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明没有钱,为什么他们老盯着大学生不放

作者:南方都市报

采写 |南都周刊记者 敖瑾 实习生 余佳欣

编辑| 杨文瑾

3月17日,银监会等五部委发文禁止小额贷款公司向大学生放款,此消息被很多人解读为:花呗借呗以后要退出大学校园了。然而,近日,记者致电了包括支付宝在内的多家小额消费贷平台,得到的回复均是:大学生身份不是平台审核的必要标准。

事实上,监管部门在此之前已经两次出手限制“校园贷”,只是监管过后,“校园贷”总能换个马甲卷土重来,继续在大学校园里开疆拓土。

为何历经三次迭代的小额贷款总是盯着没有收入的大学生群体?这次五部门联手发布禁令,会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校园业务产生多大影响?

最早进入大学校园的“校园贷”是信用卡的形式,但因为坏账率过高,风行几年后被银监会明令禁止。然而,高坏账率并没有让后继者望而却步。小贷公司、互联网金融平台纷纷接替商业银行,争当大学生群体的“新债主”。

明明没有钱,为什么他们老盯着大学生不放

尼尔森市场研究公司去年发布的《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显示,在3000余名18岁至29岁的被调查者中,信贷产品渗透率为86.6%,使用互联网分期消费产品的比例达61%。

这其中有不少是在校大学生。在庞大的大学生群体中,对小额消费贷款持开放态度的不在少数。

腾讯科技曾在互联网消费贷发展初期的2015年做过一项调查。彼时最早提供网络分期贷款业务的分期乐成立还不到两年。7932位接受调查的在校大学生中,接近四分之一的人用过网络分期贷款,近半数被调查者表示有意愿尝试这项新兴业务。

明明没有钱,为什么他们老盯着大学生不放

201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七成被调查者用过网络分期贷款,或者愿意尝试。(图源:腾讯科技)

为了迅速在大学生群体中打开市场,小额贷们都采取了激进的校园推广方式。

第一代“校园贷”——商业银行发放的信用卡,采用了办理即赠礼物的方式进军校园。2002年招商银行发行了第一张大学生信用卡,此后,国内其他银行也纷纷开始向大学生发卡。齐鲁晚报的报道记录了当时的盛景:四五家银行同时到学校推销信用卡,学生只需要提供身份证、学生证的复印件,再填写一张申请表格就可以顺利办到卡,还能拿到礼物。

由于坏账率过高,大学生信用卡被银监局于2009年叫停后,以分期乐、趣分期等为首的网络分期消费迅速补位。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各家平台展开激烈混战,以高薪聘请校园地推的方式,扩大在大学生群体的知名度。

据品玩在2016年报道,在分期贷发展火热时期,趣分期给予校园经理的推广费是50元/人,到学生宿舍挨个上门推广的校园代理,“多的时候每月能拿10000左右。”

“校园贷”乱象再次引发关注,2016年,监管部门再次出手,禁止不良网络借贷平台、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向大学生群体提供网贷服务。随后,两大主要平台趣分期和分期乐先后退出校园市场。

明明没有钱,为什么他们老盯着大学生不放

小额消费贷大张旗鼓的地推随之在校园消失,多名在校大学生向南都周刊记者表示,很少再在校园看到消费贷平台公开的宣传推广。“有时会在厕所看到一些贷款的小广告,但学校对这些也很谨慎,这些广告的关键字基本都会被铲掉。”广东某高校的大一新生说。

这之后,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消费贷产品开始成为“校园贷”的主力。因为依托知名互联网公司,这些消费贷被普遍认为是网贷“正规军”,是“校园贷”中更为安全的选择。这些产品也不再使用地推的方式,而是自然而然地随着手机上的各种APP嵌入到大学生的日常消费中。

如花呗、京东白条、美团月付,都是APP内消费付款时被平台置顶的支付方式。深圳大学一名研究生告诉记者,她此前了解到报考雅思可以在支付宝上选择分期付款。

明明没有钱,为什么他们老盯着大学生不放

目前,大型电商平台的主流贷款平台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知晓率最高。《金融博览·财富》杂志对1653名一二线城市高校在校生的调查显示,受访大学生对蚂蚁花呗及京东白条的认知度均超过75%,媒体报道和网络广告是最直接的获知途径。

2017年,有媒体报道称,首批试点消费金融公司之一的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2016年向湖南省草根消费者提供了12亿元贷款,其中,34.45%以上的客户是 18-24 岁的大学生群体,占比在三分之一以上。

易观智库曾在2016年做过一项校园消费金融专项研究。研究报告称,按照当时2600多万名高校学生每人每年分期消费5000元估算,分期消费市场规模可达千亿元量级。而根据教育部2020年发布的最新数据,到2019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总规模已经达到4002万人。

用户基数大,正是小额贷款公司瞄上大学生群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小额贷款公司格外青睐大学生群体的另一个原因是,学生群体的使用粘度高。

大学生网贷使用存在“只有0次和无数次”的特点。借贷上瘾,在大学生群体中并不少见。因为分期贷款让人产生消费数额不大的错觉,且学生群体天然存在自制力不强的特点,这就导致了借贷口子一开,借钱就停不下来的现象。今年初,南都周刊曾经撰文报道网贷成瘾的大学生(身边的年轻人都负债消费,他们说这个“上瘾”),他们大多因为好奇或者急用钱“入坑”消费贷,某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一度欠下了近6万元的债款。

明明没有钱,为什么他们老盯着大学生不放

大学校园里,每到双十一就会快递成堆。

与此同时,大学生因为缺乏社会经验和相关金融知识,往往对借贷可能产生的利息所知甚少。

共青团湖北省委联合公安、银监部门在2019年进行的一项调研显示,在1205名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55.6%的大学生有过校园贷款经历,26.1%称是受营销广告“低利率”等诱导,仅35.1%的学生认真计算过利率,接近40%的学生不了解月利率、年利率,也不会去计算背后的实际利率。

苏宁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薛洪言曾表示,“校园贷”的盈利模式是高利率覆盖高风险。

《金融博览·财富》杂志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25%的校园贷使用者,为消费最终买单的年利率在20%以上。不少“校园贷”实际上是利用了学生的年幼、社会经验不丰富这个弱点,采取欺骗手段形成了经济关系。调查还发现,目前使用校园贷的学生群体中,依然有高额利率的存在,受访者中有25.6%的人表示,他们付出的年利率超过20%。其中,30%-50%的占比为6.9%,50%以上的占比3.3%。

事实上,大学生距离成为有更高偿债能力的“社会人”只有几年时间,他们转化为更高净值的客户可能性很大,消费贷平台自然不会因为一时高企的坏账率,而错过这个培养客户群的机会。更何况,坏账产生的可能性大,但催账的手段也很多。再不济,大学生背后还有完成了财富积累的第二还款人:家长。

为了更大程度获取用户,培养消费习惯,互联网消费贷平台通常不会设置太高的申请贷款门槛,不会因为大学生缺少收入来源,而进行细致的贷款金额、利率、还款期限等的区分。

记者在银监会等五部门发布监管新政后致电了几家小额消费贷平台,得到的回复均是:大学生身份不是平台审核的必要标准。

支付宝方面的客服在电话中表示,“借呗没有学生账户和成人账户的区别,借呗的开通所有客户遵循一样的规则,是系统综合评估为准的,会从账户活跃度、信用情况、消费习惯、还款能力和意愿进行综合判断。”客服还表示,花呗也是一样的情况。

京东的客服则在电话中表示,目前京东白条针对学生用户进行了下降额度的处理,但是进行学生认证并非硬性要求。“如果说你开通白条,它弹出来让你选择的话,你可以选择也可以不选择,看你自己意愿。”客服还表示,学生认证一直都有,但是降额是受新通知影响才有的举措。“只是针对学生用户进行一个降额处理,但是并不是说学生用户不能消费。如果你之前都没有任何学生认证记录的话,那就看你自己吧。”

记者又致电咨询了网商贷的客服。根据网商贷官网介绍,网商贷是网商银行贷款产品,“原蚂蚁微贷、阿里小额贷款平台,专注小微企业、个人消费者和农村用户贷款融资服务,”对于大学生是否能申请网商贷的问题,接线客服称,“跟大学生没有关系,只要你有支付宝账户,后续评估给到你都有可能。没有规定说要是大学生或是社会群体,都是没有限制的。”

也就是说,目前,大学生身份仍不会影响用户在这些平台上申请借款。此前,在针对新政的答记者问中,银保监会等五部门的相关负责人称,针对已经发放的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要求小额贷款公司制定整改计划,已放贷款原则上不进行展期,严禁违规新增业务。”

事实上,在前两次监管重拳整治“校园贷”后,“校园贷”引发的校园悲剧事件仍屡见报端。

2016年3月,河南郑州某大学生在10多个平台上借款60多万,最后无力还款,绝望之下跳楼身亡。

2017年4月,厦门某高校大二女生无力归还“校园贷”借款,在泉州某宾馆内烧炭自杀。

校园贷“屡禁不止”的背后存在着市场监管混乱的现实问题。

《经济研究导刊》在2016年曾刊载一篇题为《高利网贷为何要瞄准大学》的论文。论文指出,目前国内的金融监管实行分业监管、混业经营,这就导致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例如,央行管第三方支付,银监会管网络借贷平台。但一些网贷平台需要第三方支付完成, 分业监管就导致步调不一致,出现很多问题。

此外,针对“校园贷”的监管法律法规大多是原则指导性文件,这导致了有关部门在执法过程中缺少处罚认定等实施细则作为参照。

黄蕾(化名)在大学期间曾经沉迷消费贷,欠款花呗、借呗、京东白条、微粒贷等多个平台总额达到6万元,如今她已经毕业3年,还没有完全还清本科和研究生时期欠下的消费贷。

“单纯地禁止大学生借消费贷,可能不会带来多少改变,毕竟大学生很快就会步入社会。在今天,借贷消费习惯是社会性的,全社会都在借贷,都在提前消费,也许我们应该好好省视下这样的消费习惯是怎么形成的。”黄蕾说。

END

明明没有钱,为什么他们老盯着大学生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