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现在的小品都是喜头悲尾,不是我真正想要的。”
前阵子,小沈阳在某综艺节目中说的这句心里话,引起了不少的共鸣。虽然,这句话是小沈阳对于小品目前形势的看法,但在我看来,似乎将这句话放在当下不少喜剧电影中,则显得特别通俗易懂。
可对于电影是用来放松的人群来说,“喜头悲尾”并没有任何的不妥。
有人在电影院抱着爆米花,边吃边掩盖自己被喜剧感动哭的现实,有人在家里一个人享受着边哭边笑的快感。

而总有人,是需要一部两小时的电影,来撬开自己对于这个世界新认知的大门。
但关于怎么才能挑选到适合自己的电影,恐怕翻遍所有的百科都难以找到标准答案。
真正的解释,只存在于每个人看到电影后,那一霎那的冲击。
我翻遍了大大小小的电影榜单,发现了这一部令人心碎,值得观看但不一定值得推荐的电影《无声》。
我对这部电影的理解,或许有些抽象。
但面对着看完电影镜子里的自己发问时,也许,只有抛开逻辑,才能通过这部电影撬开大门看到门后的真相。
从电影定义的角度上来说,《无声》并不算一部恐怖片。
它传达的也只是一个以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可它却实实在在地做到整部电影让人压抑得喘不过气。
张诚,是一个失聪少年。
从公立学校转学到红林启聪学校,因为大家的处境相同,还有一个关心照顾的老师。
他开始逐渐适应新学校的生活,并在校庆晚会上,遇到了心仪的女孩“姚贝贝”。
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美好到像是卖火柴的小女孩点燃最后一根火柴所看到的一样。
直到他在公车上像往常一样,回头朝贝贝座位望去,那根火柴最后的热与光便消失殆尽。
在校车的最后一排,他所看到的是,两名男生钳制住挣扎的贝贝,以及一个光屁股的男生。
见义勇为的少年,正义司机的怒斥,在这一幕里都没有出现,只有学长小光,对着张诚做了一个“嘘”的手势。
通过文字,就能大概理解所发生的事情,当然没有想象中的糟糕,不过肯定也没有想象中的美好。而这部电影的核心,也从此展开,像是燃起的烟花,一瞬间刺激到感官,一瞬间尘埃落地。
就像没有那个少年的出现一样,贝贝也没有选择去告诉老师,反倒是和平时欺负她的人一起玩耍。
说实话,这并不是完全不能理解,就如同贝贝自述的那样:“找老师也不管用,老师说他们只是在玩。”
如果那个少年没有出现,那我为什么不成为这个少年, 为了贝贝,张诚成为了“护花使者”
据说,少年为了公主拿起剑的一瞬间会获得无数buff。但这部电影却告诉了我,有些东西终究是童话。
某天下午,张诚被两个高年级的男生架住,小光打着手语威胁他,只要听他的话对着另外一个男生做一件事,便不再欺负贝贝。
说实话,对于这样写实的电影内容,本应该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去解读,并不该出现插科打诨的句子。可如果真按那样去写,也许这篇文章,会变得异常的冗长和沉重,这并没有完成或达到,文章它存在的意义。
导演花了两年的时间,进行调查,以惊悚片的拍摄手法去完成这部特殊题材的电影,也正因此,整部影片显得比较沉闷和阴郁。
在筹备文章的阶段,我如同往常一样,在搜索引擎下,输入了相关关键词。在大数据时代下,无数触目惊心的信息出现在了我的眼前,#素媛#、《熔炉》等等....
甚至有一度还是后悔为什么要去搜索,一切都是来得那么猝不及防。和现实接轨的学姐跑去找跟车的生辅员,却换来默不作声。贝贝在向老师求助时,老师却反问道:你们不是在玩吗?
随着故事整个框架出来之后,我对一同观看的气泡说了句“他真可恶”,而气泡却回答道:“可恨者未必没有可怜之处。”
可能是因为,生气到上头,听到他说这句话时,我有些意外——
的确,随着剧情的推进,小光这个十恶不赦人物的可怜之处浮现了出来。原来,在小学四年级,他曾被学校的美术老师猥亵过....
直到小光,用割腕受伤的手,紧紧抓住病服,打出手语:“我是不是变态?像我这种人,值得活在这个世上吗?”
从一个受害者,变成了一个畸形的加害者。这部电影,的的确确得让我对一些事物产生了不一样的看法。
可这不意味着,应该去质疑或愤怒地斥责那些促使这些事情发生的环境。我们真正该做到的是,以自身出发,去思考如何在合情合理的范围内保护好自己以及自己身边的人。我们也许不会永远站在太阳下,但太阳永远会出现照耀我们,而我们就是太阳。
也许,这么看来,“喜头悲尾”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