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王昭君出塞,汉元帝最讲究仁政,为何却被称为昏君

作者:学史通理

汉元帝刘奭(shì )生于昭帝元平六年(前75年),是刘询与嫡妻许平君生的儿子。刘奭“好儒”,做太子时,所习儒家经典十分广泛,包括《春秋》《诗》《尚书》《礼》《论语》等。元帝的经学功底,不仅远过乃父,就是在西汉一代所有帝王中,也可谓首屈一指。然而他太过拘谨,优柔寡断,信用宦官弘恭、石显等,统治期间,自然灾害不断,社会危机日深,土地兼并之风盛行,于是昭、宣二帝的中兴之业“衰焉”。

汉元帝的“柔仁”仅举一例便可知。刘奭的60多岁的师傅、“当世名儒”萧望之,因宦官石显进谗言而被逼自杀。其时刘奭正在用午膳,听到这个噩耗后泪流满面,饭也吃不下去了。他立即找石显责问,石显吓得摘掉帽子,磕头不止。从那以后直到自己病死,汉元帝刘奭每年都要派使者到萧望之的坟墓上去祭奠。然而,对害死师傅的石显,汉元帝却没有任何处罚,没有任何惩治。

汉元帝做太子时,见父亲汉宣帝用法严酷,以刑名绳下,大臣杨恽、宽饶等只是说了点风凉话就获罪而诛,便委婉地劝谏父皇说:“陛下持刑大深,宜用儒生”,而其父亲汉宣帝却说他要败家呢?就是因为他的柔弱!

王昭君出塞,汉元帝最讲究仁政,为何却被称为昏君

汉高祖刘邦

西汉的历史,一般以宣、元之间为一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宣帝是“中兴之主”,维持了西汉平稳发展的局面,但从元帝开始,西汉开始衰落,所谓“元、成、哀、平,一代不如一代”。

汉元帝为何摒弃主张严刑峻法的“霸术”,而改用“以柔治国”、强调“教化”的儒术呢?除了他自身具有深厚的儒学修养外,更重要的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

汉元帝即位后土地兼并日趋加剧,农民纷纷破产,有的投入田庄沦为佃客和奴隶,有的接受政府假田,成为假田农民(国家佃农),有的成为流民,而这些人原来所承担的租税赋役,又都转嫁到“编户齐民”即自耕农身上。再加上政治腐败,官吏贪残,天灾频繁,各地不断爆发反抗西汉统治的斗争。

王昭君出塞,汉元帝最讲究仁政,为何却被称为昏君

汉武帝刘彻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统治者只好放弃“霸术”,纯任德教,以期缓和社会矛盾。这种方略的改变,是由汉元帝提出并加以实施的。汉元帝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是尊崇儒学:采取尊奉孔子的措施。孔子第十三世孙孔霸“上书求奉孔子祭祀”,元帝即下诏曰:“其令师褒成君关内侯霸以所食邑八百户祀孔子焉。”这是以皇帝名义奉祀孔子的重大举措,孔霸被封为关内侯,赐食邑八百户,号褒成君,给事中,加赐黄金二百斤、府第一所。尊崇儒师的社会效应,必然导致人心向儒,这自然大大提高了儒家的地位。

二是以儒家标准选官用人,刘奭即位不久,即大幅度增加太学博士弟子数量,由宣帝时的二百人,激增至千人。对这些博士弟子,每年按甲、乙、丙三科考试,考试合格者,即可授以相应的官职。当时人多以读书求取功名,以军功求取功名的反倒稍逊一筹,一反“宰相起于州部,猛将发于卒伍”的常规。

三是以经义为本,治国施政。元帝即位后,摒弃了宣帝“霸王”之道相杂的政治,发布的各项政令以及诏书,多引经据。

王昭君出塞,汉元帝最讲究仁政,为何却被称为昏君

王昭君出塞

以经取士固然为汉王朝选送了大批人才,但由此也决定了许多人读经即为了做官,因而在入仕以后,往往不是尽忠守职,而只图保持禄位、尸位素餐而已。汉元帝强调以经取士,使一些只知书本而不省吏事的“书呆子”也被选进了各级政府机构,能为治者不能为官,为官者不能为治,士与吏截然两途。

汉元帝也做出过一些积极的历史贡献。为结束百余年来西汉同匈奴之间的战争局面,他以宫人王昭君和亲匈奴呼韩邪单于。初元元年(前48年),汉元帝在车师地区(今新疆吐鲁番东南)设立戊己校尉,管理屯田和防务。建昭三年(前36年),汉打通西域道路,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