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苏州的小巷里,竟藏着这么多名人的足迹

作者:新闻夜班车

不久前,著名作家杨绛的逝世,勾起了很多苏州人对先生的回忆。也许不少人都知道杨绛在苏州居住过,可是她的故居究竟在哪,就未必能说得清楚了。今天,苏小新就带大家一起看看,这些名人在苏州的故居。

苏州的小巷里,竟藏着这么多名人的足迹

庙堂巷16号,这里是苏州市控保建筑,名叫忠仁祠,也叫一文厅。杨绛曾经在她的书中写道:父亲在她小时候,买下了当地一个叫一文厅的宅子,然后将它改名为安徐堂,此后的十年间,杨绛就在这里度过了她的少年时光 。

如今,忠仁祠的标识,还挂在斑驳的墙壁上,残存的砖雕门楼,仍能映射出当年这座大宅的影子。可即便是在这里住了几十年的居民,大多数并不知道这里曾经是杨绛的故居。

苏州的小巷里,竟藏着这么多名人的足迹

事实上,1965年8月24号的《苏州市公管房屋登记表》显示,庙堂巷16号原产权人,就是杨绛的妹妹杨必。杨绛曾在书中写道,她和钱钟书的婚礼,就是在庙堂巷的故居里办的,离开苏州后,还常挂念起这里。

苏州的小巷里,竟藏着这么多名人的足迹

据说亲戚回到北京后,告诉杨绛这里住了50多户人家,曾令她非常惊讶。如今,大宅院已经面目全非,破旧的墙面、交织的电线,诉说着风霜的洗礼。

看到这样的现状,难免有些令人遗憾。那么,这个遭遇是否只是个案呢?目前,苏州众多名人故居保护的状况又如何呢?

苏州的小巷里,竟藏着这么多名人的足迹

这里是阊门内下塘10号,一扇小门上挂着陆肯堂、陆润痒故居的标识牌。陆肯堂、陆润痒是清代的祖孙状元,陆润痒是中国最后一个状元,曾为光绪、宣统两朝帝师。他还是一个洋务派,创办了苏纶纱厂和苏经纱厂。

走在幽暗狭长的陪弄里,可以感受当年状元宅邸的规模。推开最里面的一间小门,原先木质结构的房屋,还保留着当年的格局,但宅子里大部分地方已经严重损坏,屋里屋外乱搭乱建,家具垃圾随意堆放,完全看不出这里曾是状元的故居。

苏州的小巷里,竟藏着这么多名人的足迹

倪女士一家住在这里几十年了,以前这个房间曾是状元府邸的大厅,后来随着住的人越来越多,居民随意搭建,渐渐的宅子就面目前非了。

苏州的小巷里,竟藏着这么多名人的足迹

如今,人们似乎只能通过这扇砖雕门楼上刻着的陆润庠亲笔题字,才能感受到当年状元故居留下的文化气息。

而在天库前48号,盛宣怀故居,也只剩下这样一个文物保护单位的标识牌。盛宣怀是中国电报业、民用轮船业、银行业等实业的创始人,有着“中国实业之父”之称。

苏州的小巷里,竟藏着这么多名人的足迹

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曾作为苏州一家药店的仓库,后来又演变成居民的住房。随着住户越来越多,乱搭乱建在这里也未能幸免,故居也早已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事实上,早在本世纪初,苏州名人故居的保护问题,就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苏州的名人故居遍布古城大街小巷,它们就像一粒粒珍珠,穿起了苏州的历史文脉。那么,这些名人故居究竟该如何保护呢?

苏州的小巷里,竟藏着这么多名人的足迹

在王洗马巷26号,有一座汪鸣銮故居。汪鸣銮是清末大臣、藏书家。现在整个宅子里住了三十多户居民,戈女士家就是其中一户。由于房子老旧,生活很不方便。

曾经的私家大宅变成了72家房客,谁也不愿承担古宅维修的费用。此外,由于住户过多,意见很难统一,加上房子主体往往是木结构,维修难度大。

苏州的小巷里,竟藏着这么多名人的足迹

事实上,早在2011年,市政府就成立了古建老宅保护修缮指挥部,并组建了文旅集团,按照保护古建筑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原则,开展以12个古建老宅为试点的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修缮试点工程。这12个老宅中,包含了潘世恩、潘祖荫等著名历史人物的故居。同时,出台了《市区古建老宅保护修缮工程实施意见》。

苏州的小巷里,竟藏着这么多名人的足迹
苏州的小巷里,竟藏着这么多名人的足迹

这是2001年记者在钮家巷拍摄到的潘世恩故居,曾经的状元宰相故居,大门口是几家饭店,里面住着72家房客,由于常年失修、房屋岌岌可危。

苏州的小巷里,竟藏着这么多名人的足迹

2011年开始,文旅集团通过妥善的居民搬迁安置等工作,将故居的居民全部迁走,并按照专家的建筑原稿,按原样重新恢复三路六进的潘世恩故居。2014年底,整修一新的潘世恩故居,被改造成状元博物馆,正式对市民和游客免费开放。

同样经过搬迁和整修之后的清代探花潘祖荫故居,则创新保护与利用的方式,引进了一家精品酒店,让游客不仅可以参观名人故居,还能住下来。

苏州的小巷里,竟藏着这么多名人的足迹

目前,酒店入住率高达80%,成为苏州利用民间资本保护和利用名人故居的一个成功案例,也为苏州名人故居和文化旅游更好结合,打开了另一种思路。市人大代表建议,名人故居保护要与发展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设计名人故居精品游线,提升苏州文化旅游的品质。

苏州的小巷里,竟藏着这么多名人的足迹
苏州的小巷里,竟藏着这么多名人的足迹

专家也建议,名人故居的保护,要更大胆的向社会开放,采用多种资金筹措方式和扶持方式,让更多民间资本投入进来。根据名人故居的建筑和产权模式,将其打造成家庭书屋、家庭学堂、艺术工作室、纪念馆、特色餐厅等,让名人故居能够真正留得下来,还能活在当下,融入人们的生活中。

保护和传承好名人故居,就是在保护和传承苏州的历史,我们也欣慰的看到,越来越多的名人故居,正在被列入保护修缮工程。期待未来这些名人故居,能一直活在我们的身边,为文化苏州建设增添一抹亮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