案和交涉有关问题,所以需要一名俄语翻译。

由于平时的翻译工作不是很忙,毛岸英便自告奋勇兼管起彭德怀的电报。

当时志愿军总部的作战室坐落在朝鲜大榆洞这条沟里的南山坡上,它是一个长方形的木板房,面积大概100㎡左右。

毛岸英在朝鲜:因作战艰苦吃带壳高粱米,为坚守岗位不撤进防空洞

作战指挥室的平面图

这是一张后来由志愿军总司令部作战指挥所负责人——成普同志,在回忆录中画出当时作战指挥室的平面图。

这里是彭德怀司令的办公室,也是志愿军首长和党委办公的地方,我军的一切重大问题,都是在这里讨论决定的。

而彭老总就住在这个办公室用木板墙隔出来的一间小房子里,其他的几个副司令员员和参谋长,只在开会或者向彭德怀请示工作的时候才会来到他的办公室。

然而,1950年11月24日,也就是毛岸英牺牲的前一天,两架侦察机曾在志愿军总部的上空盘旋了1个小时之久。

毛岸英在朝鲜:因作战艰苦吃带壳高粱米,为坚守岗位不撤进防空洞

三排左五 洪学智将军

这种异常的举动引起了后勤司令洪学智的注意,他和其他指挥人员经过开会判断,美军可能发现这有个轰炸目标,所以邓华,洪学智和没值班的参谋人员都扯撤到了距离木方不远的一个新挖的防空洞里,以防止敌人突来的空袭。

作战室里只留下了毛岸英和成普及几位参谋人员。

或许有人会疑问,为什么留下来的会是岸英、成普和几名参谋人员呢?他们没有一起撤离到防空洞里么?

毛岸英在朝鲜:因作战艰苦吃带壳高粱米,为坚守岗位不撤进防空洞

毛岸英生前珍贵照片 左一

其实,在成普的1972年写的回忆录一书中,曾有过这段历史的描写,那里写着:《关于毛岸英同志牺牲情况的回忆》的材料:

因为军队的作战指挥机关,不管状况如何紧急险恶,参谋人员必须坚守岗位,不得擅离职守。

我们每天24小时必须及时迅速处理敌我双方的一切作战情况,特别是因为第二次战役的总攻击,即将要发起,参谋人员紧紧掌握敌我动态至为重要,是有关战争胜负的大事。

毛岸英同志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与我们一样没有离开办公室。

从这段描述里可以看出,毛岸英没有立刻撤离到防空洞是职责所在,这是一名军人的担当。

毛岸英在朝鲜:因作战艰苦吃带壳高粱米,为坚守岗位不撤进防空洞

红色经典影视剧《毛岸英》的扮演者

我们很难想象,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在抗美援朝期间,我们的志愿军都吃的是什么呢?

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晚年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赵南起同志特别说过,因为作战条件艰苦,包括毛岸英同志吃的都是高粱米。

甚至为了节省粮食,那个高粱米的壳都舍不得给去掉,没有高粱米时大家就吃干炒面。

虽然毛岸英同志是毛主席的儿子,但是在艰苦的朝鲜战场上岸英只是万千志愿军中一名普通的参谋,更别提有什么特殊待遇了。

毛岸英在朝鲜:因作战艰苦吃带壳高粱米,为坚守岗位不撤进防空洞

毛岸英与刘思齐

毛岸英的牺牲是非常悲壮的。

当抗美援朝志愿军第二次战斗的命令下达以后,已经忙碌许久,一夜都没合眼的彭老总实在是太劳累了。

而毛岸英当时正在作战室的大火炉子前签收战斗电报,彭老总就和衣倒在毛岸英旁边一间小屋的行军床上休息一会。

此时的他们仍然还未撤离防空洞,一个在稍稍休憩,一个还在忙碌的发报,并没有把昨天敌机盘旋的事情记在心上。

其实,那时候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因为我们没有制空权,整个朝鲜的上空都是美军的,在第一次战役打响后,敌军的空中轰炸也越来越猖狂。

敌机沿着公路侦查,穿过山沟侦查,又低空飞行着侦查,只要发现可疑目标就立马的轰炸扫射。

对于志愿军司令部所在的大榆洞这条山沟,敌机更是隔山差五的飞来飞去骚扰一波。

正是这种频繁的敌机家常便饭似的侦查,造成了总部参谋人员的一种矛盾心理,警惕的同时忙碌自己的事。

毛岸英在朝鲜:因作战艰苦吃带壳高粱米,为坚守岗位不撤进防空洞

朝鲜战场

可是,很快空中响起了敌机隆隆震响的声音。

上午11时左右,4架美军野马式轰炸机掠过志愿军总部的上空,向北飞去,就在前一天,毛泽东给彭德怀等志愿军发来电报,一定要注意安全万万不可大意,并特意提醒道:

这次战役,敌人可能使用汽油弹,请你们研究一下对策。

而作战室的参谋们以为敌机是去北面轰炸什么目标,也就没有注意,此时的副司令员洪学智急忙从防空洞里跑到作战室,不管三七二十一连拉带拽将彭德怀司令推到了门外建好的防空洞中。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敌机这时又从北面飞了回来,再一次掠过了作战室的上空,成普同志立马抬头一看,四架敌机正以水平投弹式投下了许多密密麻麻的亮点。

这种亮点叫——凝固汽油弹。

这时几种战争中可燃液体的总称,多以胶状汽油为成分制造成炸弹弹体,爆炸时向四周溅射,能发出1000℃左右的极度高温!

不仅如此,还会黏在其他物体上长时间的燃烧!这种凝固汽油若是飞溅到人身上,就像猪油膏一样粘稠耐烧,用手去拍打的话,越拍火就越大!

可以想象,这种汽油弹是有多可怕。

毛岸英在朝鲜:因作战艰苦吃带壳高粱米,为坚守岗位不撤进防空洞

凝固汽油弹

成普意识到情况不妙后,刚刚喊叫出声,炸弹便砸了下来,几十个凝固汽油弹直接落到了指挥部房顶上,瞬间成了火海。

成普同志被爆炸掀起的气浪摔倒了沟里,半边衣服着了火半边脸也少脱了皮,幸好他没昏过去,就地向没有火的方向滚去,这才扑灭了身上的火。

等到医生为他的被烧伤的皮肤涂上油膏,扎上绷带后,他立刻赶到了作战室,看到了令他非常痛心的一幕。

警卫排的战士们已经在一片灰烬中寻找毛岸英和参谋高瑞欣的遗体了。

彭德怀司令得知消息后,他久久没法站立,整个人如同雕塑一般许久没有说出一句话,他的心情十分沉重。

在清理毛岸英烈士的遗物时,战士们发现了一个很小的帆布包,里面有几件换洗的衣服,一把小剪刀,还有《达尔文传》等一批他心爱的书籍。

这个身躯伟岸,立志报国的伟大战士就这样,永远的牺牲在了朝鲜战场上,他的几件衣物后来被带回了国,被父亲毛泽东独自珍藏了26年之久。

毛岸英在朝鲜:因作战艰苦吃带壳高粱米,为坚守岗位不撤进防空洞

毛岸英与父亲毛泽东

平壤以东,约100公里的山区,坐落在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一个150米的山腰上,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就曾经驻扎在那里。

1955年4月,毛岸英被安葬于这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内,在他的墓后还安葬着另外133位保家卫国志愿军烈士的英灵。

岸英的墓碑正面,镌刻着“毛岸英同志之墓”7个大字,而那背面的碑文,令无数前去拜访的人们留下了滚滚热泪,那上面,一笔一划的写着:

毛岸英同志,原籍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是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长子,1950年他坚决请求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1月25日,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牺牲。

毛岸英同志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将永远教育和鼓舞着青年一代,毛岸英烈士永垂不朽!”

毛岸英在朝鲜:因作战艰苦吃带壳高粱米,为坚守岗位不撤进防空洞

毛岸英之墓

如今,硝烟已经散去,先辈的辉煌却将永存。

我是@河东狮子,感谢关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