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邹靖华:许光达大将原配,九岁订婚,十年中仅团聚两月,一生恩爱

作者:大块儿文章
邹靖华:许光达大将原配,九岁订婚,十年中仅团聚两月,一生恩爱

开国大将许光达,是我军的著名将领,这位17岁参军的“娃娃”连长一生征战无数,立下过无数的汗马功劳。

建国后,许光达成为了我国第一位“装甲兵司令”,被人们称为“装甲兵之父”。

许光达在192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年的春天进入黄埔军校第5期炮兵科学习,1932年又在莫斯科国际学习。

在我们党早期的军事干部中,像许光达这样出身黄埔而且又在苏联名校深造过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

因此当许光达从苏联回到延安的时候,毛主席握着他的手说:“你是在列宁故乡喝过墨水的”洋包子“,中央欢迎你们回来,参加抗日战争,像你这样的人才,咱们是多多益善。”

而恰恰就是这样一个喝过“洋墨水”的人,在延安担任教育长的时候,却被很多人称为“太清高,难接近,不懂得感情”。

而这其中的原因,还要从许光达和他的夫人身上说起。

邹靖华:许光达大将原配,九岁订婚,十年中仅团聚两月,一生恩爱

许光达原名许德华,乳名五伢子,1908年生于湖南省长沙市东山乡萝卜冲一户贫苦农民家里,父亲许子贵是一位老老实实的农民。

那个时候,许光达的家里可以说是一清二白,从成分上说,是彻头彻尾的贫农。

由于家里太穷,因此许光达7岁就要给人家放牛,此时的许光达甚至还没有牛鞭子高。

但是说来奇怪,这个放牛娃对别的都不感兴趣,偏偏就喜欢听学堂里面琅琅的读书声。无奈家里没钱供他上学,他只能偷偷站在学堂窗外偷听。

一个冬日,天降大雪,许光达又一次在风雪里听学堂读书声入了神,饥寒袭来,全然不顾,最后竟晕倒在雪地里。

学堂的先生名叫邹希鲁,是清末的举人,非常地有学识,其实他很早就注意到这个偷偷听书的孩子了。

但是没想到这个孩子为了读书竟有如此的恒心,居然“立雪邹门”,这令他十分地感动,当即便决定收下这个学生,而且不要一分钱学费。

半年后,邹希鲁应聘到外地教书,许子贵不同意儿子随先生去,原因很简单,因为家里实在拿不出钱来。

经邹希鲁和许光达的两位伯父一再劝说,许子贵这才同意儿子跟先生去外地读书。

1921年,年仅13岁的许光达考入长沙师范学校。

这所学校是邹希鲁同窗好友徐特立创办的,邹希鲁也应聘来校任国文教员。

贫苦出身的许德华很爱学习,加以天资聪慧,在同学中品学兼优,出类拔萃,邹希鲁非常喜爱这个学生。

而就在这时候,邹家却出了一件大事。

由于邹家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封建家族,女孩儿在家族中的地位非常地低。

当时邹家当家的是邹希鲁的堂弟,这个老顽固信奉“盗不入五女之家”的歪论,意思是女孩多了,吃闲饭的多,必穷,强盗都不光顾。

如今族里吃饭成了问题,他便以族长权威逼邹希鲁妻子卖掉两个女儿。

邹希鲁妻子悲痛欲绝,把邹希鲁叫回来,但懦弱的他亦无计可施,只呆坐流泪。

第二天人贩子就要来领人了,绝望的妻子上吊死了,全家嚎啕大哭。

哀痛使邹希鲁愤怒得几乎发疯,宁死也不卖女儿,堂弟怕再出人命,让步了。

邹希鲁开始琢磨怎么尽快给自己的女儿邹靖华找个人家,以免再出意外。于是他想到了许光达,女儿找到这样的夫婿,他也放心了。

于是邹希鲁便央人去许家提亲,许子贵一听自然是一百个应允。

这一年,许光达14岁,邹靖华9岁,一个少年,一个童女,两个人都还是个孩子,但是却已经被父母将命运绑在了一起。

邹靖华:许光达大将原配,九岁订婚,十年中仅团聚两月,一生恩爱

亲事订下以后,邹靖华随父亲去了长沙,进女子职业学校学绣花。

而许德华在长沙读书期间则十分的热衷学生运动,在此期间他读了许多马克思主义书籍,深受影响,并在192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年仅17岁。

翌年,许光达秘密来到广州考入黄埔军官学校,入第五期炮兵科。

而许家和邹家,都不知道此事。

而此时的邹靖华也13岁了,苦难中的女孩成熟早,此时的她对于许光达这个“未婚夫”已经有了一层朦胧的爱。

后来许光达给老师寄来了一封信,还随信附了张照片,照片中的许光达身着戎装,腰佩战刀,威风凛凛,英俊潇洒。

邹希鲁欣慰地点头,他晓得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办的,跟孙中山走不会错,然后将照片递给了女儿。

邹靖华看着照片如获至宝,看着照片中的“未婚夫”,一抹绯红一下子就爬到了她的脸上。此后,邹靖华便一直珍藏着这张照片,直到去延安的途中。

1927年夏,许德华从黄埔军校毕业,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2方面军第25师直属炮兵营当见习排长,去部队报到前回长沙看望了亲人。

这一年,许光达20岁,正是英姿飒爽,风华正茂。

在邹希鲁和许子贵合力做主之下,一顶花轿名将凤冠霞帔的桃妹子送到了许家。

这一年是农历的八月二十日,正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人生最愉快的事情,怕是莫过于此了。

新婚之夜,宾客散尽之后,许光达掀开了邹靖华的红盖头,一张端庄、清秀而又染着红晕的脸庞怯生生的对着他。

许光达看着新婚的妻子问道:“桃妹子(邹靖华乳名),人都说有女不嫁军中郎,日日夜夜守空房。你怎么愿意跟着我呢?”

桃妹子笑了笑说:“你干你的大事好了,我会绣花,能自己养活自己。”

许光达听罢眼中的泪水差点流出来,他怜惜的抚摸了一下邹靖华的脸庞,将她拥入怀中。

有妻如此,夫复何求呢?

就这样,小两口的甜蜜生活开始了,浏阳河畔又多了这样一对儿郎才女貌的天作之合。

许德华向妻子介绍自己在外面的见识,从军校里沸腾的生活到战场上的枪林弹雨,从南国的秀丽山川到风土民情。

他绘声绘色地讲着,妻子听得入了迷,心里高兴得很,毕竟谁都希望自己的丈夫是个有出息的人。

看着眼前英气勃发的丈夫,邹靖华的心中实在是幸福得要命。

如果说她过去爱德华,是遵从古训,奉行“三从四德”,那么现在她对丈夫多了一层了解,这种喜欢就变成了迷恋和崇拜。

邹靖华:许光达大将原配,九岁订婚,十年中仅团聚两月,一生恩爱

只是美好的生活总是短暂的,就在两人完婚后仅仅十天后,由于叛徒出卖,许光达暴露了自己共产党员身份。

在长沙警备司令部供职的亲戚托人带消息给许光达,让他赶快逃跑。

消息传来,好似晴天霹雳,一下子就把邹靖华震蒙了,她惊恐地问:“德华,你当真是共产党?”

许光达点点头。

“你快走吧,走得越远越好。”她声音哽咽着,“你走的路对,不打倒这些坏蛋,就没咱穷人的活路。”

两人就此洒泪分别,却不想这一别竟是整整十年。

许光达逃出湖南,又同组织失去了联系。

这时,为避开敌人注意,他化名许泛舟来到清河县,找到当县长的岳父邹希鲁。

邹希鲁不知他是共产党,留下他做警察局局长。

许光达想,一时与党联系不上,在这里也可以先为党发展一批武装力量,就答应了。

可没多久,长沙警备司令部顺藤摸瓜,打听到许光达的下落。

许光达只好演了一出“炸狱畏罪潜逃”的戏,连夜逃走。岳父邹希鲁也以“渎职罪”被革职回乡。

1929年7月,许光达又和党组织接上关系,来到上海,进入周恩来主持的中共中央军事干部训练班。

自此,他正式用名许光达,结业后,他被派到贺龙领导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1930年2月红6军成立,许光达任参谋长,后来红6军和红2军组成红2军团,贺龙任总指挥,从此许光达跟贺龙战斗在一起。

而自从许光达走后,邹靖华更像是丢了魂一样,每日里守在门口,期待着丈夫有一天会突然出现。

而每次听到共产党同志被抓住的消息,邹靖华都会吓出一身冷汗,赶忙去打听被抓人的名字,生怕会是丈夫。

邹希鲁眼看女儿如此神伤也没有办法,便把她送进明宪女子中学读书,邹靖华便在又做起了学生。

1930年12月初,邹靖华来到津市参加湖南省中学生运动会,这时候红2军团突然到来,准备进行攻城,运动会不能照常进行。

邹靖华得知红军攻城,不但不害怕,反而跑到街上去看。

原来这些年来,邹靖华一直惦记着丈夫,只要碰到红军,他都会向他们打听丈夫的下落,只是一直都没有消息。

这一次,红军攻城,邹靖华必须要到街上去看一看,他期待着能在队伍中发现丈夫的身影。

邹靖华:许光达大将原配,九岁订婚,十年中仅团聚两月,一生恩爱

而这时的许光达,就在红2军团担任17师师长,指挥这一场攻城战。

在攻城的过程中,许光达发现在猛烈的炮火下,一间民房的墙边站着一个东张西望的姑娘,完全不在乎炮火。

于是他吩咐参谋叫她赶快躲避炮火。

当这名参谋来到这名女子面前的时候,她却无论如何也不肯离开,反而向参谋打听:“你们队伍上有没有一个叫许德华(许光达原名)的?”

年轻的参谋摇摇头。

因为许德华在1927年后,便改了许光达这个名字,因此除非是自己的老战友,否则没有几个人知道许光达就是许德华。

最后参谋一看这个女子就是不走,只能硬生生的将她推进一间屋里,掩上了门。

然后当那个参谋回到指挥所的时候,无意中谈道:“师长,那个姑娘向我打听什么”许德华“这个人。”

许光达听到后,立刻就蹦了起来,抓住参谋的手:“你说什么?”

“她问咱们这有没有叫许德华的”。

“我就是呀”。

这时候许光达已经知道了,刚刚的那个女子,就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妻子,邹靖华。

参谋听罢,马上转身就要往外走,准备去找那个姑娘。

许光达一把把他揪住:“来不及了。”

因为此时由于攻击不顺,部队正在迅速的往下撤,敌人又一次的冲进了津市。这时候根本就已经回不去了。

许光达站在指挥所的门口,看着津市的方向,流下了泪水,转身离开了指挥所。

这种近在咫尺,却不能相见的感觉,远比不知道音信还要痛苦。

就这样,两人失之交臂,邹靖华甚至不知道远处的那个军官就是自己日思夜想的丈夫。

这真是造化弄人,令人感叹不已。

邹靖华回长沙后,因家境艰难,只能辍学进到一家纺纱厂工作,由于过度劳累,得了肺结核,常常咳嗽、吐血。

而且因为丈夫参加了共产党,邹靖华经常被叫到乡公所训斥一番,要她交代他的下落。

但是这些苦日子对于邹靖华来说,不算什么,她知道,只要丈夫平安,那么自己这一切就都值得了。

日子久了,邹靖华对于丈夫的思念与日俱增,无数次邹靖华都想离开长沙,去寻找自己的丈夫,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但是,苦于自己是一个女儿身,而且家中又有父亲,实在是不允许她这样去做。

邹靖华只能每日里,将这份思念,苦苦的埋在心里。

邹靖华:许光达大将原配,九岁订婚,十年中仅团聚两月,一生恩爱

或许是老天垂怜,邹靖华的思念,终于有了结果。

1932年,许子贵送来一封令人费解的信,信封上写“长沙县东山乡萝卜冲许子贵收”。

信是从上海寄来的,许子贵不解信中意,便来找亲家翁和邹靖华参详,邹希鲁看笔迹很像许德华,便断定是借他人之名投石问路,便按信上的地址写了回信。

许光达见信,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原来这封信正是许光达借别人名字写来的信,为的就是不暴露自己,以免给家人带来麻烦。

看到回信后,许光达马上给邹靖华又写一封信,并付上100元钱,信中写道:桃妹吾妻,余一切皆安,勿念。托人寄上100元,以作求学之资……

当许光达的第二封信到了邹靖华手中时,她再也控制不住感情的波澜,呜呜痛哭了。

这才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在战争年代,没有什么东西比家人平安的消息更金贵。

丈夫的确还活着!她打定主意,如果丈夫再回信,她就提出要求,到上海去照顾他,再难再苦也不离开他!

信被邮差带走了,邹靖华的心也飞到了上海。

几天过去了,许光达没有回信,一个月过去了,许光达还没有回信,几个月过去了,许光达仍然没有回信。

此时的邹靖华又开始焦虑起来,他惦记着负伤的丈夫,心中简直好似水煮油烹一般,终日难以安心。

而就邹靖华为没收到丈夫的回信而焦虑时,终于,回信来了。

但不是来自上海,而是来自苏联。

原来,医院大夫正要给许光达做手术,由于叛徒出卖,供出这家医院是我党秘密联络点,组织上将许光达火速转移出医院,送往苏联治疗。

随同信件一起来的,还有10张小纸条,上面用俄文写着收信地址。

许光达知道自己的妻子不懂俄文,因此想出了这样的一个方法,只要邹靖华把其中一张贴在信封上,他就可以收到妻子的回信。

看着手中的10张纸条,邹靖华心里开心得要死,太好了,丈夫还活着,更重要的是,丈夫还惦记着自己。

眼看丈夫在苏联,邹靖华的心里终于踏实了。

此时的她已有了相当的文化水平,而且自许光达寄来100块银元,她按丈夫的嘱咐又进入师范学校读书,对苏联已有了不少了解。

于是她马上给许光达写回信,然后小心翼翼地将纸条贴到了信封上寄了出去。

但是这信就好像是石沉大海一般,寄出去,便没有音讯。

因此邹靖华便写了一封又一封,直到十张纸条都用光了,可还是没有等到丈夫的回信,邹靖华的心里有没底了。

就这样,一直到了1937年抗战爆发。

邹靖华:许光达大将原配,九岁订婚,十年中仅团聚两月,一生恩爱

举国上下群情激昂,抗日运动风起云涌,邹靖华这时候也从师范毕业了,她跃跃欲试,也想投身到这场革命的战争中去。

可她毕竟是受多年封建影响的弱女子,一时无法抉择自己该走哪条路。

一天,家里来了一位客人,是父亲的老友徐特立先生,此时国共合作了,徐老先生来长沙公干,顺便来探望分别多年的老友。

徐老早年做过毛主席的先生,在湖南教育界是德高望重的前辈。他见邹希鲁让一个二十四五岁的知识女性在家赋闲,就不客气地批评他了。

徐老问邹靖华:“想不想去上大学?”

“想呀。什么学校?”

“抗日军政大学。怎么样?”

邹靖华想,这个大学又能学习又能抗日,很好。于是,她很高兴地答应了。

她便和许光达的妹妹许启亮一块儿投奔了延安。几天后她们到了延安,远道奔波,十分疲劳,正想痛痛快快睡一觉的时候,一位小战士来到了她们的住处。

“谁叫邹靖华?”

“谁找我?”

“我们教育长。”

“你们教育长是谁?”

“许光达!”

一位高大的军人走了进来。

借着微弱的麻油灯,邹靖华一眼就看出这是自己思念多年的丈夫,她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许光达也难以抑制自己的感情,无声的泪滴落下来。他快步走向前,紧紧地拉着邹靖华的手,再也不愿意松开。

许光达怎么会知道妻子的到来呢?

这完全要归功于林伯渠先生。

原来,邹靖华在西安曾向林伯渠打听许光达下落,林老认识许光达又同情邹靖华,只是林老心细,先打了个电报到延安告诉许光达,邹靖华要去延安。

因为,当时有些人参加革命后,就解除了父母包办的婚姻而另组家庭。

林老想,许光达会不会也是这种情况呢?

许光达接到电报后又惊又喜,和妻子已失去联系6年,她不但顽强地活着,居然还要来延安参加革命,这真是喜从天降。

他立即给林伯渠拍了回电,欢迎邹靖华到延安。可惜邹靖华没收到电报就赶来延安了。

而许光达也是在第一时间就来到了妻子的面前,这一刻他们等得实在是太久了。

而两人的重逢,也在延安传为了佳话。

因为,在当时的延安,许光达的婚事是人们私下里经常议论的话题。

许光达是1938年初由苏联回到延安的,先任抗大总校训练部长,后来又任抗大教育长。

当这位风华正茂、且又吃过洋面包的将军一出现在延安,立即引起人们的注意,自然也是姑娘们瞩目的对象。

抗大是人才集中的地方,有端庄娴淑的大家闺秀,才华横溢的作家记者,能歌善舞、俊俏艳丽的演员,以及风度翩翩的女军官……其中也不乏勇敢者向许光达求爱,但都被婉言谢绝了。

因此,有些女同志私下议论:“教育长这个人太清高,难接近,不懂得感情。”

恰恰相反的是,许光达不仅最懂得感情、也最珍重感情的,他婉拒这些诱惑,只因为他心里始终装着自己的结发妻子。

面对许多年轻漂亮女性的追求,许光达说:“我的妻子为我付出那么大的牺牲,我另娶他人岂不伤透她的心;即使她死了,我也要到她坟上添把土,否则,我是不会再娶的。”

从苏联回到延安后,他曾给她去过信,可是,由根据地发到国统区去的信根本就邮不到。

到抗大后,他曾查阅了学员的花名册,凡是从湖南来抗大的学员他都去问过,但没人知道邹靖华。

如今妻子却终于奇迹般出现在他的面前……这位铁血男儿,留下了幸福的泪水。

抗大的生活相当艰苦,可邹靖华心情十分愉快,能和丈夫在一起革命,再苦也是甜的

在1938年11月14日,两人结婚十周年之际,许光达给妻子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我俩结婚整整已经有了十年

然而相聚的时间仅仅只有两个月零二十一天

不知流了多少伤心的泪

也曾受尽了艰苦与辛酸

丝毫也不能摧毁我们铁的心愿

在生命的征途上还会遇着狂风巨浪

像从前一样的冲破

我们永远的骄傲自豪。

邹靖华:许光达大将原配,九岁订婚,十年中仅团聚两月,一生恩爱

这首诗,邹靖华一直珍藏着。

自此之后,许光达与邹靖华再也没有分开过,许光达南征北战,邹靖华就紧紧的跟在他身旁。

对于邹靖华来说,宁可死,她也不愿再饱受分离之苦。

建国之后,许光达被授予了大将军衔,并成了中国第一位装甲兵司令。

但是,两人的感情并没有因为生活的琐碎而有所变化,反而是愈加的珍惜彼此。

因为许光达身居高位,他在参加的重大礼仪场合中,夫人本来可以陪同前往。但邹靖华却不愿参加这种活动。

因为她出身清贫,解放前得过肺病,身体受到摧残,参加革命后又随丈夫南征北战,艰苦的生活使她未老先衰,与那些又年轻又漂亮,在闪光灯前彬彬有礼、光彩照人的夫人相比,自然有些逊色。

但许光达每次都硬拉她去参加活动,他说:“国家的威仪,不仅仅体现在外表上,而主要是看一个国家的国魂、士气、民风和人民的精神面貌。在这方面,你是可以把那些外国武官夫人比下去的。‘糟糠之妻不下堂’,这是做人的起码道德,也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崭新的道德风尚。何况你我是多年的患难夫妻。”

一番话,足见许光达大将不愧是真男儿,虽然自己是飞黄腾达,但不弃糟糠之妻,单就这一点,大多数同时代的人物,都要佩服。

可以说,许光达将军和邹靖华之间的感情,不仅经历了战争年代艰难困苦的考验,也经受住了和平环境的考验。

用邹靖华的话来说,两人的心早已经融合在一起,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分开的。

许光达将军同夫人邹靖华的婚姻,虽然是由父母包办,但是两人在自己的人生岁月中,都坚守住了自己对于对方的信念和诺言。

这份感情,经历了战火的考验,也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一直到生命的尽头,两人对于婚姻和爱情的执著,仍然如同当初,此等深情,实在令后人敬仰万分。

继续阅读